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无数志愿者在救援抢险、安置灾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表现令全社会敬佩有加。但同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其本身的合法权益却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被服务对象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而不能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有的志愿者因为参加志愿服务而被原单位开除,经济上得不到保障;而在有些服务领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致使志愿者“流汗又流泪甚至流血”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尚未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束缚了志愿者的热情,以致针对志愿者出现了鼓掌热烈,保障不足的尴尬。志愿者本身也只能在无法可依的难堪僵局中小心翼翼地工作。这不仅是对志愿者的不敬,也是对当前社会的嘲讽。
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的不断深入,志愿者的队伍将愈来愈大并将波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志愿者将在不久的将来会无处不在,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和确定志愿者法定地位的法律将不可或缺或者尤为重要。
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生命换生命的大救援中,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抒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他们乘火车、赶飞机、自驾车、搭顺路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到灾区。贴有心手标志、挂有爱心横幅的志愿者车辆川流不息,浩大的场面,令人感动。
在废墟旁、在手术台上、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在机场物资转运站、在火车站货运场,到处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献血现场,志愿者们排起长队为灾区伤病群众献血。救灾现场,志愿者们深入山村,在废墟中搜救幸存群众。在安置受灾群众时,志愿者的服务无微不至,担负起护理、开导、安慰伤员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日,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共组织引导338.7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服务,占志愿者总人数的69%。他们在医疗救护、义务献血、物资配送、心理调适、现场搜救等方面出了大力,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高尚情怀。
他们也许是百货商场的售货员,也许是学校里的清洁工,还可能是化工厂的技术工人。地震发生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向单位请假,目的是为了奔赴灾区,去救助素不相识的灾区群众。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医疗、心理救助、救援等专业技能,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是收货发货,就是给灾民们盛饭,做着最琐碎的事。尽管灾区生活艰苦、余震不断,但志愿者却仍然以数十万的规模活跃在这里,令世界为之瞩目。
“我在九洲体育馆,忙得很,这边灾民太多,听不清楚,不和你说了。”这是57岁的四川绵阳志愿者胡开华留给家人最后的一句话。胡开华逃过了5月12日的大地震,14日却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灾民安置点,16日离开了人世,成为此次地震中第一个倒在志愿者岗位上的人。
当胡开华在九洲体育馆忙碌时,内蒙古的汪大珍单枪匹马,从鄂尔多斯转了几趟车赶到了绵阳。汪大珍原籍绵阳,这次,她特地请了10天假。汪大珍回绵阳的理由很充足,她的父母和女儿在绵阳上学。当得知女儿和父母安然无恙,汪大珍选择了留在绵阳,当一名志愿者。
事实上,地震后短短几个小时,网络上就涌出了多个志愿者群,随着灾情的加重,志愿者群的数量越来越多。广州网友“花揪树”在地震的第二天就加入了两个志愿者群,报名去参加志愿者。
涂文兴是绵阳一家化工厂的普通职工,也是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的积极分子。据他介绍,这次抗震救灾,绵阳志愿者协会前后共接待了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十五六岁。
前几天,涂文兴几乎是24小时连续工作。白天,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搬运物资。晚上,则要在救援指挥部前面的广场上值班,这里是协会的接待点,即使到了深夜,也会有志愿者从外地赶来。涂文兴要安排他们的吃饭、住宿。“在这里没有领导,没有职务,一切自愿。”涂文兴说。
