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时期库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后三峡时期以来,库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建设时期更为艰巨和复杂,其中库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库区农民的安稳致富,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方位构建,或者从满足库区农民本身的文化生活需求出发,农村文化建设都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后三峡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安稳致富农村文化需求
  加强库区农村文化建设是落实《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首要任务的要求
  
  2011年05月18日,国务院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今后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以及库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移民安稳致富及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安稳的角度来看,库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移民的关键在于安稳致富。安稳是致富的前提,没有安稳,致富就是纸上谈兵。“三峡库区是百万移民的安置区”。在完成大规模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后,移民人口面临的“移民致贫”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如库区重点移民区县重庆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所言“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即将完成的时候,移民任务是不是就完成了,我们认为不是的,因为移民从一开始,中央领导就提出三句话的要求,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到2009年年底,仅仅完成了前一部分,搬得出,真正安稳致富,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①
  从安稳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一部分移民的“返流”现象,我们应高度重视。“返流”指外迁移民中的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适应迁移地全新的生活环境,选择回到故乡以及附近的现象。重庆市对“返流”移民进行90户跟踪调查发现,“受访户中有50户搬迁到重庆市外地区,有40户搬迁到重庆市内的其他区县。其中搬迁后不到一年返乡的64户,搬迁后1~3年返乡的12户,搬迁后3~5年返乡的共10户,5年以上返乡5户。在90户中,全家返乡的为82户。②库区移民返流现象的产生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其中的原因虽然复杂,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和观念问题,移民在移居地感觉没有归属感,“故土难离”、“乡土观念”等中国农民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是重要诱因。“返流”移民增加了库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家乡和迁移地的各种福利都享受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容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在大迁移过程中移民的安稳有三个阶段,一是暂时安置下来,二是生产生活方式适应,三是对本地文化和乡土人情的适应。而那些没有返流的移民,虽然暂时留在了迁移地,但是对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全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要完全适应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库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快适应过程,促进心理融合,找到原有的归属感、温暖感,融入到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快地安稳下来,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致富的角度来看,文化建设的作用更是关键。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渔”的获得没有知识文化水平是很难的。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三峡库区社会矛盾的严重性大大超过其它地区。目前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移民生计和就业困难上。实现移民安稳致富,首要选择是促进就业,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作为以外,库区移民本身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致富的成效。在就业过程中,科技含量和知识水平要求较低的行业,收入也会低,而有一定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求的行业收入肯定会高得多。从那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的农村地区的经验看,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的农民,在更大的程度上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模式,并由此影响农村的产品结构甚至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加强库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加强库区农村的文化建设,成为当下引领农民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被疏忽、淡化的现象和趋势,应引起我们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农村,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淡薄。部分农民认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空的、虚的,或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下降;部分农民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不多、认识不够。四川师范大学徐莉老师对成渝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缺乏,农村普遍出现信仰流失,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正在侵蚀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威胁着农村的稳定与和谐。③
  其次,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广大的农村也不例外。由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存在很多问题,在目前农村有很多地方正在变成“文化沙漠”,成了“被文化遗忘的角落”。农村这块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落后腐朽的文化必然会去占领。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④“工人群众自己决不能在他们运动进程中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⑤虽然灌输理论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的不断渗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蔓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加强库区农村文化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脚步远远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文化事业的滑坡。当前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大都是以城市为主体。以农民和农村为题材的文化创作更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文化发展急功近利的趋势,导致文化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意识正在被遗忘。文化创作、文化发展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这和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有一定关系,这就从方向上根本背离了毛泽东指出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针。再加上农民本身文化水平和相关素质偏低,在文化创作和文化发展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有文化信息的输入,因此广大农民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满意度普遍偏低。重庆市的调查显示:“农民普遍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科技指导、信息服务及各类教育培训的机会,组织更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有部分农民希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在农村树立良好的乡风文明,保护和发展当地的特色民间文化。”⑥
  其次,农村文化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文化活动相对匮乏。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改革不仅带来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的革命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价值观念尚未确立之前,农民的思想和信仰状况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失落感、危机感随身相伴。而这时应该加强的农村文化建设却出现了滑坡。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农村以前集资兴建的文化设施都让位于“经济效益这项主要任务”,被挪作他用,使这一供需矛盾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再次,在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方面,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很难满足农村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离不开文化建设的人才,人才资源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定、贯彻、落实的不到位,农村文化建设、经营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原有的一些专业技术骨干流失也较为严重,农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成了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加之现有的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的特点,严重不适应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作者分别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讲师;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2010年资助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022-016,09skm05)
  
  注释
  ①谢夷:“解读新万州”,《重庆晨报》,2010年1月28日。
  ②孙元明:“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若干重大社会问题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6期,第25~26页。
  ③⑥徐莉:“城乡一体化中构建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④⑤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7、327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0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05例中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91例(符合率86.6%)。
【摘要】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补充性制度,政府雇员制最初在吉林、扬州、深圳等地试行,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政府雇员的编制问题争议较大且较为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保持政府雇员制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 政府雇员制 编制 制度分析  政府雇员制发展状况  伴随着我国
目的:研究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31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18F-FDG PET或PET/CT显像用于寻找原发灶价值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方法
目的:探讨SPG4型和SPG31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MRI特征。方法:对经基因确诊的SPG4型和SPG31型2个家系8例HSP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16例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MRI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VSD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1-rE)粗筛符合封堵条件,气管插管全麻后,插入
【摘要】“包容性增长”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实现经济、政治、生态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又体现在解决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  “包容性增长”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    全面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
地方党建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坚持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部署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探索有效开展地方党建工作的具体规律,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党建思路。当前唐山市正
【摘要】“先教后刑”思想是儒家学者在阐述道德教化与刑罚关系时的重要观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犯罪预防理念。该文介绍了“先教后刑”思想的内涵及演变,结合现代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从思想观念预防、环境预防和立法司法预防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古代的“先教后刑”思想与现代犯罪预防理念的契合。    【关键词】先教后刑 犯罪预防 契合    “先教后刑”思想是儒家学者在阐述“注重教化、以德去刑”理论时的一种延伸,
当前,党员群体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成分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党员队伍管理面临新挑战。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直面现实挑战,就要把永葆党的先进性放在优先战略地位来对待,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党的纯洁性,使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能够时刻把握方向、勇往直前。  新时期党员队伍的变化与挑战  党员队伍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当前,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呈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总结。  党员队伍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