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及有关意见,要求各地开展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行动。为了解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提出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及治理对策,本文以浙江为样本开展了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调研,分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地点、类型及性别差异,研究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探索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欺凌;浙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04-09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向全国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要求各地中小學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对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1]。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各地治理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地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实地督查。这是我国政府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文件要求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治理。
  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作出了重要批示,提出要采取措施坚决遏制校园暴力这种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2016年11月,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其治理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的要求,于2016年5月开展了全省中小学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分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地点、类型及性别差异,提出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及治理对策,探索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路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17年9~11月以浙江为样本开展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
  一、调研工具
  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国内外至今没有统一。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挪威卑尔根大学Olweus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Smith教授的界定,Olweus教授首先对校园欺凌做出了定义。他认为校园欺凌(School Bulling)是指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其中,负面行为是指有意造成或试图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不适等,包括语言上的辱骂、威胁、嘲笑戏弄等以及身体上的踢打、抓咬和勒索、抢夺财物等[2]。Smith 教授认为欺凌是力量相对较强者在未受到激惹的情况下对相对弱小者重复进行的攻击,并指出,欺凌现象具有“未受激惹的有意性”“重复发生性”和“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三个特征[3]。在国内,校园欺凌又被称为校园欺负。
  本次调研,参考了Olweus教授和Smith教授的界定,将校园欺凌定义为: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负面影响。同学之间开玩笑、势均力敌的同学之间争吵或打架不属于校园欺凌。考虑到学生的用语习惯,在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将“校园欺凌”改为“校园欺负”;教师及校长问卷中仍使用“校园欺凌”。
  本次调研以问卷为主要工具,问卷分为学生问卷、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从学生、校长及教师层面调研校园欺凌的现状。
  具体调研内容如表1所示。
  二、调研过程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研在浙江省11个设区市及义乌市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程度好、中、差三个层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三个层次各抽取2个县(市、区)参与调查,即每个设区市抽取6个县(市、区)。调研涉及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四类学校,问卷调查对象为学生、教师及校长。
  每个县(市、区)按照乡村、镇区、城区抽取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各2所(若学校数不足,则以实际学校数抽样),即每个设区市抽6×3×4×2=144所学校,每所学校安排校长1名、教师20名、2个班级的学生参与调研,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个别字、词、句的理解还不很熟练,因此本次小学阶段参与调研对象为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总计参与调研的学生人数为29268人,参与调研的校长人数为313人,参与调研的教师人数为698人。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见表2)。
  调研采取匿名的自我报告、网络在线填答的方式进行,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设置测谎题、跳转、选项互斥等问卷设计技术尽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客观性。采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研结果
  (一)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基本状况
  1.中小学生同学关系的基本生态
  本次调研中设置“关于朋友”的分量表,用于测量学生在学校朋友多少、间接欺负或社会排斥的情况。