5月14日凌晨,山东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的10位村民,自发地组成救援队,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颠簸了四天三夜,走了3000余公里,终于抵达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出发前,10位汉子共凑了3000元钱,购买了38支矿泉水、50箱方便面,作为救灾物资给灾区带去。还在当地购买了50公斤山东大煎饼。
“他们忙着搭帐篷、卸物资,就连在此执勤的交警,都被他们感动得落泪……”
同样是5月14日,一支由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并全面展开大规模救灾行动。这是江苏老板陈光标带领的120人和60台工程机械,他们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
唐山人宋志永是打车到北京,坐火车到郑州,然后一路打的到西安、成都,最后租了一辆摩托车进北川的。他与随后赶到的唐山志愿者们一直战斗在北川和安县的抗震救灾第一线,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道,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在今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就曾奔赴湖南郴州灾区抗灾。
他们的奉献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不是挑战人的生死,而是挑战人的私心,让爱充盈胸中;他们的奉献不是靠金钱与地位,不是靠华丽外衣与高贵容貌,而是挑战人的虚荣,让真诚充盈胸中;他们的奉献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挑战人的惰性,让坚忍充盈胸中,他们只是默默地埋头工作,但这种不求回报的辛劳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给志愿者一点理解与安慰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神的人。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可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却被社会上一些人给予了不公平对待,使得志愿者心寒。姜玲娣是西博会国际家具展的志愿者。一些摊主听说志愿者是不拿报酬的,就把重活累活都留给他们干,姜玲娣和她的同伴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负责分派志愿者的老徐说:“有些公司为了节约成本,辞掉临时工,要求我们增派志愿者去帮助搬矿泉水、家具或干重体力活;有些公司甚至将志愿者的用处发挥到‘极致’,缠着他们直到晚上10点末班车要开了才让走人。”姜玲娣不解地说:“我们是来献爱心的,怎么成了廉价劳动力?”
而在一些志愿者服务领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如在西博会旅游导游服务中,由于一些外地游客频频光顾志愿者的义务导游摊点,引起了一些无证导游的不满,结果,有的志愿者的摊位被掀掉,有的甚至挨了打。另外,一些志愿者在举报制作假证件的不法分子或在为精神病人服务的时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关方面虽然一再告诫志愿人员“一定要注意安全”,但是,他们也表示,有些事不只是注意了就能万无一失的。
至于做了好事反受委屈的事,志愿者也时常碰到。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志愿者说,西博会的美食节上,他看见一名老人被人挤倒在地,就上前扶起来。结果老人的子女不仅没表示感谢,反而恶狠狠地要他赔偿医药费,并说:“不是你撞倒的你扶他干啥?”
某农家乐的老板娘,为灾区搭建板房的志愿者想在她的农家乐里洗洗手,她宣布要按人头收费。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21日11时许,四川省卫生厅工作人员张建新乘车到江油市长钢总医院开展工作时,被正在给车消毒的志愿者林XX将一勺消毒水浇到头部和面部,因药水刺激眼睛,剧痛难忍,发生了出手打人的恶劣行为。
连日来,多名从灾区归来的志愿者表示,回来后受到一些别样“待遇”,原来他们从灾区回来后,许多家人与同事不是从崇拜与慰问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而是言语中带着疑问与嘲讽,什么身上有传染病菌,一定要换洗干净啦,什么去灾区是沽名钓誉想出风头,闲得没事干啦,如此等等,面对误解谁都会伤心。
如何避免志愿者受到伤害,除了志愿者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周围人的“关心”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家人还应当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不刺激志愿者,又要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只要情真意切,无微不至,相信志愿者们不会因此而伤心,明天就会有更多的志愿者投身于公益与慈善事业。
志愿服务也需制度
做救助的前提是要具备能力,要寻找正规的组织实施,因为那样至少我们的志愿者是有准备的,知道我们自己做什么,同时能够正确估计到自己所面临的东西。
就算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同样也需要专业的态度。“没被地震震死的,烦也被烦死了。”一位高二男生这样抱怨。地震灾难后,他已经收到了志愿者心理援助团队的5份调查问卷,问卷上甚至有这样的问题:“你的父亲(母亲)是否吸烟?”“你的父亲(母亲)是否酗酒?”
