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深度的呢?日前,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张玉坤的一节语文课——《鞋匠的儿子》。张老师的课堂教学层次分明,独具匠心,问题设计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张老师循循善诱、诙谐幽默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听完课后,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看到了有深度的课堂!之后,我又听了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的一席话,对深度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深度课堂要能直击学生的心灵。张玉坤老师在教授《鞋匠的儿子》前,叙述的一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在146年前的今天,有一位总统遇刺。在他的祭日,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中国,有这么多老师和孩子在学习他的演讲艺术,在缅怀他……”就是这么朴实的语言,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演说词,值得146年后世界人民学习?于是就自觉地去阅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傲慢的参议员和被嘲笑的林肯,通过实地体验,让不同的扮演者体会当时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体会到参议员的傲慢、不服气、妒忌的心理,从而进一步为林肯的大度和宽容所折服。
其次,深度课堂要能让学生享受思索带来的快乐。这关键是设计具有引领性、开放性的问题,只有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更深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出现问题设置过度的现象:要么问题过深——学生“望而却步”;要么问题过浅——弱化学生思维,要么问题过多——课堂“蜻蜓点水”;要么问题过碎——迷失教学重点。在《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张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不多,但是却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如,“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为什么不发火而是感谢他?”又如“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这里为什么用‘艺术’,而不用‘技术’?”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讨论中敢想、敢问、敢讲,有的说:“这体现了林肯的大度宽容。”有的说:“这是林肯的策略,以静制动。”还有的说:“这体现了林肯的大将风度!”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在碰撞,学生的灵感在闪光,学生在享受思索带来的快乐。这样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因此,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动起来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有活力的知识海洋,语文课达到了真正“深度”。
第三,深度课堂要能用语文培植一个人的精神。深度语文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儿童在接触文本时,当文本所固有的视界与儿童的阅读视界相融合时,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学就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满足了他们精神成长内在的需要。在《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张老师已将以自己的父亲为荣的林肯这个人物形象植根于学生的心中,更将大度宽容、平等、服务大众的种子深藏在学生的心底。语文教学就是以它独到的学科优势巧妙地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那最真实的一滴甘醇,让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尊重人、热爱人、宽容人、帮助人。这正是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人文精神。
张玉坤老师的课堂是有深度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流光溢彩思维的课堂。这样深度的语文课堂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那么,这课堂的深度从哪里来?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以文本为基础,研读教材,寻找深度
文本是一个意境体系,它由言语、结构与技法等有机地构成,也由情感、思想、精神等立体地支撑起来。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如浙江沈大安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如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所言:“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读懂、读深、读透,深层地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要善于利用文本创设思考之境,聚焦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拓展他们的思维疆域,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
二、教师要以儿童为基础,发展需要为本,确定深度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心态、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真情感受,增添文本的情趣,让文本成为儿童生命中的一部分。有一位名师说:“把学生真正研究透了,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的、找到的、搜集到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都要在课堂上展现?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教学时间看,教师要把自己所钻研的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引领学生一一掌握,不切实际;要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里,读到最应该读的地方,思考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其次从教学对象看,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他们是有一定承受力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儿童语言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教师知道的,不等于都要给学生。教师解读的“度”不应等于学生解读的“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是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的选择,有“舍”才有“得”。教师要能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所教年级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紧扣目标,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要以语文方式引入,与儿童共同理解深度
文本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教师需要有灵活睿智的调控教学的能力,要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引领学生“深入浅出”,才能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当学生解读文本“似是而非”时,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误读”,从而走出“误读”,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总之,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语文知识的授受之所,它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应该只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是关注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是充盈着语文味儿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深度语文.漓江出版社.2009年.
2.曹一鸣.一堂有深度的数学课.人民教育.2006.11.
3.施方良、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首先,深度课堂要能直击学生的心灵。张玉坤老师在教授《鞋匠的儿子》前,叙述的一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在146年前的今天,有一位总统遇刺。在他的祭日,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中国,有这么多老师和孩子在学习他的演讲艺术,在缅怀他……”就是这么朴实的语言,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演说词,值得146年后世界人民学习?于是就自觉地去阅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傲慢的参议员和被嘲笑的林肯,通过实地体验,让不同的扮演者体会当时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体会到参议员的傲慢、不服气、妒忌的心理,从而进一步为林肯的大度和宽容所折服。
其次,深度课堂要能让学生享受思索带来的快乐。这关键是设计具有引领性、开放性的问题,只有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更深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出现问题设置过度的现象:要么问题过深——学生“望而却步”;要么问题过浅——弱化学生思维,要么问题过多——课堂“蜻蜓点水”;要么问题过碎——迷失教学重点。在《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张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不多,但是却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如,“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为什么不发火而是感谢他?”又如“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这里为什么用‘艺术’,而不用‘技术’?”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讨论中敢想、敢问、敢讲,有的说:“这体现了林肯的大度宽容。”有的说:“这是林肯的策略,以静制动。”还有的说:“这体现了林肯的大将风度!”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在碰撞,学生的灵感在闪光,学生在享受思索带来的快乐。这样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因此,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动起来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有活力的知识海洋,语文课达到了真正“深度”。
第三,深度课堂要能用语文培植一个人的精神。深度语文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儿童在接触文本时,当文本所固有的视界与儿童的阅读视界相融合时,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学就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满足了他们精神成长内在的需要。在《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张老师已将以自己的父亲为荣的林肯这个人物形象植根于学生的心中,更将大度宽容、平等、服务大众的种子深藏在学生的心底。语文教学就是以它独到的学科优势巧妙地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那最真实的一滴甘醇,让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尊重人、热爱人、宽容人、帮助人。这正是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人文精神。
张玉坤老师的课堂是有深度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流光溢彩思维的课堂。这样深度的语文课堂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那么,这课堂的深度从哪里来?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以文本为基础,研读教材,寻找深度
文本是一个意境体系,它由言语、结构与技法等有机地构成,也由情感、思想、精神等立体地支撑起来。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如浙江沈大安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如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所言:“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读懂、读深、读透,深层地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要善于利用文本创设思考之境,聚焦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拓展他们的思维疆域,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
二、教师要以儿童为基础,发展需要为本,确定深度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心态、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真情感受,增添文本的情趣,让文本成为儿童生命中的一部分。有一位名师说:“把学生真正研究透了,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的、找到的、搜集到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都要在课堂上展现?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教学时间看,教师要把自己所钻研的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引领学生一一掌握,不切实际;要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里,读到最应该读的地方,思考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其次从教学对象看,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他们是有一定承受力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儿童语言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教师知道的,不等于都要给学生。教师解读的“度”不应等于学生解读的“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是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的选择,有“舍”才有“得”。教师要能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所教年级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紧扣目标,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要以语文方式引入,与儿童共同理解深度
文本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教师需要有灵活睿智的调控教学的能力,要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引领学生“深入浅出”,才能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当学生解读文本“似是而非”时,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误读”,从而走出“误读”,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总之,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语文知识的授受之所,它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应该只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是关注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是充盈着语文味儿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深度语文.漓江出版社.2009年.
2.曹一鸣.一堂有深度的数学课.人民教育.2006.11.
3.施方良、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