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素质的尝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是逐步迈向正规、系统的音乐学习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更是个体音乐学习的关键期。通常,此学龄段的个体普遍具有好动、好奇、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他们善用其灵活的肢体动作进行有所思考的律动。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开展音乐律动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质的培养作用都是非常重大的。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
  1.注意力
   从概念上来界定,“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笔者的音乐律动课堂中,学生需根据所播放的音乐节奏,用肢体动作去配合,展开身体律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聆听并分析音乐在风格或部分节奏上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创造出匹配音乐的肢体动作。因此,在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对事物的注意力。
  2.同伴交往能力
   ①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所提倡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课堂学习。其中既包括两人小组的合作,也包括班级所有成员的合作。例如,课例《波尔卡》所展示的六组由“二人小组”合作完成相应律动,其他尚未展示的学生则席地而坐,用自己的双手拍打双腿或者辅以拍掌来配合正在表演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两个人究竟采用怎样的配合方能使效果达到最理想状态;亦或是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全班的律动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全班同学的凝聚力。
   ②异性关系的正确态度培养
   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五、六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个体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也是一个青春的朦胧期。此时,男女生之间通常会出现互相反感的倾向。然而,笔者的课堂多数素材将会以男、女两人为一组进行合作。课程开始之初,很多男生与女生均产生排斥情绪,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逐渐将情绪意识转移至音乐的本体中来:他们发现了音乐中的美,懂得了在某些音乐风格中,和异性同学搭档的优点……于是,他们的情绪逐渐从排斥转化为了解、接受、直至认可。因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和异性配合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个体同样也在培养着与异性同伴交往的能力,这种教学态度乃是青春萌芽期不可忽视的一项执教意识。
  3.自信心
   日常教学中,除将个体集中进行律动之外,笔者还会适当地增加不同形式的小组展示机会。一开始,学生大多认为在全班面前展示很丢脸,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体现。教师应当为其建立一种积极的能量鼓励。例如,当学生展示创意动作时,教师需迅速捕捉亮点,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赞许,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信心,从而进一步推动其执行力。
   除此之外,针对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笔者将会选择其动作元素,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在这种鼓励下,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地展现自我,自信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音樂学科素质的培养
  1.音乐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音乐发展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对音乐的基本认知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塑造。笔者开展的音乐律动课选材丰富,类型广泛,并配合音乐传授乐理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许多学生对音乐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他们能够体会到不同风格音乐之间的差异,更能认识到音乐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性。
  2.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基石。在笔者的音乐律动课堂上,孩子们需要自己去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进行方式。例如,在《军队进行曲》一课中,笔者带领着学生踩着《军队进行曲》的节奏或者节拍围圈行进,随着教师“前后左右”的口令,而更改行进的方向。在这种训练下,学生能清晰地判断旋律的大致走向、节奏的行进与节拍的涌动等,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和身体律动,节奏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协调性
   在笔者的音乐律动课中,学生需要按照老师的口令或者音乐的节奏来做拍手、踢腿或者跳跃等动作。这种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和身体协调反应的活动。多次进行这种活动,孩子们大脑和身体的协调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4.创造性
  当学生对音乐律动有了较多的音乐积累之后,笔者就会设置一个让学生自主创编的环节,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创编出与众不同、具备自己特色的音乐律动动作。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渗透到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综合性强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在我国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凸显实践作用,多种方式开发课程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凸显实践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生活教育,认为教育
传统小学课堂每周只有两节作文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又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作文完成后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修改,任务繁重,时间有限。互联网为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庞大的共享平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学生就能进行学习,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突破作文教学环节的重难点,更高效更有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以下是我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借助“互联网 ”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