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分析教授申荷永是一名心理志愿者,在他看来,这些问题非常不可理喻。“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去世了,这种问题无疑会刺激到他们。”申荷永说。“一些心理救助团队只呆一两天,来不及和孩子们建立信任的关系就走了”。
事实上,面对大量涌来的志愿者,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
在香港救援机构中国部新闻发言人段德峰看来,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做志愿者,都应当被看成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这是一种不收取回报,但要提供专业的服务。“这就需要志愿者本身有专业技巧和相关经验,不是仅凭爱心和热情就可以的。”他表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段德峰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要有良好的分工。但国内缺少相关的针对志愿者的培训。
志愿者管理是重中之重。NPO 信息咨询中心期望通过引入国内外有关志愿者的培训实践和方法 ,培育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志愿者网络,实践志愿者管理的理念,利用志愿者管理的全球化的优势,实现志愿者管理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从而使志愿者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志愿者活动不仅是一个道德的规范,也应是一个法治的规范。要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为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志愿者活动才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公民的自觉行动,志愿者队伍也会日益壮大。
目前,有些志愿者协会正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志愿者立法”的具体法律、法规条文,准备提交给人大。比如建立赔偿机制,对诬陷见义勇为者或志愿者的行为人实施必要的处罚;对滥用志愿者的廉价劳力搞经营的业主,通过法律强制性地要他们向慈善机构或志愿者协会提供一笔捐款,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来源;对志愿者的必要费用,也可以用法律来保障,允许志愿者组织在社会上开展有限的募捐活动。有了经费,类似香港的义工制度也可以逐渐建立起来,从而使志愿者活动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时受伤,该由谁来买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移动公司董事长郑杰建议,通过立法来规范志愿者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不要让“爱的奉献”成为“爱的风险”。
郑杰代表建议,尽快制定《志愿者服务法》,规定志愿者组织应当根据服务的内容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财产保险,使志愿者在确实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赔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给第三方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在志愿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由志愿者组织承担全部责任。
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制订紧急情况下志愿者工作的应急预案,以及志愿者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应急预案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详细的志愿者人才数据库,做好日常培训和管理,然后编制各类紧急情况下各种志愿服务项目,以及相应的派遣人数;同时还要求建立大灾中各个阶段的工作机制,制订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理应成为下一步的立法目标,也只有借助制度化的激励和规范,志愿者这一新型公民群体才能进一步成长、成熟起来。
由于我国尚未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束缚了志愿者的热情,以致针对志愿者出现了鼓掌热烈,保障不足的尴尬。志愿者本身也只能在无法可依的难堪僵局中小心翼翼地工作。这不仅是对志愿者的不敬,也是对当前社会的嘲讽。
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的不断深入,志愿者的队伍将愈来愈大并将波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志愿者将在不久的将来会无处不在,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和确定志愿者法定地位的法律将不可或缺或者尤为重要。
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生命换生命的大救援中,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抒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他们乘火车、赶飞机、自驾车、搭顺路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到灾区。贴有心手标志、挂有爱心横幅的志愿者车辆川流不息,浩大的场面,令人感动。
