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乡镇医院消毒室内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护理人员健康安全。方法:结合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对乡镇医院消毒室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预防措施。结果:实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了工作过程中操作不当带来的伤害以及感染等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结论:保证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最根本的是要保证乡镇医院消毒室内的工作环境安全,因此,需要根据消毒室内存在的危害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乡镇医院消毒室 护理人员 职业保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2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60-01
医院消毒室通过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或医疗物品进行集中回收、杀菌、消毒、存放以备二次利用为医院提供无菌物品,在医院中是一个特殊且必要的科室[1]。同时,消毒室内护理人员工作时需要频繁的接触化学医用消毒剂或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容易出现职业暴露。尤其是在乡镇医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暴露的防范也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中,笔者为寻找消毒室内合理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对乡镇医院消毒室可能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分析
1.1 物理因素。①紫外线因素:消毒室利用紫外线消毒,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要与其接触,长时间接触紫外线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出现红斑、眼睛患结膜炎等,甚至导致皮肤癌[2];②高温因素: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时可产生134度的高温,护理人员稍加不慎就可能造成烫伤;③噪音因素:40-60dB属于人类听觉可接受的最佳范围,60dB以上属于吵闹范围,70dB以上开始损害人类听力神经,90dB以上可能会造成听力受损,而且我国医院环境噪音规定,工作中噪音强度最大不可超过45dB,但是,目前我国消毒室内使用的各大仪器在工作时都会发出强度在60-90dB的噪音,因此,长时间处于这种嘈杂的环境中会出现耳鸣、晕眩、心律不齐、听力下降等症状。
1.2 化学因素。乡镇医院消毒室中一般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大量的铺洒在地面、墙壁、污染器械表面进行处理。这些化学消毒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蚀性,长期与其接触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皮肤或呼吸道粘膜造成损害,甚至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
1.3 生物因素。由于消毒室内存放大量的污染器械,造成了病原微生物以及多种菌类的聚集。护理人员在消毒室内工作时,如果表层皮肤存在破损,病原微生物很可能从受损皮肤处进入人体并且引起感染。在对锐利的医疗器械消毒时,可能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流程不熟练等原因造成划伤,划伤时只需要0.004mL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可以对划伤者造成感染[3]。
1.4 心理因素。乡镇医院中至今仍大部分认为消毒室在医院的医疗过程中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辅助部门,后勤部门,所以在消毒室的建设中都没有给予重视,设备、工作人员都不到位,造成了乡镇医院消毒室工作条件差,防护措施不完善,设备无法满足正常使用,同时在消毒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也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存在心理不平衡等负面情绪,工作不积极,没有激情。
1.5 防范意识。由于医院领导对消毒室工作不够重视,而且消毒室夜间不需要安排值班人员,所以在消毒室工作的基本都是不能熬夜年老体衰的人员,这些护理人员学习性不强,主动性差,缺乏安全意识,未经过正规的学习培训,对消毒室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了解不多,这些都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2 职业安全的应对措施
2.1 物理因素应对措施。①消毒室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时,应禁止护理人员入内,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穿戴好防护措施入内,避免紫外线与皮肤、眼睛等直接接触造成伤害。消毒结束对消毒室通风换气后才可入内;②保证各大设备在宽敞空旷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并且定期维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安装消音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噪音;③消毒室内应安装降温设备,使室温保持在20-23℃[4],并且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全程佩戴隔热手套,以免烫伤。
2.2 化学因素应对措施。化学消毒剂配制好后,要保证在密封状态,避免消毒剂挥发影响消毒效果,同时还会给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或呼吸道造成损害。在使用这些化学品时,护理人员应戴好防护口罩、眼罩和手套,如不慎被消毒剂溅到要及时用流动水进行清洗。
2.3 生物因素应对措施。在消毒室内工作时,要保持消毒室内的空气流通,使用流动水对污染器械进行清洗,同时还要保证消毒室内光线充足、护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工作,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要求穿戴防护衣物、口罩、眼罩、面罩等,尽量避免皮肤直接与污染器械接触,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器械划伤,需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有必要还要进行血液检查。
2.4 心理因素应对措施。消毒室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对医疗过程的安全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相关的医院领导应该加强对消毒室的建设投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以保证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而且,还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对其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身心投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
3 结论
进行职业安全防范措施后,我院消毒室护理人员发生的职业危害几率有明显改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安全措施实施前后职业危害几率对比表
由上可以得出,保证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最根本的是要保证乡镇医院消毒室内的工作环境安全,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各科室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士秀.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J].临床医学,2009,(9):121-122
