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则仕与公平竞争:人才选拔的根本理念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你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对恢复高考的主要认识是什么?
  答:要国富民强,必须要有好的领导团队和学术梯队,好的领导团队和学术梯队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必须承认知识的力量。邓小平否定文革,恢复高考,就是重新给知识以地位。恢复高考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承认知识,一是保证知识得到承认。但是实现这两方面还有很多困难。
  问: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感觉到高考就像一场恶梦,这里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尤其是死记硬背。
  答:那是你没有比较,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尽管你很爱好数学,如果不是因为高考,你可能没有到川大数学系学习的机会。1998年3月的两会代表中,就有人提出“取消高考”。高考确实存在很多弊病,但我从当过知青、工人然后参加高考的经验看,高考利大于弊。参加高考,你花了不少时间才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如果没有高考,很多人花再多的时间也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问: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或许还没有那么紧张激烈,考试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暴露出来。
  答:我1974年当知青,1976年当工人。我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那是1977冬天,考试气氛确实不是那么紧张,考场周围也没有庞大的家长队伍等候,晕倒的学生也很少。但那是迄今为止竞争最激烈的一次高考,因为文革使高考中断了11年。看看几个教育部公布的历年高考录取率数据,就可以看出77级的竞争有多强烈:
  77级的录取率最低。当时很多人参加高考也是试试运气。由于当时走后门成风,没有奢望被录取。那时很多知青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工人,所以我也当了工人。高考的结果改变了这一切。
  问:您的意思是恢复高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还是很重要。
  答:你说得对。应该说是意义重大。我认为文化大革命对知识的否定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所受到的最大一次重创。中国历史还没有哪个朝代否定过知识。恢复高考是对这次重创的治疗。1952年,教育部制定了统一的高考制度,但从1966年开始,高考制度被废除。理由是建国十多年来的教育都是资产阶级的教育。其实当时的教育绝大部分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根本不存在阶级性。这是不争自明的事实。说这些教育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是一些人另有用心,旨在否定知识分子和知识,从而让另一批没有知识的人来引领国家。
  恢复高考行为不是孤例事件。从整个中华文明史的角度看,恢复高考最为重要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重新认识,一是公平竞争重新成为人才选拔的最重要标准。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科举制度的恢复。
  问:文革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有这么大吗?
  答: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还将继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文革彻底否认了知识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革以前受到过两次重创,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次是五四运动。秦始皇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想统一思想和统一文化交通工具,即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那次焚书坑儒运动造成了很多文本的丢失,这些文本很多反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和智慧。五四运动也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想换一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文革则是否定知识,尤其是把心智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扛枪种地敲榔头的工作才是劳动,而悬梁刺股读书不是劳动。所以那时候不尊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脑力劳动者,不尊重十年寒窗苦读的人。焚书坑儒和五四运动是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一个是专制,一个是科学与民主,都不是否定知识,而文革是否定知识。现在很多人的不良素质都可以在否定知识的文革运动中找到根源,这些不良素质集中表现在轻视德和智,重视官和商,这是中国人在国外遭到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恢复高考有些像恢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吗?肯定知识不一定要恢复科举制度。孔子带学生也没有什么考试。爱因斯坦是考试的受害者。
  答:你说的是个别事实,不能代替一般。当然科举制度有很多技术上的不完善之处,而现在的高考是获得大学教育的资格。科举制度的理念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理念是对知识的绝对重视。科举制度出现是人类教育史乃至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重视知识争夺人才,一直是中国封建帝王打江山治国的根本。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这种招贤纳士的典范。当时的知青也有不少人,希望遇到一个乡镇或区县的明主,然后协助明主走出深山。但是这种模式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从魏晋开始,帝王系统选拔人才开始提到日程,为了得到贵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开始创立,官员多从帝王身边或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但出身低微而真才实学的人,很难有机会担任朝廷和地方高官。文革上山下乡的知青,没有干部背景家庭的占绝大多数,基本上处在这样一种卑微境地。
