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能否真正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和学习方式,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诸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
一、前言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从心理特点看,他们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渴望老师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他们模仿、锻炼、施展活动才能、求得综合发展的机会,从认知特点看,初中学生的有意性知觉和识记增强,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观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给自己相应的识记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体验,而主体性教学正是满足学生的这种认知和心理特点。充分尊重每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学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探索性的发展过程,课堂上最能刺激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是设置情境,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创设问题情境有多种方法。例如教师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在讲解坐标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天,数学家笛卡尔生病卧床,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工夫,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的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与地面交出了三条线,如果把地面上的墙角作为起点,把交出来的三条线作为三根数轴,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就可以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有顺序的三个数,用一组数(x,y)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一组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教师此时开始引入正题,告诉学生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2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参与
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最佳诱因,有时老师辛苦讲一个小时,还不如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的效果来得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需要去解决,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这里要注意的是,首先问题要小而具体,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性的命题中,展开讨论和质疑,充分地运用知识,得出新的结论,如在“多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怎样识别多项式?试举几个正、反例;怎样识别多项式的项?识别时应注意什么?怎样识别多项式的次数?识别时应注意什么?用这样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层层推进,诱发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问题要新颖、有趣,只有新颖、有趣的问题,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如想一想:你家客厅铺的地砖是什么形状的?你还见过其他形状的地砖吗?你能用同一种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或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像刚才那样铺成一个平整、无空隙的平面吗?为什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 增加学生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美国有一条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这说明学生亲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识的捷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主体状态,使学生能动地、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例如,在讲授“数据表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一些主题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奋勇拼搏夺取的奖牌、报载某年某月某地的“空气质量”和“污染指数”、商店某品牌牛仔裤的销售情况等,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做计划、搞调查、收集数据,然后画出统计表和一些统计图、帮助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这些体验活动都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改进作业形式,延伸课堂活力
作业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有些学生课后从不看书整理,不理解不消化就忙着做作业;有些学生家庭作业做得很多,但仍收效不大,成绩提高不快,学习信心无法得到加强;还有的学生一看作业题很难,不作思考就问别人,甚至照别人的本子一抄,从而失去做家庭作业的意义,鉴于此,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作业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延伸课堂活力,例如,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要求不同数量的家庭作业。增加“每日一题”训练,激励学生钻研思考、交流探讨、积极竞争,再例如,将传统的课后习题演练单一形式变为五步作业法:第一、复习后你所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学到了哪些思想方法?第二、认真独立完成教师精选的家庭作业;第三、整理今天不会的问题、有疑惑未真正理解的问题等:第四、今天做作业的感受:第五、作业中的错题订正,再例如。每周有一次重复布置已做过的作业,促使学生进行阶段小结,明确知识问的联系与区别。
三、结语
初中数学倡导主体性教学为初中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数学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能积极地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不只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
一、前言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从心理特点看,他们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渴望老师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他们模仿、锻炼、施展活动才能、求得综合发展的机会,从认知特点看,初中学生的有意性知觉和识记增强,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观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给自己相应的识记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体验,而主体性教学正是满足学生的这种认知和心理特点。充分尊重每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学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探索性的发展过程,课堂上最能刺激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是设置情境,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创设问题情境有多种方法。例如教师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在讲解坐标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天,数学家笛卡尔生病卧床,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工夫,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的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与地面交出了三条线,如果把地面上的墙角作为起点,把交出来的三条线作为三根数轴,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就可以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有顺序的三个数,用一组数(x,y)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一组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教师此时开始引入正题,告诉学生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2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参与
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最佳诱因,有时老师辛苦讲一个小时,还不如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的效果来得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需要去解决,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这里要注意的是,首先问题要小而具体,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性的命题中,展开讨论和质疑,充分地运用知识,得出新的结论,如在“多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怎样识别多项式?试举几个正、反例;怎样识别多项式的项?识别时应注意什么?怎样识别多项式的次数?识别时应注意什么?用这样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层层推进,诱发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问题要新颖、有趣,只有新颖、有趣的问题,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如想一想:你家客厅铺的地砖是什么形状的?你还见过其他形状的地砖吗?你能用同一种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或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像刚才那样铺成一个平整、无空隙的平面吗?为什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 增加学生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美国有一条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这说明学生亲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识的捷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主体状态,使学生能动地、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例如,在讲授“数据表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一些主题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奋勇拼搏夺取的奖牌、报载某年某月某地的“空气质量”和“污染指数”、商店某品牌牛仔裤的销售情况等,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做计划、搞调查、收集数据,然后画出统计表和一些统计图、帮助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这些体验活动都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改进作业形式,延伸课堂活力
作业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有些学生课后从不看书整理,不理解不消化就忙着做作业;有些学生家庭作业做得很多,但仍收效不大,成绩提高不快,学习信心无法得到加强;还有的学生一看作业题很难,不作思考就问别人,甚至照别人的本子一抄,从而失去做家庭作业的意义,鉴于此,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作业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延伸课堂活力,例如,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要求不同数量的家庭作业。增加“每日一题”训练,激励学生钻研思考、交流探讨、积极竞争,再例如,将传统的课后习题演练单一形式变为五步作业法:第一、复习后你所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学到了哪些思想方法?第二、认真独立完成教师精选的家庭作业;第三、整理今天不会的问题、有疑惑未真正理解的问题等:第四、今天做作业的感受:第五、作业中的错题订正,再例如。每周有一次重复布置已做过的作业,促使学生进行阶段小结,明确知识问的联系与区别。
三、结语
初中数学倡导主体性教学为初中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数学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能积极地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不只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