在废墟旁、在手术台上、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在机场物资转运站、在火车站货运场,到处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献血现场,志愿者们排起长队为灾区伤病群众献血。救灾现场,志愿者们深入山村,在废墟中搜救幸存群众。在安置受灾群众时,志愿者的服务无微不至,担负起护理、开导、安慰伤员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日,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共组织引导338.7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服务,占志愿者总人数的69%。他们在医疗救护、义务献血、物资配送、心理调适、现场搜救等方面出了大力,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高尚情怀。
他们也许是百货商场的售货员,也许是学校里的清洁工,还可能是化工厂的技术工人。地震发生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向单位请假,目的是为了奔赴灾区,去救助素不相识的灾区群众。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医疗、心理救助、救援等专业技能,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是收货发货,就是给灾民们盛饭,做着最琐碎的事。尽管灾区生活艰苦、余震不断,但志愿者却仍然以数十万的规模活跃在这里,令世界为之瞩目。
“我在九洲体育馆,忙得很,这边灾民太多,听不清楚,不和你说了。”这是57岁的四川绵阳志愿者胡开华留给家人最后的一句话。胡开华逃过了5月12日的大地震,14日却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灾民安置点,16日离开了人世,成为此次地震中第一个倒在志愿者岗位上的人。
当胡开华在九洲体育馆忙碌时,内蒙古的汪大珍单枪匹马,从鄂尔多斯转了几趟车赶到了绵阳。汪大珍原籍绵阳,这次,她特地请了10天假。汪大珍回绵阳的理由很充足,她的父母和女儿在绵阳上学。当得知女儿和父母安然无恙,汪大珍选择了留在绵阳,当一名志愿者。
事实上,地震后短短几个小时,网络上就涌出了多个志愿者群,随着灾情的加重,志愿者群的数量越来越多。广州网友“花揪树”在地震的第二天就加入了两个志愿者群,报名去参加志愿者。
涂文兴是绵阳一家化工厂的普通职工,也是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的积极分子。据他介绍,这次抗震救灾,绵阳志愿者协会前后共接待了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十五六岁。
前几天,涂文兴几乎是24小时连续工作。白天,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搬运物资。晚上,则要在救援指挥部前面的广场上值班,这里是协会的接待点,即使到了深夜,也会有志愿者从外地赶来。涂文兴要安排他们的吃饭、住宿。“在这里没有领导,没有职务,一切自愿。”涂文兴说。
5月14日凌晨,山东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的10位村民,自发地组成救援队,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颠簸了四天三夜,走了3000余公里,终于抵达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出发前,10位汉子共凑了3000元钱,购买了38支矿泉水、50箱方便面,作为救灾物资给灾区带去。还在当地购买了50公斤山东大煎饼。
“他们忙着搭帐篷、卸物资,就连在此执勤的交警,都被他们感动得落泪……”
同样是5月14日,一支由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并全面展开大规模救灾行动。这是江苏老板陈光标带领的120人和60台工程机械,他们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
唐山人宋志永是打车到北京,坐火车到郑州,然后一路打的到西安、成都,最后租了一辆摩托车进北川的。他与随后赶到的唐山志愿者们一直战斗在北川和安县的抗震救灾第一线,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道,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在今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就曾奔赴湖南郴州灾区抗灾。
他们的奉献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不是挑战人的生死,而是挑战人的私心,让爱充盈胸中;他们的奉献不是靠金钱与地位,不是靠华丽外衣与高贵容貌,而是挑战人的虚荣,让真诚充盈胸中;他们的奉献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挑战人的惰性,让坚忍充盈胸中,他们只是默默地埋头工作,但这种不求回报的辛劳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给志愿者一点理解与安慰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神的人。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可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却被社会上一些人给予了不公平对待,使得志愿者心寒。姜玲娣是西博会国际家具展的志愿者。一些摊主听说志愿者是不拿报酬的,就把重活累活都留给他们干,姜玲娣和她的同伴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负责分派志愿者的老徐说:“有些公司为了节约成本,辞掉临时工,要求我们增派志愿者去帮助搬矿泉水、家具或干重体力活;有些公司甚至将志愿者的用处发挥到‘极致’,缠着他们直到晚上10点末班车要开了才让走人。”姜玲娣不解地说:“我们是来献爱心的,怎么成了廉价劳动力?”
而在一些志愿者服务领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如在西博会旅游导游服务中,由于一些外地游客频频光顾志愿者的义务导游摊点,引起了一些无证导游的不满,结果,有的志愿者的摊位被掀掉,有的甚至挨了打。另外,一些志愿者在举报制作假证件的不法分子或在为精神病人服务的时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关方面虽然一再告诫志愿人员“一定要注意安全”,但是,他们也表示,有些事不只是注意了就能万无一失的。
至于做了好事反受委屈的事,志愿者也时常碰到。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志愿者说,西博会的美食节上,他看见一名老人被人挤倒在地,就上前扶起来。结果老人的子女不仅没表示感谢,反而恶狠狠地要他赔偿医药费,并说:“不是你撞倒的你扶他干啥?”
