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知识的导入和介绍
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时读者花费很长时间借助词典查找每个生词来读一篇外语文章,但仍不知所云,这一定是缺乏与此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主题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吻合的时候,读者的背景知识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在阅读能力上的缺陷。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等都存在着差异。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内涵。对于那些母语系统与汉语系统差异较大的外国学生来说,在阅读汉语文章时,困难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更体现在他们既有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突然苍白以及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比如英语中用“骡子”形容一个人很倔强,而汉语的喻体往往是“牛”;英语用“兔子”比喻一个人胆小,而汉语中则是“鼠”。由此可知,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对初学汉语者来说是习得汉语的必经之路。
教师在呈现新材料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与新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图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深刻领悟新材料。如在教授《轻松开心过春节》一课,教师通过导入课文就可以介绍背景,教师告诉学生传统的过年方式就是一个“吃”的概念,亲戚朋友今天到你家去吃,明天到他家去吃,为了准备吃,要辛辛苦苦准备一个月。在导入课文中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背景图式,又引起了学生猜测内容和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赋予词的含义也不同,因此词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对阅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词的积累,如常见的形象化的成语 “对牛弹琴”“胸有成竹”“狐假虎威”和“刀子嘴豆腐心”“杀鸡给猴看”等;形象化的惯用语“二百五”“狐狸精”“炒鱿鱼”等,这些词语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其真正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在理解这类词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
二、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对于学习汉语时间不长的大多数留学生来说,阅读时的困难首先是语言上的困难。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面对的字、词是他(她)所熟悉的,就可以把它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从而快速理解阅读内容;如果生字和生词太多,那么读者阅读速度必然受到影响和干扰。同样,如果语言结构复杂,语法知识浅薄,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错误。在初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着一篇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边翻查词典。这种做法不但阅读速度提不上去,也不能把握文章的总体框架,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初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大量积累词汇、语法结构知识与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操练综合课所教的词汇、语法。针对初级阅读的教学目的和初级阅读者自身语言知识积累有限的特点,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
阅读加工起始于文章的字、词,读者对文章中的字、词的熟练程度和词汇知识的丰富程度影响着读者对文章的加工深度,进而影响其阅读理解程度及阅读速度。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读者在字、词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那么留给其他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如果低水平的字、词加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能让出较多的记忆容量进行高级加工,从而促进阅读理解。因此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是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质量的一条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阅读教材的课文不要求学生事先预习,但是上课以前学生必须预习生词表,这也是第二语言阅读和母语阅读的不同之处。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汉字知识(象形字、形声字)理解字意;利用构词法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语义场进行词汇教学。学生掌握某些语义图式,产生语义记忆,就可以将图式的推理作用和语义记忆的推理作用相结合,去激活语义场图式,提高记忆效率,从而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三、阅读技巧的熟练运用
重视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保障。学生在具备了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影响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阅读技巧了。不顾一切从头读到尾,甚至不懂的地方查词典的做法,在规定时间内肯定完不成阅读任务,影响阅读速度。在此笔者认为提高阅读速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根据“题眼”预测文章涉及的领域
文章题目是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人也称之为“题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预测文章的内容,以便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2.按照体裁的不同阅读各类文章
作品按文学体裁不同可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按语言表达不同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师在阅读前要告诉学生各种体裁的特点,如阅读故事性文章就要查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性文章就要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说明性文章就要寻找说明对象、特征以及说明方法等等。
3.在结构的关键部位提取信息
文章首尾找主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点明中心思想、点明论点、显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地方,要教会学生从中寻找主要信息。各段首尾找大意。文章各段的首尾常常是这一段内容的提要和总结。阅读时注意这些部位,就能了解此段的大意。指示语中找顺序。组成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中心思想、按照一定的意义联系和结构形式展开的,句子中常常使用一些表明层次和逻辑的词,如“首先”“然后”等等,找到这些词语,就能疏通思路,把握重点。
四、教师的积极引导
教师在阅读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或同一教师运用不同的教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首先教师要通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使学生去做好阅读文章的准备。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导语有介绍背景、化解难点、提示重点、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还有,阅读课容易陷入死气沉沉的局面,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如提问、讨论、猜词游戏等活动与课文默读交替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再者,阅读技巧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影响也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指导学生按正确方法阅读,事实上极有可能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教师最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了。最后,教师要有人格魅力,与学生保持友好的关系。教师要知识渊博,指导学生方法得当,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总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只要我们重视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可以搞好汉语阅读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刘颂浩. 阅读课上的词汇训练[J]. 世界汉语教学,1999, (4).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史李梅,山东工商学院中加学院)
