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现今作文教学中的困惑(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及解决困惑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创境激趣——让心“欲动”,创境体验——让心“冲动”和创境想象——让心“飞翔”,以显示小学作文教学中情境创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情境教学
一、现状分析
语文新课程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一提到作文,学生个个“横眉怒对作文纸,俯首干咬笔杆头”,面对办公桌上的一大堆作文,教师个个愁眉苦脸,无可奈何。
1.学生兴趣不高,作文没激情,甚至是畏惧、讨厌写作文。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写作的畏惧、厌烦情绪。这种情绪不仅妨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影响。比如,以往的惯例是,学生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出去春游或秋游的机会,回来却要写作文,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春游或秋游的兴趣,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学生无素材内容可写,缺少生活经验。现在的学生,生活被约束,学校取消了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实践综合活动);因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少有动手机会,更别说参与实践了。学生在学校受了点委屈,家长就到学校找教师、找校长,甚至要找教育局,导致学校、教师不敢尝试一些实践活动。
二、具体对策
“教无定法”,长期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地摸索。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当了十几年语文教师,笔者颇有感触。只要学生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如同“享受”,还怕他们不会写、不愿写吗?只要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吐真情,“我手写我心,我心出我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这些困难将会慢慢迎刃而解。
1.创境激趣——让心“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我们要求学生写什么,首先得让学生喜欢它,这是一项艺术。习作内容进入学生视野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视觉、心理冲击力也大相径庭。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有利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六写传统文化,笔者就故意放在端午节前夕讲授。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老师想到同学家中和你们一起过节,欢迎吗?
生齐:欢——迎——
师:可是咱们班这么多同学,老师都不知道该去谁家呀?
生1:去我家,我奶奶包的粽子最香了。
生2:到我家,我还会自己包粽子呢。
……
师:这下老师可为难了,到底谁家的粽子最好吃?该去谁家呢?(故作为难状)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把粽子带到学校比比谁家的最香;有的说让老师一家一家地去尝一尝。每一种方案又都因为不够妥当而被其他同学推翻了。眼看着学生快没办法了,笔者示意大家停下争论,微笑着说:“老师倒是有个好主意。不如,大家写篇作文把自家粽子介绍一番,谁介绍的粽子‘看’起来好吃,老师就上谁家去做客,好不好?”“好!”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节习作教学中,因为端午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请老师去做客”又是新鲜的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充分激活了他们参与写作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写作。
2.创境体验——让心“冲动”。“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缺少的是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就给他们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他们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那将会是奔流的源头活水。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四写一篇观察日记,笔者就带了橘子让他们观察。其实学生对橘子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果直接让他们写,真正能写好的可谓是少之又少。笔者引导他们从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各个方面去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去尝试。经过引导,他们说出来的“作文”不仅具体形象,有的句子还很生动,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来的作文就是他们真实体验的结果。
3.创境想象——让心“飞翔”。创新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些可见,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想有创新,就必须要有创造想像力,要想有创造想象力,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象的每一个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想象,有自己的个性表达。
情境是想象的沃土和催化剂,教师可以在作文之前,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游戏、表演、动画、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能很容易使学生通过情境,诱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如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七编写童话故事,可以淡化要求,解除束缚,让学生选择自己爱写、会写的童话,自我发挥,自我构思,让心随着语言文字驰骋飞翔。
教师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创设有利情境,引领学生真实体验生活,充分诱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定能让学生驰骋在个性作文天地里,让学生真正爱上作文。
参考文献:
[1]王志坚.学校春游真成了“鸡肋”[J].教育信息报,2008,8(04).
[2]于爱芬.个性化写作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研论坛,2009,(09).
[3]沈平.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J].语文学刊,2007,(12).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情境教学
一、现状分析
语文新课程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一提到作文,学生个个“横眉怒对作文纸,俯首干咬笔杆头”,面对办公桌上的一大堆作文,教师个个愁眉苦脸,无可奈何。
1.学生兴趣不高,作文没激情,甚至是畏惧、讨厌写作文。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写作的畏惧、厌烦情绪。这种情绪不仅妨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影响。比如,以往的惯例是,学生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出去春游或秋游的机会,回来却要写作文,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春游或秋游的兴趣,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学生无素材内容可写,缺少生活经验。现在的学生,生活被约束,学校取消了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实践综合活动);因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少有动手机会,更别说参与实践了。学生在学校受了点委屈,家长就到学校找教师、找校长,甚至要找教育局,导致学校、教师不敢尝试一些实践活动。
二、具体对策
“教无定法”,长期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地摸索。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当了十几年语文教师,笔者颇有感触。只要学生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如同“享受”,还怕他们不会写、不愿写吗?只要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吐真情,“我手写我心,我心出我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这些困难将会慢慢迎刃而解。
1.创境激趣——让心“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我们要求学生写什么,首先得让学生喜欢它,这是一项艺术。习作内容进入学生视野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视觉、心理冲击力也大相径庭。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有利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六写传统文化,笔者就故意放在端午节前夕讲授。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老师想到同学家中和你们一起过节,欢迎吗?
生齐:欢——迎——
师:可是咱们班这么多同学,老师都不知道该去谁家呀?
生1:去我家,我奶奶包的粽子最香了。
生2:到我家,我还会自己包粽子呢。
……
师:这下老师可为难了,到底谁家的粽子最好吃?该去谁家呢?(故作为难状)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把粽子带到学校比比谁家的最香;有的说让老师一家一家地去尝一尝。每一种方案又都因为不够妥当而被其他同学推翻了。眼看着学生快没办法了,笔者示意大家停下争论,微笑着说:“老师倒是有个好主意。不如,大家写篇作文把自家粽子介绍一番,谁介绍的粽子‘看’起来好吃,老师就上谁家去做客,好不好?”“好!”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节习作教学中,因为端午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请老师去做客”又是新鲜的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充分激活了他们参与写作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写作。
2.创境体验——让心“冲动”。“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缺少的是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就给他们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他们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那将会是奔流的源头活水。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四写一篇观察日记,笔者就带了橘子让他们观察。其实学生对橘子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果直接让他们写,真正能写好的可谓是少之又少。笔者引导他们从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各个方面去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去尝试。经过引导,他们说出来的“作文”不仅具体形象,有的句子还很生动,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来的作文就是他们真实体验的结果。
3.创境想象——让心“飞翔”。创新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些可见,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想有创新,就必须要有创造想像力,要想有创造想象力,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象的每一个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想象,有自己的个性表达。
情境是想象的沃土和催化剂,教师可以在作文之前,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游戏、表演、动画、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能很容易使学生通过情境,诱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如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七编写童话故事,可以淡化要求,解除束缚,让学生选择自己爱写、会写的童话,自我发挥,自我构思,让心随着语言文字驰骋飞翔。
教师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创设有利情境,引领学生真实体验生活,充分诱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定能让学生驰骋在个性作文天地里,让学生真正爱上作文。
参考文献:
[1]王志坚.学校春游真成了“鸡肋”[J].教育信息报,2008,8(04).
[2]于爱芬.个性化写作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研论坛,2009,(09).
[3]沈平.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J].语文学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