某农家乐的老板娘,为灾区搭建板房的志愿者想在她的农家乐里洗洗手,她宣布要按人头收费。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21日11时许,四川省卫生厅工作人员张建新乘车到江油市长钢总医院开展工作时,被正在给车消毒的志愿者林XX将一勺消毒水浇到头部和面部,因药水刺激眼睛,剧痛难忍,发生了出手打人的恶劣行为。
连日来,多名从灾区归来的志愿者表示,回来后受到一些别样“待遇”,原来他们从灾区回来后,许多家人与同事不是从崇拜与慰问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而是言语中带着疑问与嘲讽,什么身上有传染病菌,一定要换洗干净啦,什么去灾区是沽名钓誉想出风头,闲得没事干啦,如此等等,面对误解谁都会伤心。
如何避免志愿者受到伤害,除了志愿者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周围人的“关心”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家人还应当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不刺激志愿者,又要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只要情真意切,无微不至,相信志愿者们不会因此而伤心,明天就会有更多的志愿者投身于公益与慈善事业。
志愿服务也需制度
做救助的前提是要具备能力,要寻找正规的组织实施,因为那样至少我们的志愿者是有准备的,知道我们自己做什么,同时能够正确估计到自己所面临的东西。
就算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同样也需要专业的态度。“没被地震震死的,烦也被烦死了。”一位高二男生这样抱怨。地震灾难后,他已经收到了志愿者心理援助团队的5份调查问卷,问卷上甚至有这样的问题:“你的父亲(母亲)是否吸烟?”“你的父亲(母亲)是否酗酒?”
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分析教授申荷永是一名心理志愿者,在他看来,这些问题非常不可理喻。“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去世了,这种问题无疑会刺激到他们。”申荷永说。“一些心理救助团队只呆一两天,来不及和孩子们建立信任的关系就走了”。
事实上,面对大量涌来的志愿者,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
在香港救援机构中国部新闻发言人段德峰看来,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做志愿者,都应当被看成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这是一种不收取回报,但要提供专业的服务。“这就需要志愿者本身有专业技巧和相关经验,不是仅凭爱心和热情就可以的。”他表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段德峰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要有良好的分工。但国内缺少相关的针对志愿者的培训。
志愿者管理是重中之重。NPO 信息咨询中心期望通过引入国内外有关志愿者的培训实践和方法 ,培育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志愿者网络,实践志愿者管理的理念,利用志愿者管理的全球化的优势,实现志愿者管理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从而使志愿者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志愿者活动不仅是一个道德的规范,也应是一个法治的规范。要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为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志愿者活动才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公民的自觉行动,志愿者队伍也会日益壮大。
目前,有些志愿者协会正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志愿者立法”的具体法律、法规条文,准备提交给人大。比如建立赔偿机制,对诬陷见义勇为者或志愿者的行为人实施必要的处罚;对滥用志愿者的廉价劳力搞经营的业主,通过法律强制性地要他们向慈善机构或志愿者协会提供一笔捐款,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来源;对志愿者的必要费用,也可以用法律来保障,允许志愿者组织在社会上开展有限的募捐活动。有了经费,类似香港的义工制度也可以逐渐建立起来,从而使志愿者活动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时受伤,该由谁来买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移动公司董事长郑杰建议,通过立法来规范志愿者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不要让“爱的奉献”成为“爱的风险”。
郑杰代表建议,尽快制定《志愿者服务法》,规定志愿者组织应当根据服务的内容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财产保险,使志愿者在确实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赔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给第三方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在志愿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由志愿者组织承担全部责任。
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制订紧急情况下志愿者工作的应急预案,以及志愿者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应急预案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详细的志愿者人才数据库,做好日常培训和管理,然后编制各类紧急情况下各种志愿服务项目,以及相应的派遣人数;同时还要求建立大灾中各个阶段的工作机制,制订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理应成为下一步的立法目标,也只有借助制度化的激励和规范,志愿者这一新型公民群体才能进一步成长、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