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流行风”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热衷于使用当前较时尚的、大家公认的教学手段或者教学程序,由此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通过“适时适境,音乐渲染;情到深处,自然朗读;有效引导,探究合作;拓展延伸,随文练笔”等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渲染 自然朗读 合作探究 随文练笔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更加开放……许多时髦的“流行风”风起云涌,课堂上不再是冷冷清清、平平淡淡,让人“盲从”。然而,这种“流行风”盛行之余,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适时适境,音乐渲染——不追逐新潮的“配乐流行风”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都喜欢适当引入配乐,让音乐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但如果没有选好时机,盲目使用配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在导入、练笔、拓展等环节都用到了配乐,特别是课堂“小练笔”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是让人费解。教师让学生借助课文的言语形式,写一写人难受、痛苦时的神情、动作。这本是很好的练笔时机,可当学生拿出纸笔开始静静书写的时候,教室里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二胡曲,嘈杂的音乐不仅干扰学生写作时的心境,也让听课教师宁静的心浮躁起来,这样的配乐与课堂教学完全不搭调。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练笔时不一定要配乐,如果需要用音乐渲染情境,必须有所选择,要适时、适境。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真是煞费苦心。几番思虑,在以下几个阶段适时进行了音乐渲染:介绍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时,配以《迷雾森林》的轻柔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中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介绍圆明园的毁灭时,配以《断情殇》的伤感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中激发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将师生的情感与适宜的配乐渲染结合起来,音乐便可以恰到好处地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情到深处,自然朗读——不追逐牵强的“朗读流行风”
  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虽不拒绝借鉴,但也不提倡“照猫画虎”。一段时间里,一些“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随处可见,如“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等。但这样读之后,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教师美好的初衷只能变成一句空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于是分角色读、表演读……课堂上热热闹闹,书声琅琅。但其实教师没有作任何指导,放任自流,学生的朗读都只停留在文字上,有口无心。没有细细品读文本,更没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朗读是不到位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特别流行“引读”,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也跟着“流行风”多次牵强引读,根本不是在情感高潮处进行引读,这样的“引读”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学生的情感就会随着朗读、思考的深入油然而生。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先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接着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句子。如“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这一句,学生朗读得不太到位,笔者这样引导:“读读句子,你从‘震耳欲聋’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再读句子后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如指导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句话时,笔者采取师生合作朗读的方法。读完之后,这样引导学生:“母亲‘背直起来’容易吗?为什么?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结合文本细细揣摩,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跃然眼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句子,情感自然更加深切。
  三、有效引导,探究合作——不追逐形式主义的“合作流行风”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曾一度夸大合作学习的作用,不管效果如何,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中有这样一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教学时,教师是这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要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以小组为单位聚在一起,教室里热闹非凡。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安静下来汇报交流,被点名发言的学生都是这样说的:“我的意见……”“我觉得……”而没被点名的学生则唉声叹气,无心听别人的发言。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有的小组长比较能干,很快分配好角色,大家表演得栩栩如生;而有的小组成员对角色分配有意见,结果不欢而散;也有的学生找不到合作小组,无所事事。几分钟后,教师请表现出色的小组上台表演……一节课中各种形式的活动轮番上演,可学生收获甚微。像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指导课《成长足迹》一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足迹,等学生说完后,笔者及时加以引导。接着通过课件播放学生参加比赛、表演节目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成长中最难忘的是哪一件事。话音刚落,学生立即以小组为单位聚在一起互相“说事”,小组长及时记录组员的发言。讨论环节结束后,小组长代表小组说出自己成长中的趣事、糗事等,其他组员根据组长的“说事”不断进行补充,当学生出现语言不规范、用词不准确时,让学生互相纠正,学会在别人指导下把话说好。最后,各小组“说事”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现场写一写成长中的“事”,一篇篇趣事、糗事跃然纸上。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自然好。
  四、拓展延伸,随文练笔——不追逐随意拓展的“练笔流行风”
  不知从何时开始,阅读教学悄然兴起了一股“练笔流行风”,许多教师在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特别注重对文本遣词造句方面的随文练笔。应该说,这种努力把“练笔挤进课堂”“读写结合”的意识和做法都值得肯定,但随之而来却出现了诸如“你想对谁说?你想说什么”这样的练笔。如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读完课文,你想对聋哑青年说什么?”想象一下,这样的课堂练笔,学生有多少真情可言呢?也许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他们能写出几句比较生动的句子,但这都是基于现有的水平,学生并没有通过此次练笔得到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准,根据不同文体形式,发现言语训练点,以此确定随文练笔的内容和形式。
  当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安排拓展练笔的,要根据不同的文章、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适时、适度练笔,才能不失初衷,更有实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笔者根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读,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举止特别’的人。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熟悉的人中有特别之处的人吗?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外貌的描写表现他(她)的特别之处。”这样的随文练笔不仅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别之处,而且也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
  总之,课堂需要科学的思索、艺术的驾驭,远离流行与浮躁。因此,我们要以锐利的目光对“流行风”进行深度探究、理性思考,勇敢地、大胆地对不合课堂教学的“流行风”说“不”!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362500)
其他文献
合成了3个三环己基锡-2-(1,2-亚乙二硫)亚甲基-3-羰基-5-芳基-4-戊烯酸酯化合物. 用IR, 1H NMR, 13C NMR和119Sn NMR光谱及X射线衍射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标
多少年来,学生自进入小学一年级起,便按着课文安排的识字内容进行逐一的学习,这也是随文识字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刚踏入一年级的儿童各自都具有不同的识字基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幼儿时期,尤其是5-6岁是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关键期。节奏感的培养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尤其是韵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韵律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又能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幼儿合作协调能力、对音乐节奏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韵律活动值得被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随机选取苏州市一所公立幼儿园大一班为对象。以5-6岁幼儿韵律活动
高中美术鉴赏作为高中课程的必修课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其关注度与重视度也逐渐提高,作为一线高中美术教师中的一员应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素养与能力以适应现在教育教学发展。本论文主要结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一种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之后再用于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力求能够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美术课、兴趣教学等并结
α-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是合成方法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而发展出来的方法成为不对称合成领域中的典范. 本文着重从合成方法学角度出发, 总结了α-氨基酸不对称合成的最新进
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提供了一个可精确聚焦治疗肿瘤却没有皮肤切口的非侵入式治疗方式。在其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影像监控对保证
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有机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辩证地处理好“张”与“弛”、“动”与“静”、“虚”与“实”、“抑”与“扬”的辩证关系,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什么都没有留下就离开了尘世,因此我常鼓励别人写笔记,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这样,一则可以时时检视自己的生命痕迹,二则通过静心写笔记可以‘日三省吾身’,三则逐渐使自己的思想明晰有体系。”  这段话出自台湾作家林清玄的《空白笔记本》一文,文章主要讲的是:林清玄先生发现一家书店的一本普通笔记本售价200元至500元不等,而书售价在一两百元之间。这让他疑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