  隋炀帝开启科举制,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科举制从隋文帝开始实行,不断得到调整,清朝光绪年间结束。科举制有一千三百多年,其出现正是来自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文革批“读书做官论”,现在看来,德智不全的人出来做官是非常危险的。由于科举制的出现,历史上有很多出身贫寒的重要人物得以出现。解放前国民党所办的大学和文革以前共产党所办的大学,本质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我说的本质,是指统一的选拔考试。正因为科举制度公平竞争的理念,中国的科举制度才扩散到韩国、日本、越南乃至欧洲。
  77级的学生都受惠77年冬天的那次高考,大概有绝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共识,要国富民强必须重视知识,要重视知识选拔人才必须恢复考试制度。
  问:你说的工农兵干部推荐是什么意思?国外很讲推荐。我看到网络上有人把文革期间的推荐称为走后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文革期间所谓推荐就是工厂、军队、农村的干部推荐工人、军人、农民和知青上大学,这就带有很大的任意性。我不否认工农兵大学生中有很多很优秀的人才出来,我针对的是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因为推荐是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则制约的,这就为走后门提供了机会,并且使很多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各种不正当的竞争开始出现,比如很多女知青不得不失身以获得一个推荐的机会。   恢复高考就是恢复对教育资源的公平竞争。这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的基本理念。文革中断了这种传统。如果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兴亡的大计,那么恢复高考就是教育兴亡的大计。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从文革砸碎高考制度,到77年恢复高考,实际上是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身上做了一个大实验。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77级大学生都有亲身经历,人才的识别不可能建立在推荐基础上。中国的国情和西方不同,推荐通常都会导致走后门和弄虚作假。
  问:你把1977年恢复高考比作科举制度的恢复,又把科举制度看成是人类发展史的里程碑,有这么重要吗?
  答:其重要性远远大过我们的想象。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革由于否定知识,从剥削和受剥削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箴言。其实这一命题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心者管理劳力者。人类的劳动分心智和体能两个方面。心智方面的劳动是人类更重要的劳动,也是社会管理、科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劳动。劳心者做治理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历史上几乎没有反例。
  问:我们学政治课的时候提到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后来政治课老师又说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那么领导阶级根本上还是工人?
  答:这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无论谁领导,有知识是必要条件。把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对立起来没有什么依据。我刚才提到孟子“劳心者治人”的理念,既然是劳心,那么劳心和劳力都是劳动。事实上,劳心者比劳力者更辛苦,从高考就能看出这一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对文明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文革反其道而行之。
  问:应该如何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包括社会实践,77级中出了很多能人,和上山下乡有没有关系?
  答:当然有。农业也是一种知识,所以像袁隆平教授这样的农科专家也是大知识分子。我在农村两年的知青生活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所以77级考生很少在考场中晕倒。上山下乡值得,但是知青到农村不应该被强迫去改造,去安家,而应是去学习,去调研,去实践。这对后来的人格发展很有价值。比如50年代出生的大学教授,大多做过知青,现在好多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让我们扎根农村是不对的,我们有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如果让我们继续在农村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就远远不及今天我们在大学工作对国家的贡献大。
  问:高考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尤其是死记硬背,特别是语文、政治、生物和化学。我参加高考就深受其害。现在兴起了自主招生,这是一个弥补高考有效的办法吗?
  答:死记硬背看你背什么。如果你背100篇古代散文,你的语文水平就非常高。这正是早期私塾教育成功之处。如果你背中学教材的句子分析,你就深受其害。自主招生摆出的理由是绕开死记硬背,但自主招生不能保证公平竞争。自主招生最大弊病是使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另一个弊病是暗箱操作提供了条件,把特权留给了一些高校招办、地方招办和相关领导。1975年9月26日,离恢复高考还有两年,邓小平在与中国科学院领导谈话中说:“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p1]。”这里提到“不照顾干部子弟”,看似轻描淡写,背后隐含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恢复科举制度。隋朝兴起科举制度,初衷就是要杜绝没有能力的权贵子弟做官。当时邓小平还只提到不照顾干部子弟,因为文革的情况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现在不同的是,自主招生给权利机构和有钱人提供了方便。你现在能考上川大数学系,受惠于高考自由竞争的规则。如果自主招生扩大化,家长就得整天想着怎样走后门拉关系。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官本位。
  问:公平竞争在人才选拔中有那么大的重要性吗?那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识别人才吗?