  90.1%的中小学生都有2个及以上的朋友,但仍有10%左右的学生在班级里只有1个或没有朋友。
  进一步分析中小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受到人际排斥的情况,结果显示(见图1),71.4%的学生没有受到过人际排斥,但28.6%的学生或多或少受到过人际排斥,其中3.4%的学生反映受到排斥的频率较高。已有的研究表明[4],经常遭受社会排斥的儿童成年后会出现社会交往困难。这提示,良好的人际生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2.中小学生受欺负与欺负他人的频率
  根据欺负的重复发生性特征及有关研究者的统计分类方法,对那些“时常”或更频繁地受他人欺负或欺负他人的人定义为“受欺负者”和“欺负者”,而“每周一次”和“每周几次”受他人欺负或欺负他人的人定义为“严重受欺负者”或“严重欺负者”。按照这一标准,在浙江省29268名中小学生中,有6796人属于受欺负者,占全部参研学生的23.2%;3803人属于欺负者,占全部参研学生的12.9%。
  对各学段受欺负与欺负他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我报告整体受欺负与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小学生受欺负的比例为14.6%,欺负他人的比例为31.5%;初中生分别为12.4%和21.0%;普高学生分别为9.9%和10.7%;职高学生分别为13.7%和15.0%。可以看出,小学生受欺负和欺负别人的比例均高于初中、普高和职高学生,具体见图2。
  14.6%的小学生和12.4%的初中生经常受到欺负,这与张文新等人[4]的研究结论(即1/5以上的小学生与1/10左右的初中生受到经常或更频繁的欺负)基本一致,但浙江省小学生受欺负的比例相对较低。
  3.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发生地点、欺负者的来源及力量组成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是在教室里(54.5%),同时操场(17.2%)、厕所(5.2%)、放学(或)上学的路上(7.1%)及其他地方(15.9%)都是欺负行为发生的场所。
  进一步分析欺负者的来源发现,大多数被欺负者都是被本校同学欺负(96.5%),其中,67.6%的是被同班同学欺负。可以看出,欺负行为大多发生在同学之间;但也有3.5%的欺负行为来自其他学校。这一调研结果应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从受欺负的学生群体中进一步调查了欺负行为的力量组成发现,“以少欺多”是较普遍的欺负模式(49.6%)。这表明,在受欺负的普遍性方面并不存在必然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进一步反映了欺负行为的一般内涵,即当事人力量的不均衡性,力量弱小的男女学生均可能构成欺负行为的对象。该研究结论与张文新等[5]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二)中小学生受欺负与欺负他人的差异分析
  对中小学生“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严重程度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小学、初中、普高及职高四个学段男女生中的受欺负者、欺负者和严重受欺负者、严重欺负者的人数百分比见表3。
  1.学段差异分析
  无论受欺负还是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高中阶段(普高和职高)男女学生受欺负者与严重受欺负的比例最低,初中阶段处于中间水平,小学阶段受欺负者与严重受欺负者比例最高。通过独立性χ2检验发现,中学阶段(初中和高中)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小学阶段,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接受教育层次增高,学生之间发生欺负行为的现象明显减少。
  2.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3),男女生在受欺负与欺负他人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经常性和频繁性地欺负或参与欺负他人的比例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也即男生群体较女生群体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与“施害者”。这再次验证了挪威等国对中小学生的研究结论。这意味着,男生具有较强的攻击倾向,他们可能通过欺负他人显示出自己的强大和社会控制能力,从而赢得一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好感。显然,男生的这种攻击倾向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特定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被欺负的学生群体中,男生多是被一个男同学(45.7%)或几个男同学(24.6%)所欺负,或被几个男女同学欺负(18.7%);女生则多是被一个男同学(35.3%)或几个男女同学(23.8%)所欺负,或被一个女同学欺负(15.8%)(见图4)。
  3.欺负方式分析
  欺负的方式和类型常因与普通的玩笑、打闹、推搡等难以区分造成判断困难。根据诸多案例的分析结果,“被欺负者是否受到严重精神痛苦”作为判断是否为欺负事件的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可对欺负的形式进行分类[4]:
  (1)言语欺负。这是所有欺负类型中最容易发生又不容易发现的一种。欺负者主要通过口头言语方式直接攻击被欺负者,如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等。
  (2)肢体欺负。这是所有欺负类型中最容易识别的一种。欺负者主要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肢体欺负的方式主要包括殴打、推挤、吐口水、抢夺或破坏他人财物等。
  (3)关系欺负。关系欺负常发生在关系密切的学生之间。如同一个小组、同一个社团、同一个宿舍等。欺负者多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受欺负者。这一類欺负多伴言语欺负(如散布谣言、说坏话等)。
  (4)网络欺负。这种欺负主要通过网络、QQ、微信、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多元媒介散播伤害被欺负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使被欺负者再次、重复地在更大范围受到围观,从而加大、加深精神痛苦。
  本次调研,从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受欺负及欺负他人的方式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辱骂(受欺负15.8%,欺负他人7.0%)、踢等肢体行为(受欺负9.5%,欺负他人3.8%)和造谣诽谤(受欺负5.5%,欺负他人2.0%)。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推广与使用,有2%左右的学生开始使用网络手段进行欺负(见图5)。   2.加强网络管控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日益泛滥,网络欺凌时有发生,各地应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的管控力度,预防网络欺凌事件。在本次调查结果中,1.5%的中小学生曾受到过网络欺凌,1%的中小学生曾使用网络媒体实施过欺凌行为。虽然从占比来说,比例不大,但网络存在着监管难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我们对这方面的工作不能忽视。国外已有比较成型的做法,如在网络欺凌现象变得严重之前,美国有一部限制网络有害信息的法律《儿童互联网保護法》(The 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简称CIPA),该法律规定:美国的公立学校、图书馆都须承担阻截、屏蔽对未成年人有害的网络信息,或为网络终端增加过滤功能的义务。
