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大学的现状以及教学的基本特点,且用较大的篇幅以威尔道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的自由性、亲密性、模拟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进行描述与分析,以切身体会为线索。同时,简单的介绍了讲座课、案例分析课和研讨课的特征,及在这半年学习中所获得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德国大学现状教学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27-02
目前,德国的大学有300多所,学生有180万人。它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历史悠久,注重理论教育和研究,主要是培养学者和研究人员,学制一般为6年,毕业之后可获得硕士学位;②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这类大学注重实践,主要是为公司、企业培养人才,学制一般为4年,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③音乐艺术和体育高校:学制一般为6年,毕业后的学位文凭为硕士学位。FH是德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类型,全国16个联邦州的FH总数已达167所,成为德国高校的主力军,大学生总数达到45.2万人,毕业生已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35%,而在工科专业,这个比例更高,德国有超过50%的工程师毕业于FH,FH事实上已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FH毕业生进入企业最高层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奔驰公司总裁施林普就是毕业于FH。
2009年9月4日,本人远赴德国威尔道应用科技大学,踏上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之旅。在这短短的半年中,我与德国学生一起上课,一起生活,亲身感悟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
一、德国FH教学方法的特点
1.自由性
自由性是指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材的选择上教授们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德国的大学教师追求走自己的路,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他们在课程的选择、讲课方式、讨论班的组成、私生活道路方面都是完全自由的。上课时,老师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而是在玩中学习。想学什么,想玩什么,她们总是征求我们的意见并且都一一满足。花园、商场、车站、市政厅都成为我们学习的课堂。在很多课程中,讲授者都毫无例外地启用自己的讲义作为教材,授课内容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课堂上,我们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他们有一种尊严,从事智力活动的人都有这种尊严,他不靠任何人的命令办事”、“这些新思想使德国大学到处都洋溢着繁荣的学术景象,身处‘孤独和自由’的学者成为院墙内一道最独特的风景”。这些都是对德国大学崇尚自由的描述。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勋爵(Palmerston Lord)把德国的大学说成是“该死的教授的乐园”。
2.亲密性
亲密性是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无间、亦师亦友。在这方面德语老师的温柔和蔼是让人最难忘的,大家都十分喜欢上她的课,而且并不觉得学习德语是多么困难和乏味。她们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带我们去超市,默默的记下我们感兴趣的食物,并不忘时时考察我们的德语,指着各种食品及用具,告诉我们德语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了融教、学、做、乐一体化。圣诞节时,我们还被老师邀请去她在森林中被白雪掩映着的小木屋做客,坐在温暖的壁炉边,一边与其家人一起品尝着德国式的食物,一边相互谈论着自己的家庭、学习和生活,其乐融融。他们与我们是那么的亲近,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也成了相识已久的老朋友。
3.模拟性
老师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组织同学们分角色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德语课上,她们会准备很多不同种类的食品、日常用品等,把我们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售货员,另一组则是顾客,学习如何在商场购物。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对我们在德国的学习、生活起了最大的帮助作用。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商务谈判)课听起来是个很严肃的课,但是在教授的话语之间变得十分有趣。当讲到用hard和soft的方式进行谈判时,教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个人,三人为一小队,一方为阿尔卑斯山度假小木屋的中介,另一方为购房顾客,首先我们被要求以hard的方式进行谈判,我们开始时似乎很理智,循序渐进,企图以较高的价格卖出房子,但是当大家都采取较强硬的方式时,便变得很粗鲁了,放开嗓子大叫,甚至恐吓对方,咬紧牙关,死不降价,最后以谈判失败告终。这让我们认识到采用hard的方式,即使是一方胜利了,也并不是最完美的。然后我们被要求尝试soft的谈判方式,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通过一点一滴的理由和论据说服对方,而不是一味的坚持所谓的原则。我们就是这样在练习中吸收谈判的方法,明白了这里的hard是种坚持自己立场的表现,通过竞争、争论、向对方施加压力,以达到目的。而soft则是在希望达成协议,避免争论的情况下,实现目的。对我们来说,要了解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就是努力用欧洲人的思维模式驳倒欧洲人。
4.趣味性
德国的老师们不喜欢让大家闲着,在他们的课堂上,同学们一定是过得很充实的。在商务英语课上,中国学生是被分成五个小组,插进德国学生的班里,和他们一起上课,这时在课堂上出现了中文、德语、英语三种语言。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每次讨论都会让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搭档,这样双方都必须讲英文了,大家笑着,边比划边说,渐渐熟络了,便更加自然的进行交流了。有时候我们玩起了外国人最爱玩的格子填词,这无疑是记住单词的好办法,在懂得词义的情况下,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词的用法。但是有的时候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观念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像是在讨论关于某公司的人员招募时,我们认为年轻,学识高的人更为优秀,可是在他们眼里,年纪大的人细心,而且有经验,更能胜任,他们更注重内在,而我们就看得比较表面了。
5.实践性
这也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最注重的一点。德国老师主张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学生的能力。理论课一般没有指定教材,任课教师会列出大量参考文献,针对某些课程自编补充讲义,而在理论教学时经常会使用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公司金融是我上的最轻松、受益最多的课。在这十几次课上,老师把他所研究的课题分成十二份,像融资、金融衍生品、债券、股票等,他安排每节课都有一组同学做presentation(展示),每个人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开始,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事儿,但是真正做起来才知道一个小时的presentation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抽到的是stock and stock analysis,从找资料到整理,我们找遍了所有的中英文网站,可是发现出现了很多的语法错误,很明显,像在国内一样copy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先把要讲的内容想好、理解好,再通过自己的认识进行研究,这样演讲起来也更通俗易懂,要保证同学们都接受你所讲的内容,这也是一门学问。从做PPT到准备演讲稿,我们花了几天的时间,把粗糙的提纲精练,添加上丰富的实例,再用两天时间,把演讲稿熟悉起来,还要配上各种恰当的肢体语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很多东西都是经历过、实践过才知道它的不易。经过自己独立研究,完成演讲的整个过程,从中取得的收获是无法计量的。
