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双颌外科手术后上气道三维结构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44150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双颌外科手术对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行双颌外科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分别获取术前1周(T1)和术后至少半年(T2)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数据,进行上气道相关三维指标的测量、分析。应用SPSS 20.0软件,采用一致性检验、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双颌外科手术,患者上气道总容积、鼻咽容积、腭咽容积、舌咽容积、喉咽容积,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最大前后径均显著增加,增加百分比分别为24.78%(P=0.000)、9.66%(P=0.007)、11.19%(P=0.023)、55.92%(P=0.000)、31.19%(P=0.000)、17.84%(P=0.001)和14.30%(P=0.0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的位置和最小横截面最大横径在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

结论

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在行双颌外科手术后,上气道总容积及各部分容积均增加,其中以舌咽容积增加最为显著。上气道的矢状向宽度增加显著,而其长度未发生明显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多效生长因子(si-PTN)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8例瘢痕增生患者,从18例患者术中切取的新鲜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瘢痕成纤维细胞,构建si-PTN细胞系。构建成功后,将对数生长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si-PTN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2 μg si-PTN及对照无意义小链。采用MTT、PI染色及Annexin V-FITC
目的探讨额肌环扎缝线悬吊法治疗低龄幼儿(≤3岁)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改良缝线悬吊法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11例(16只眼),男7例,女4例,年龄1~3岁,平均26.3个月。每只患眼用内、中、外3组缝线,一端固定于睑板上缘,另一端采用环扎固定法,使缝线固定于额肌肌束上,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并于术后1周及6个月时对患眼
目的探讨耳廓及耳周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长峰医院外科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耳廓及耳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行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将无水乙醇分次经导管或直接经皮穿刺注射到畸形血管巢内,每次注射乙醇时均作血管造影,手推造影测算畸形血管巢的体积以及注射的压力和速度,注射造影剂速率通常为0.2 ml/s,畸形血管巢体积等于造影剂充满畸形血管巢的剂量。
期刊
利用大网膜行乳腺肿瘤整形是近20年来兴起的新技术,作者回顾了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资料,对大网膜乳腺肿瘤整形的历史、手术适应证及美容评判标准、大网膜的获取方式及组织瓣的选择、术后并发症、肿瘤安全性、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大网膜行乳腺肿瘤整形的现状。
目的探讨仰卧位4+1照相法在重睑成形术止停点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将158例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睑成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79例患者采用仰卧位4+1照相法判断手术止停点;79例患者采用传统观察法。仰卧位4+1照相法组:术者位于头侧拍摄患者平视、闭眼、上看和下看的眼部动作,共4张照片,观察双侧重睑线、重睑线上下组织及上下睑缘等情况的指标。术者再于患者尾侧呈
目的本研究对51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其治疗前后及治疗中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计算,探究切牙角度及软组织侧貌在各治疗阶段的变化,分析拔牙设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年骨性Ⅲ类错患者51例,根据上颌拔牙与否分为两组,拔牙组:上颌两侧分别拔除一颗前磨牙,21例;非拔牙组:上颌未拔牙,30例。取治疗前(T0)、正颌术前一月(T1)、治疗后(T2)三个阶段的头颅侧
骨性Ⅲ类错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发育性错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加重趋势,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观及心理健康等有严重影响。在患者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可通过上颌前方牵引,促进上颌骨发育,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为患者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目前,关于前方牵引的时机、方法及长期稳定性等尚有争议,以下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索下颌骨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三维结构,为下颌骨的三维重叠提供依据。方法样本由17例唇和/或腭裂术后患者组成,每位患者都有两个CT影像资料,两次CT拍摄间隔平均3.7年,患者首次拍摄CT年龄(8.7±0.8)岁(T1),末次拍摄年龄为(12.4±1.5)岁(T2)。经过统一头位校正后,进行定点测量。标志点包括颏部的Pog,下颌联合内侧骨皮质的C、D和E点,颏孔前缘点MFA,颏孔点MF以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