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时读者花费很长时间借助词典查找每个生词来读一篇外语文章,但仍不知所云,这一定是缺乏与此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主题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吻合的时候,读者的背景知识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在阅读能力上的缺陷。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等都存在着差异。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内涵。对于那些母语系统与汉语系统差异较大的外国学生来说,在阅读汉语文章时,困难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更体现在他们既有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突然苍白以及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比如英语中用“骡子”形容一个人很倔强,而汉语的喻体往往是“牛”;英语用“兔子”比喻一个人胆小,而汉语中则是“鼠”。由此可知,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对初学汉语者来说是习得汉语的必经之路。
教师在呈现新材料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与新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图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深刻领悟新材料。如在教授《轻松开心过春节》一课,教师通过导入课文就可以介绍背景,教师告诉学生传统的过年方式就是一个“吃”的概念,亲戚朋友今天到你家去吃,明天到他家去吃,为了准备吃,要辛辛苦苦准备一个月。在导入课文中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背景图式,又引起了学生猜测内容和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赋予词的含义也不同,因此词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对阅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词的积累,如常见的形象化的成语 “对牛弹琴”“胸有成竹”“狐假虎威”和“刀子嘴豆腐心”“杀鸡给猴看”等;形象化的惯用语“二百五”“狐狸精”“炒鱿鱼”等,这些词语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其真正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在理解这类词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
二、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对于学习汉语时间不长的大多数留学生来说,阅读时的困难首先是语言上的困难。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面对的字、词是他(她)所熟悉的,就可以把它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从而快速理解阅读内容;如果生字和生词太多,那么读者阅读速度必然受到影响和干扰。同样,如果语言结构复杂,语法知识浅薄,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错误。在初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着一篇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边翻查词典。这种做法不但阅读速度提不上去,也不能把握文章的总体框架,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初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大量积累词汇、语法结构知识与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操练综合课所教的词汇、语法。针对初级阅读的教学目的和初级阅读者自身语言知识积累有限的特点,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
阅读加工起始于文章的字、词,读者对文章中的字、词的熟练程度和词汇知识的丰富程度影响着读者对文章的加工深度,进而影响其阅读理解程度及阅读速度。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读者在字、词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那么留给其他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如果低水平的字、词加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能让出较多的记忆容量进行高级加工,从而促进阅读理解。因此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是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质量的一条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阅读教材的课文不要求学生事先预习,但是上课以前学生必须预习生词表,这也是第二语言阅读和母语阅读的不同之处。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汉字知识(象形字、形声字)理解字意;利用构词法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语义场进行词汇教学。学生掌握某些语义图式,产生语义记忆,就可以将图式的推理作用和语义记忆的推理作用相结合,去激活语义场图式,提高记忆效率,从而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三、阅读技巧的熟练运用
重视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保障。学生在具备了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影响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阅读技巧了。不顾一切从头读到尾,甚至不懂的地方查词典的做法,在规定时间内肯定完不成阅读任务,影响阅读速度。在此笔者认为提高阅读速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根据“题眼”预测文章涉及的领域
文章题目是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人也称之为“题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预测文章的内容,以便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2.按照体裁的不同阅读各类文章
作品按文学体裁不同可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按语言表达不同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师在阅读前要告诉学生各种体裁的特点,如阅读故事性文章就要查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性文章就要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说明性文章就要寻找说明对象、特征以及说明方法等等。
3.在结构的关键部位提取信息
文章首尾找主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点明中心思想、点明论点、显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地方,要教会学生从中寻找主要信息。各段首尾找大意。文章各段的首尾常常是这一段内容的提要和总结。阅读时注意这些部位,就能了解此段的大意。指示语中找顺序。组成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中心思想、按照一定的意义联系和结构形式展开的,句子中常常使用一些表明层次和逻辑的词,如“首先”“然后”等等,找到这些词语,就能疏通思路,把握重点。
四、教师的积极引导
教师在阅读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或同一教师运用不同的教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首先教师要通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使学生去做好阅读文章的准备。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导语有介绍背景、化解难点、提示重点、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还有,阅读课容易陷入死气沉沉的局面,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如提问、讨论、猜词游戏等活动与课文默读交替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再者,阅读技巧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影响也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指导学生按正确方法阅读,事实上极有可能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教师最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了。最后,教师要有人格魅力,与学生保持友好的关系。教师要知识渊博,指导学生方法得当,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总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只要我们重视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可以搞好汉语阅读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刘颂浩. 阅读课上的词汇训练[J]. 世界汉语教学,1999, (4).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史李梅,山东工商学院中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