  (二)中小学校应建立校园欺凌的早发现、早处理机制,加强与家庭及社区的协作
  调研发现,大多数校园欺凌发生在学校之内,特别是教室之中。因此,中小学校应作为预防校园欺凌的主体力量。为预防中小学的校园欺凌事件,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应对如校园欺凌事件等的应急预案,成立职责明晰的工作小组。同时各中小学要加大教师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和策略的学习培训。更为关键的是各中小学应逐步建立校园欺凌的早发现、早处理机制,加强与家庭及社区的协作。
  1.加强指导和预防
  各中小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中小学教师要对“被欺凌者”和报告欺凌现象的见闻者,给予充分的保护;中小学校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体验大自然等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文明用语、替他人着想、相互尊重;教师要利用年级活动、班会等,让学生思考并认识到个体对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意义。各中小学应完善值班导护制度,强化学校门口、食堂餐厅、厕所、操场、教学楼角落等重点区域的巡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早发现、早处理
  预防校园欺凌事件,重在早发现与早处理。为了早发现校园欺凌现象,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信赖关系,注意观察学生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的细微变化。为及时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学校应组织校内研修,提高教师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不同学生群体间人际关系的变化,不断改善班级管理方法。
  3.加强与家庭及社区的协作
  学校需加强与家庭及社区的协作,在发现校园欺凌问题时,要报告给学生的家长和教育局相关部门,寻求共同解决;家长控诉时,学校要虚心倾听;学校要积极公布本校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措施等信息,寻求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协作;通过家长会、微信、QQ、校园通等途径,加强学校、家长和社区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家庭层面应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教会孩子有效解决冲突的方式,同时保护孩子安全
  调研发现,虽然大多数校园欺凌都发生在学校之内,但家庭是诱发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原因。家庭是对孩子进行人性教育的重要主体,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而不良的家庭氛围、不当的亲子沟通方式都是诱发学生欺凌行为的主要原因。家长应充分利用学习机会,学习如何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应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使用文明用语,避免欺凌行为。
  1.树立科学教育观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组建的家长论坛、家教沙龙、网上交流等活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2.加强亲子沟通
  家长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恰当的指导。家长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向孩子示范如何有效解决冲突,避免语言暴力与校园欺凌行为。
  3.保护孩子安全
  家长在知晓孩子被欺凌时,要向孩子表明自己会保护他的强烈意志,尽量不要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必要的时候,家长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当家长察觉到孩子有可能轻生时,要优先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独处,表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家长应在征得孩子同意后,与学校、相关机构商量,并和孩子约定按孩子希望的方式处理问题。
  (四)社区层面应开展志愿者活动,及时发现、制止校外欺凌现象,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1.开展志愿者活动
  各社区居民可以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周边、孩子上学途中,加强巡逻、执勤。当发现孩子间在相互欺凌时,要勇于制止,根据情况,可以向学校或孩子的家长报告。志愿者还可以开展“个案帮扶”活动,为“被欺凌者”提供咨询、帮助,对“欺凌者”进行教育与指导。
  2.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各社区经常举办讲座、文化娱乐活动等,与学校联合开办针对青少年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加强教育引导。
  3.净化文化环境
  社区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橱窗、宣传标语,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产品,净化未成年人文化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D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1/moe_1789/201605/t20160509_242576.html,2016-05-09/2017-12-11.
  [2]Dan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Blackwell,1993,p.15-22.
  [3]Smith,P.K,The silent nightmare: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The Psychologist,1991.
