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需要的劳动力日益增加,中职生面对着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目前的就业却不容乐观。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因在于企业文化素养的缺失。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要进行对接式的互融互渗
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建教育界和企业界的桥梁,就必须把这两种文化进行对接,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学校要大胆地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思考在教育中应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企业要走进学校,及时帮助学校调整培养的方向,实现“零距离”合格上岗。学校要把职业特征、技能、道德以及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突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如开设“5S”企业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五个操作流程。学校不仅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二、中职生要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认同企业文化
奎苏姆宾在《Learning to Do》一书中介绍了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即知晓—理解—评价—行动。
认知层面———知晓:认知“劳动的价值, 劳动的形式”,了解企业的事实和信息等。学生对企业的认知首先建立在对所学专业和对应的工作岗位上,这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工作形象,对于专业学习的开展非常有利。
概念层面———理解: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形成见解。包括学生的顿悟、觉醒、认识等。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对企业认知的不断加深,学生对工作的特征和意义会有质的飞跃,并形成自己的个人理解。
情感层面———价值评价:交流工作的体会和感受,这是个人价值内化的过程,形成个人价值体系。通过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环节,学生有了亲身参与工作的经历,同时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工作体会和感受。我们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沟通和分享,逐渐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体系。
行动层面———行动:努力使工作有意义,这是个人价值的外显结果。学生毕业进入企业,怎样才能扎根企业,从基层做起,经得起生产线工作的磨练,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寻找工作的意义。只有找到了工作的意义,才能吃得苦,耐得劳,才能提高技能,掌握技术,并逐步得到提拔。
三、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
在实习和实训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对企业有全面了解,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差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尽快适应企业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培养团队合作,能主动融入企业团队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让学生体验职业心态和职业角色,以达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比如,以打卡上班的方式给实训的学生考勤;用企业的厂训和厂规等为参照进行布置教室;借助多媒体展现仿真场景;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的一些活动录像等,还可以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的调查活动,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调适能力。
四、工学交替,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的体验
工学交替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必经之路,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好方法。“工”与“学”渐进式交替符合了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可以更明确学习的方向,将所学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这是将教学过程生产化的环节;其次,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疑难和问题,又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解决,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将大大地提高。最后,带着已经升华的“理论”投入到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校园文化精髓带到了企业,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也提高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
责任编辑 邱丽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要进行对接式的互融互渗
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建教育界和企业界的桥梁,就必须把这两种文化进行对接,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学校要大胆地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思考在教育中应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企业要走进学校,及时帮助学校调整培养的方向,实现“零距离”合格上岗。学校要把职业特征、技能、道德以及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突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如开设“5S”企业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五个操作流程。学校不仅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二、中职生要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认同企业文化
奎苏姆宾在《Learning to Do》一书中介绍了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即知晓—理解—评价—行动。
认知层面———知晓:认知“劳动的价值, 劳动的形式”,了解企业的事实和信息等。学生对企业的认知首先建立在对所学专业和对应的工作岗位上,这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工作形象,对于专业学习的开展非常有利。
概念层面———理解: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形成见解。包括学生的顿悟、觉醒、认识等。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对企业认知的不断加深,学生对工作的特征和意义会有质的飞跃,并形成自己的个人理解。
情感层面———价值评价:交流工作的体会和感受,这是个人价值内化的过程,形成个人价值体系。通过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环节,学生有了亲身参与工作的经历,同时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工作体会和感受。我们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沟通和分享,逐渐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体系。
行动层面———行动:努力使工作有意义,这是个人价值的外显结果。学生毕业进入企业,怎样才能扎根企业,从基层做起,经得起生产线工作的磨练,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寻找工作的意义。只有找到了工作的意义,才能吃得苦,耐得劳,才能提高技能,掌握技术,并逐步得到提拔。
三、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
在实习和实训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对企业有全面了解,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差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尽快适应企业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培养团队合作,能主动融入企业团队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让学生体验职业心态和职业角色,以达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比如,以打卡上班的方式给实训的学生考勤;用企业的厂训和厂规等为参照进行布置教室;借助多媒体展现仿真场景;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的一些活动录像等,还可以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的调查活动,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调适能力。
四、工学交替,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的体验
工学交替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必经之路,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好方法。“工”与“学”渐进式交替符合了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可以更明确学习的方向,将所学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这是将教学过程生产化的环节;其次,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疑难和问题,又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解决,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将大大地提高。最后,带着已经升华的“理论”投入到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校园文化精髓带到了企业,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也提高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