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面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正确看待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重视本民族音乐教育和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让民族音乐这棵常青树更加枝繁叶茂。
一、如何看待民族音乐文化
1.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绵延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从其产生的土壤来看,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在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自成系统的“社会细胞”的基础上,人们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这样的社会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方面的特征: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等。它们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2.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
谈到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奥尔夫与柯达伊的教育体系,从后两者的教育体系的角度实现前两者的有机结合。
柯达伊总是认为,很多年来被埋没的,且又被忽视的民间音乐才是民族音乐的瑰宝,只有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才保留了本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而民间歌曲是本民族最完美的音乐表现特征,它们不仅有民间意义,而且还是有民族意义的。柯达伊说:“如果没有本民族的音乐,所有的音乐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学校教育是通向最自由发展的民族音乐个性的道路。
如果说柯达伊体系是向殖民文化“欧洲中心论”挑战的话,那么奥尔夫体系就是勇敢超越“欧洲中心论”了,表现了奥尔夫体系是对整个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尊重、发展和资源共享的典范。奥尔夫民族性思想的确立是对欧洲中心论音乐评价的革命。他真正把音乐回归于人的本性的追求。
二、音乐教育的内在功能性
1.民族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大众音乐教育之一的民族音乐教育,它以特有的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从美学角度来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线条美,着意于用旋律优美地塑造意境,加强音乐作品内在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再现音乐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以音乐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欢乐、给人以温馨,陶冶听众的心灵。在给人以审美的过程中讲究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风格与特点,所以将我们本民族的审美特点与音乐创造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如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审美风格特征,应该创作出活泼、欢快并带有舞蹈性的节奏音乐来。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探索求异,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2.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加强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柯达伊,就是由于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励着他,使他下定决心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并构建了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振奋着匈牙利人民的民族精神,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普通音乐教育当中来,积极宣传着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收集整理匈牙利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并以此作为创作的源泉,大量的学校音乐教材都是柯达伊创造的,由此形成了匈牙利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的成功不仅使匈牙利的音乐教学体系步入了世界音乐教育的行列,而且更加振奋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也有必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民族音乐这块土壤中感受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的深厚内涵,了解祖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体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
3.在本民族音乐教育中,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更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它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呼吸和脉搏,它是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及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缩影。
在欣赏戏曲作品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富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形象,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民族审美活动。如欣赏京剧《包公》、豫剧《花木兰》、越剧《红楼梦》等,在进行我们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加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三、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如何渗透本民族音乐
1.重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的选择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对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材如何体现“母语”内容?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界定过于狭义。民族音乐研究者吴国栋认为:我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大的概念,内涵应当是深厚的,不仅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曲艺等音乐,还应广泛涉及民国以来的近现代音乐家,如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华彦均、黄自、马思聪、聂耳、冼星海等人创作的音乐体裁。音乐中的中华文化母语是泛指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应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面貌、音乐作品的语言、创作规则、音乐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应符合我国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
2.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如何提升
在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要全面了解我们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理论体系。而且还能够准确诠释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类民歌体裁,熟悉掌握全国各地方具有一定影响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京剧、豫剧、黄梅戏、昆曲、越剧、湖南花鼓戏、苏州弹词、京韵大鼓等等。第二,能演唱一定数量的不同地区和不同风格的民歌,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山西的爬山调、东北的二人转、湖南花鼓戏以及几大剧种唱腔,等等。当然,不要求具有专业水平的演唱,但对它的作品的风格应把握好。第三,能演奏吹管乐、或弹拨乐等民族乐器,具有组织指挥民乐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在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在职音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并应定期进行考核。
3.要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的氛围
这种民族音乐教育的氛围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体现民族音乐教育的形式。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对本土民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多元文化的比较分析,对现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作品相结合的民族音乐作品的分析,组织民歌体裁的分析、民族歌曲的演唱、民族器乐曲的演奏比赛活动。在家庭方面,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回到家中多欣赏民族音乐作品,让他们比较“欧洲音乐”、“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审美价值。在社会方面,音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来关注我们民族音乐和姊妹艺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能正确看待民族音乐。
4.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为民族音乐教育服务
在学校,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沉浸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如通过幻灯片和网上MP3的交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对比民族音乐,充分了解和认识民族音乐,通过MIDI音乐制作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民族音乐,重视民族音乐文化,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我相信民族音乐这棵大树,必将永远长青。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如何看待民族音乐文化