[2] 肖秀丽,胡利典.援手术室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9):1005-4529
[3] 黄善珠.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26):181-182
[4] 苏静.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2):240-241
关键词:乡镇医院消毒室 护理人员 职业保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2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60-01
医院消毒室通过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或医疗物品进行集中回收、杀菌、消毒、存放以备二次利用为医院提供无菌物品,在医院中是一个特殊且必要的科室[1]。同时,消毒室内护理人员工作时需要频繁的接触化学医用消毒剂或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容易出现职业暴露。尤其是在乡镇医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暴露的防范也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中,笔者为寻找消毒室内合理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对乡镇医院消毒室可能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分析
1.1 物理因素。①紫外线因素:消毒室利用紫外线消毒,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要与其接触,长时间接触紫外线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出现红斑、眼睛患结膜炎等,甚至导致皮肤癌[2];②高温因素: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时可产生134度的高温,护理人员稍加不慎就可能造成烫伤;③噪音因素:40-60dB属于人类听觉可接受的最佳范围,60dB以上属于吵闹范围,70dB以上开始损害人类听力神经,90dB以上可能会造成听力受损,而且我国医院环境噪音规定,工作中噪音强度最大不可超过45dB,但是,目前我国消毒室内使用的各大仪器在工作时都会发出强度在60-90dB的噪音,因此,长时间处于这种嘈杂的环境中会出现耳鸣、晕眩、心律不齐、听力下降等症状。
1.2 化学因素。乡镇医院消毒室中一般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大量的铺洒在地面、墙壁、污染器械表面进行处理。这些化学消毒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蚀性,长期与其接触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皮肤或呼吸道粘膜造成损害,甚至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
1.3 生物因素。由于消毒室内存放大量的污染器械,造成了病原微生物以及多种菌类的聚集。护理人员在消毒室内工作时,如果表层皮肤存在破损,病原微生物很可能从受损皮肤处进入人体并且引起感染。在对锐利的医疗器械消毒时,可能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流程不熟练等原因造成划伤,划伤时只需要0.004mL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可以对划伤者造成感染[3]。
1.4 心理因素。乡镇医院中至今仍大部分认为消毒室在医院的医疗过程中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辅助部门,后勤部门,所以在消毒室的建设中都没有给予重视,设备、工作人员都不到位,造成了乡镇医院消毒室工作条件差,防护措施不完善,设备无法满足正常使用,同时在消毒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也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存在心理不平衡等负面情绪,工作不积极,没有激情。
1.5 防范意识。由于医院领导对消毒室工作不够重视,而且消毒室夜间不需要安排值班人员,所以在消毒室工作的基本都是不能熬夜年老体衰的人员,这些护理人员学习性不强,主动性差,缺乏安全意识,未经过正规的学习培训,对消毒室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了解不多,这些都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2 职业安全的应对措施
2.1 物理因素应对措施。①消毒室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时,应禁止护理人员入内,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穿戴好防护措施入内,避免紫外线与皮肤、眼睛等直接接触造成伤害。消毒结束对消毒室通风换气后才可入内;②保证各大设备在宽敞空旷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并且定期维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安装消音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噪音;③消毒室内应安装降温设备,使室温保持在20-23℃[4],并且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全程佩戴隔热手套,以免烫伤。
2.2 化学因素应对措施。化学消毒剂配制好后,要保证在密封状态,避免消毒剂挥发影响消毒效果,同时还会给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或呼吸道造成损害。在使用这些化学品时,护理人员应戴好防护口罩、眼罩和手套,如不慎被消毒剂溅到要及时用流动水进行清洗。
2.3 生物因素应对措施。在消毒室内工作时,要保持消毒室内的空气流通,使用流动水对污染器械进行清洗,同时还要保证消毒室内光线充足、护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工作,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要求穿戴防护衣物、口罩、眼罩、面罩等,尽量避免皮肤直接与污染器械接触,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器械划伤,需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有必要还要进行血液检查。
2.4 心理因素应对措施。消毒室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对医疗过程的安全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相关的医院领导应该加强对消毒室的建设投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以保证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而且,还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对其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身心投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
3 结论
进行职业安全防范措施后,我院消毒室护理人员发生的职业危害几率有明显改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安全措施实施前后职业危害几率对比表
由上可以得出,保证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最根本的是要保证乡镇医院消毒室内的工作环境安全,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各科室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士秀.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J].临床医学,2009,(9):121-122
[2] 肖秀丽,胡利典.援手术室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9):1005-4529
[3] 黄善珠.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26):181-182
[4] 苏静.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2):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