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
同治七年(1868年)2月,前美国驻华公使浦安臣率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是随团人员之一。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即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随手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1868年至1869年期间,他撰写完成了《再述奇》一书,现在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对西洋标点符号的介绍:“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与马裕藻6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主动地提出了相关建议方案,要求政府颁布实行“,。;:?!—()《》”等标点符号的使用法案。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的训令,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摘自《校对之友》)
同治七年(1868年)2月,前美国驻华公使浦安臣率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是随团人员之一。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即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随手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1868年至1869年期间,他撰写完成了《再述奇》一书,现在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对西洋标点符号的介绍:“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与马裕藻6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主动地提出了相关建议方案,要求政府颁布实行“,。;:?!—()《》”等标点符号的使用法案。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的训令,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摘自《校对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