  答:公平竞争是激励奋斗创新和杜绝营私舞弊的底线。不仅在人才选拔上,在科学与学术发展、文体竞技等方面,公平竞争都是底线。从这种意义上看,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很多知识青年的命运,而且重新恢复了科举制度的理念,为国富民强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典范。
  公平竞争是本,选拔的方法是末。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考虑选拔方法才是有意义的。高考本来就不是识别人才的充分条件,而是给高中毕业生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选拔人才的问题才提到日程上。对于那些高考落榜的青年,同样有自考、创业、发明、写作的方式去发展自己,让自己的成果获得承认。文革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就有一批是通过自学走出来的。
  概括的说,人类选择人才有三种根本模式。第一种是公平竞争模式。这种竞争的模式前提是公平,所以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至关重要。这种模式也有竞争,竞争就导致重视知识。第二种模式是公平模式。这种模式不需要竞争,也就不存在竞争是否合理的问题。国外有些大学教授轮流做系主任,就是一种公平模式。中国的小学生轮流做值日,也是一种公平模式。公平模式并不必然涉及知识。比如小学值日生。第三种模式是无规则竞争。这种模式由于没有规则,或者有一些不透明的潜规则,竞争的结果就会出问题。推荐、自主招生等都属于这种模式。这种竞争中隐藏的最危险的结果是恶性竞争的出现。比如靠官商关系、裙带关系形成的竞争,权利、资源在部分人的手里越来越集中,最后造成独裁和弱智领导群体的出现。
  问:如果由公正而有学问的人来推荐,来主持自主招生,就可能选出一流人才。比如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就聘请过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梁漱溟、李四光、鲁迅等这样一些重量级别的学者来北大任教任职。我特别喜欢读维特根斯坦的书,但是如果没有罗素重视,他是否能成为哲学家?
  答:靠这种方式来识别人才需要特殊的环境。中国目前不具备这个环境。经过文革的冲击后,轻视知识、人品,看重官位和人际关系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心灵深处,看看目前官本位钱本位和国人在国外的表现就很清楚。多数报考自主招生的学生家长都在花时间拉关系,这和我们77年参加高考以前的情况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手段更为高明,技巧更为复杂,出手更为阔气。   问:你把恢复高考比作恢复科举制度。如果科举制度好,为什么清朝后期科举制度会终止?
  答: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整整延续了1300年,这本来就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证明科举制一定有其生命力。清光绪三十年,在张之洞等人要求下,清政府下诏停废科举,这并不是从根本上废除考试制度,因为张之洞希望兴新学堂,这是需要考试的。科举制与新学堂只是知识理念的差异,在考试这个环节上是一致的。废止科举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当时满族和汉族考试标准不平等,这就违背了公平竞争的理念。清朝的满族是统治民族,享有很多特权,比如可以免试做官,即使参加考试,考试难度也比汉族低得多。今天的自主招生也是一种不平等考试标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有钱人或都市里的孩子有机会参加面试,而贫苦家庭的孩子或边远地区的孩子,很难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这样下去,肯定会冲击正常的高考,冲击高考就等于冲击了公平竞争,进而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造成教学质量降低。清朝科举制度终结,在某些方面是因为清朝的科举考试方式违背了科举制度公平竞争的理念。其实考试制度本身在晚清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民国初期,孙中山就主张“任官授职,
  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同时主张考试权独立,设置考试院。
  问:你说现在很多领导还没有真正理解邓小平的思想,这是什么意思?