  [4]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34(4):387-394.
  [5]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王益文,等.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4):435-439.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12)
其他文献
英语: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要不断复习强化。听力部分保证每天一套模拟练习。在练习中发现命题规律,积累听力中出现的高频词和习惯用语。语法部分应做一次系统的语法专项复习,再进行综合练习。  系统复习之后,应该以纠错为主。错题集是避免重复语法错误的最好武器,每次考试前翻一遍,能降低自己的错误率,加强记忆。每天至少保证在规定时间内(35分钟左右)五篇阅读的练习量,确保自己在高考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应试状态。  语
楠溪江,是一坛醇香的美酒。我没有时间考证它窖藏了多少年,因为一踏进浙江永嘉的山水就醉了,醉得酩酊。  但是我知道,楠溪江的山水诗情已流淌了一千六百多年,波光粼粼,都是山水田园的浅唱低吟。有山林的气息有谷禾的清甜,有鸡犬相闻有袅袅炊烟。书声墨香绵连三百里,永嘉诗派永嘉学派永嘉画派永嘉医派永嘉昆曲融汇一体。  是自然也是艺术,是遥盼也是渴望,是山水更是文化。楠溪江,有清麗脱俗的容颜,更有人间烟火的温暖
〔关键词〕课程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生活;切入点  时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要求各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快速发展、不断成熟的时期
多年来,丘成桐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数学事业。他已在两岸三地创建多个数学中心,为培养数学领域青年人才、提升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3月,这位“数学皇帝”做客CCTV-4《谢谢了,我的家》节目,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年少不爱读书,曾逃学半年  1949年,丘成桐出生在广东汕头,同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随父母移居香港。父亲是哲学教授,但小时候丘成桐的家境并不好。他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种种行为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国家、社会、媒体及学校的高度重视。近日,本社记者就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访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巧慧女士。    目前,德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重视,在谈到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时,郭女士说: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我国的心理
关键词:寡妇产;议会请愿;普通法庭诉讼;文本策略;女性政治参与  寡妇产(Dower)是中世纪英国乃至西欧社会土地产权体系中一种特殊类型。12世纪末英格兰大法官、法学家格兰维尔(Ranulf de Glanvill)便已对寡妇产予以权威界定:“婚姻订立之时(结婚时)丈夫在教堂门口赠与新娘的财产,若未具体指明何块地产,则表示结婚时丈夫保有的全部自由地产的1/3作为合理的寡妇地产;而在指明的情况下,寡
晚近关于明清之际士的思想史、精神史研究,以王汎森、赵园用力最深,王汎森关于清初士人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以及他们的思想行动在明末清初趋于道德严格主义的观察,赵园关于明遗民生存境况、“戾气”弥散作为一种鼎革期特征的探讨,均颇具穿透力,但这类观察角度均延续了比较纯粹的“士人”研究传统。而杨念群的新著《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则力图在与传统士人研究构成某种对话关系的
由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联合举办的东北高师2010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去年11月28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洽谈会上,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需求信息近8万条,参会学生近5万人。虽然当日供需比达到1:1.6,但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教师岗位缩减,师范生就业竞争加剧,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凸显。    一、60万毕业生30万岗位,供需矛盾突出  
天上人间,古今中外,一曲曲爱情悲歌,听得人回肠荡气,听得人泪洒千行。从孟姜女哭长城到梁祝化蝶双飞;从崔莺莺与张生情定西厢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从《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双双殉葬到《红楼梦》里的宝黛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哈姆雷特与索菲妮娅……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谱成一曲曲千古绝唱。也许,悲剧更容易令人感动,那些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在令我们感动之余,更让我们看清了那些温柔、善良的弱女子在
〔关键词〕心理效应;评价;奖励  小学生都喜欢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奖励,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正向引导常常能鼓励学生继续表现良好。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作战”的班主任,我越来越发现奖励其实是一门大学问。我身边有的教师认为奖励就是给学生他想要的玩具、食物,有的教师认为,给学生的奖励越多,越会让学生下次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教师常常为“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而困惑——学生刚得到奖励时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