1.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绵延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从其产生的土壤来看,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在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自成系统的“社会细胞”的基础上,人们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这样的社会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方面的特征: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等。它们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2.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
谈到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奥尔夫与柯达伊的教育体系,从后两者的教育体系的角度实现前两者的有机结合。
柯达伊总是认为,很多年来被埋没的,且又被忽视的民间音乐才是民族音乐的瑰宝,只有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才保留了本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而民间歌曲是本民族最完美的音乐表现特征,它们不仅有民间意义,而且还是有民族意义的。柯达伊说:“如果没有本民族的音乐,所有的音乐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学校教育是通向最自由发展的民族音乐个性的道路。
如果说柯达伊体系是向殖民文化“欧洲中心论”挑战的话,那么奥尔夫体系就是勇敢超越“欧洲中心论”了,表现了奥尔夫体系是对整个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尊重、发展和资源共享的典范。奥尔夫民族性思想的确立是对欧洲中心论音乐评价的革命。他真正把音乐回归于人的本性的追求。
二、音乐教育的内在功能性
1.民族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大众音乐教育之一的民族音乐教育,它以特有的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从美学角度来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线条美,着意于用旋律优美地塑造意境,加强音乐作品内在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再现音乐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以音乐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欢乐、给人以温馨,陶冶听众的心灵。在给人以审美的过程中讲究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风格与特点,所以将我们本民族的审美特点与音乐创造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如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审美风格特征,应该创作出活泼、欢快并带有舞蹈性的节奏音乐来。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探索求异,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2.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加强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柯达伊,就是由于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励着他,使他下定决心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并构建了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振奋着匈牙利人民的民族精神,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普通音乐教育当中来,积极宣传着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收集整理匈牙利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并以此作为创作的源泉,大量的学校音乐教材都是柯达伊创造的,由此形成了匈牙利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的成功不仅使匈牙利的音乐教学体系步入了世界音乐教育的行列,而且更加振奋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也有必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民族音乐这块土壤中感受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的深厚内涵,了解祖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体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
3.在本民族音乐教育中,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更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它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呼吸和脉搏,它是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及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缩影。
在欣赏戏曲作品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富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形象,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民族审美活动。如欣赏京剧《包公》、豫剧《花木兰》、越剧《红楼梦》等,在进行我们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加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三、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如何渗透本民族音乐
1.重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的选择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对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材如何体现“母语”内容?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界定过于狭义。民族音乐研究者吴国栋认为:我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大的概念,内涵应当是深厚的,不仅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曲艺等音乐,还应广泛涉及民国以来的近现代音乐家,如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华彦均、黄自、马思聪、聂耳、冼星海等人创作的音乐体裁。音乐中的中华文化母语是泛指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应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面貌、音乐作品的语言、创作规则、音乐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应符合我国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
2.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如何提升
在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要全面了解我们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理论体系。而且还能够准确诠释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类民歌体裁,熟悉掌握全国各地方具有一定影响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京剧、豫剧、黄梅戏、昆曲、越剧、湖南花鼓戏、苏州弹词、京韵大鼓等等。第二,能演唱一定数量的不同地区和不同风格的民歌,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山西的爬山调、东北的二人转、湖南花鼓戏以及几大剧种唱腔,等等。当然,不要求具有专业水平的演唱,但对它的作品的风格应把握好。第三,能演奏吹管乐、或弹拨乐等民族乐器,具有组织指挥民乐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在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在职音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并应定期进行考核。
3.要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的氛围
这种民族音乐教育的氛围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体现民族音乐教育的形式。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对本土民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多元文化的比较分析,对现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作品相结合的民族音乐作品的分析,组织民歌体裁的分析、民族歌曲的演唱、民族器乐曲的演奏比赛活动。在家庭方面,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回到家中多欣赏民族音乐作品,让他们比较“欧洲音乐”、“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审美价值。在社会方面,音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来关注我们民族音乐和姊妹艺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能正确看待民族音乐。
4.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为民族音乐教育服务
在学校,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沉浸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如通过幻灯片和网上MP3的交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对比民族音乐,充分了解和认识民族音乐,通过MIDI音乐制作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民族音乐,重视民族音乐文化,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我相信民族音乐这棵大树,必将永远长青。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