  答:是指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我们现在对大学教授的待遇,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要低很多。邓小平一方面恢复高考,一方面否定文革,就是要加强对知识的重视。当时恢复高考原计划招收1万左右学生,后来扩招到近30万,可见当时教育被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的情况是,家长愿意投入很多经费让孩子受很好的教育,但国家投入的比例很少。高等院校同样起点的毕业生,从事行政的升迁高于从事学术或科学研究者的升迁。官本位不仅在社会上,在学校也广泛存在。这是轻视知识的体现,和发达国家很不一致。
  问:根据你的看法,高考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答:现在我们不能保证高考永远是大学择优录取的最好手段,但是我们可以肯定,高考是目前大学择优录取最公正的手段。具体怎么考试还需要做很多改革,但高考的理念很关键,高考目前最贴紧人才选拔的根本理念:学优则仕与公平竞争。
  恢复高考的重要性现在看来可能超过了邓小平当初的想法。公平竞争,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全世界各行各业都高度重视的问题。文革和知青的命运,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实验:否定知识,人类文明是否照常可以进步。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经历了这场实验,有智慧者都去挖地球,中国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文化上的倒退和人的素质的倒退则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是以一种相当生气的口气否定了文革。
  问:一问一答启发不少,谢谢你的回答。
  答:也谢谢你提出了很多意义的问题。我的看法不必完全接受,你可以继续抱着质疑的态度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或许将来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高考的问题。不过有一点你可以记住:这里的回答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文革和后文革时期,经历过推荐、高考两种模式的77级大学生的经验之谈。
其他文献
摘要: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的掘用上,谢冕较公刘走得更远。就理论本意而言,“人民”诗学建设意指诗法的“大我”原则对“小我”的容纳,“人民”群像之中可以出现表露特定类型的个人情感的“英雄”及“斗士”
摘 要:保护环境,循环利用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对煤炭企业逆向物流的研究成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界定煤炭企业逆向物流的基础上,就内部市场化下煤炭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动因、运作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内部市场化逆向物流煤炭企业    1、煤炭企业逆向物流的界定    我国2001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逆向物流分为两大类: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其中回收物流是指不
摘 要: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之争的趋势,实难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做到“了解之同情”。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本着学术的良知以韩非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出发点,对韩非子人格做出高度肯定的同时,也从各方面深刻剖析了韩非子思想中的真意,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发此前儒者之所未发,足堪为后来研究法家及韩非子
摘要:勒维纳斯提出“他者”范畴的目的在于把伦理学确立为第一哲学,取代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的传统地位。勒维纳斯批判了源自古希腊的、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并对本体论哲学的理论根据及其后果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其策略是以“他者”的差异性突破本体论的同一性,最终目的则在于探讨伦理形而上的可能性。勒维纳斯针对西方文化病灶所开出的伦理药方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伦理价值路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他者;
纪念多年前某春日的四月及五月,我和D和他给我的启蒙摇滚于彼此共有的公司侧边防火窄巷内悄悄度过了情绪之危险期,花开得很好,时间泛起虚迷的烟草味,此处阳光不大却像专属我的那样搁在身边;偶尔有雨,也在透明的间距里和自己对话,“没关系的,一切就这样隔开了,你会很安全,她也是。”我想告诉D,有几段旋律我很喜欢就像喜欢她一样,往后时日当关键音被敲开的瞬间我将永远记得那些,以及此刻,甚好。 A-Side  #2
●特约主持人: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    ●主持人简历:姚文放(1949—),男,汉族。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首届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全国审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
1978年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号召广大科学工作者和青少年“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这次激情洋溢的讲话激发了无数青年人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这一年,记者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在全国引起轰动。这一年,徐书华出生在这个“科学的春天”里,冥冥之中,从事学术研究、做
“要学一点哲学,从不同的维度看问题,临床科研思维才会宽广。”  采访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刘破资教授的过程短暂而又漫长,短暂的是,具有多年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经验的他讲述自己丰富的从医经历和多项研究时,两个小时转瞬即逝;漫长的是,仅仅一次简单的采访,记者就从刘破资教授宽阔的科研思路及发人深思的采访谈论中获益无穷。  忆当年,抚慰计划生育心灵之旅  90年代初,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
摘要:接头是白车身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头刚度分析作为乘用车刚度性能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分析项目,通常在创建局部坐标系、施加边界条件、创建载荷步以及设置求解控制参数方面进行大量的重复工作。为减少重复性劳动,本文以接头基础网格模型为输入,利用Hypermesh二次开发功能,采用Tcl/Tk语言编写了接头刚度分析过程中局部坐标系创建、载荷施加、载荷步创建以及求解控制参数设置的自动化程序,可大幅提高分析
“偌大个中国怎么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大师!为什么中国当代的大师越来越少?”  “诺贝尔离我们还有多远?”  ……  怎么解答公众质疑、社会的疑问,中国教育的问题在那里?高校改革之殇是真正的原因吗?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至今,已经有整整60年了。回首1952年的改革,可以说对20世纪后半期乃至今日的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今,教育问题依旧被大众所诟病。60年的时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