此外,在威尔道应用科技大学里,教授既是出色的老师又是成功的生意人,他们把自己的实战经验与大家分享。cooperation finance的约根·瓦格曼教授就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同时也是亚欧峰会的一员,他带我们去了柏林著名的红色市政厅,参加了《亚欧如何一起度过金融危机》的会议,让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在亚洲做生意的德国人,切身的体会大家对金融危机的关心。
二、德国大学课程的主要分类及特征
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有一句名言:“法国大学缺乏自由,英国大学缺乏科学,而德国大学则兼而有之。”有人把德国大学常见课程分为主要三类:讲座课(Vorlesung)、案例分析课(Uebung或Kolloqium)和研讨课(Seminar)。讲座课,即学生口称为“上大课”。由教授针对某一范畴的法学基本制度和原理进行概要式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此类课程与中国大学的基本授课形式相同,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听课学生多,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的解释难点,是对讲授者不小的挑战。像是我在德国所上的HR 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先是一节讲座课,老师运用PPT、video等多媒体进行讲课。讲授者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历,业务功底深厚。法官、仲裁员、知名学者甚至泰斗级人物,都毫无例外地担当起讲座课老师。
事实上,讲座课与案例课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穿插进行的。讲座课的内容广博,生动的案例教授们常常是信手拈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讲座课中存在的学生以聆听为主,不易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缺陷。当然,只是讲座课还是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而辅助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课与研讨课,才能帮助学生将讲座课的内容融会贯通。
研讨课是德国大学另一类不可或缺的课程形式。大部分研讨课是针对已拥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较高年级学生设置的,课程内容多为一些实践中有争议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这类课由教授主持,参加学生在教授提供的众多小题目中选择一个,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写成小论文,并在课堂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就是我常说的presentation了。在做课题《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时,老师先听我们进行演讲,并细心地做着笔记,口头报告后,全体学生针对报告内容及争议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报告优缺点进行评议、打分。最后老师对每个小组的演讲和PPT的质量作分析,对每个同学的表现如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运用及PPT所展示的是否和演讲相切合等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类课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及思辨能力,并有助于培养独立、自由的研究精神。我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是重视研讨,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我们中国目前高等教育需要加强之处。
三、结束语
自由性与亲密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初步的兴趣、没有畏惧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他教授的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模拟性使学生接近了实际、并体验着自己的社会角色;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实践性。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现实社会、自主的处理一些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从中体会和总结成功的方法与途径。因为亲密所以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自由所以可以各抒己见,因为有趣所以学的充实,因为模拟和实践所以取得了收获。德国人的严谨中带有自由,是一直希望自我发展的我们中国人所需要学习的。教育所要做的,是寻求每个人的自身特点,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掘内在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穆 林.在德国学习的日子.中国档案,2009.1.2
2 葛晓莹.德国大学“统一化法律人”培养模式及教学特点.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 http://studyabroad.tigtag.com/schoolguide/29150.shtml
4 方在庆.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165
5 孔 捷.柏林大学精神与特征之探析.高教探索,2009(2)
6 汝 骅、俞建伟.德国FH及其科技发展战略综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德国大学现状教学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27-02
目前,德国的大学有300多所,学生有180万人。它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历史悠久,注重理论教育和研究,主要是培养学者和研究人员,学制一般为6年,毕业之后可获得硕士学位;②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这类大学注重实践,主要是为公司、企业培养人才,学制一般为4年,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③音乐艺术和体育高校:学制一般为6年,毕业后的学位文凭为硕士学位。FH是德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类型,全国16个联邦州的FH总数已达167所,成为德国高校的主力军,大学生总数达到45.2万人,毕业生已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35%,而在工科专业,这个比例更高,德国有超过50%的工程师毕业于FH,FH事实上已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FH毕业生进入企业最高层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奔驰公司总裁施林普就是毕业于FH。
2009年9月4日,本人远赴德国威尔道应用科技大学,踏上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之旅。在这短短的半年中,我与德国学生一起上课,一起生活,亲身感悟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
一、德国FH教学方法的特点
1.自由性
自由性是指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材的选择上教授们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德国的大学教师追求走自己的路,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他们在课程的选择、讲课方式、讨论班的组成、私生活道路方面都是完全自由的。上课时,老师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而是在玩中学习。想学什么,想玩什么,她们总是征求我们的意见并且都一一满足。花园、商场、车站、市政厅都成为我们学习的课堂。在很多课程中,讲授者都毫无例外地启用自己的讲义作为教材,授课内容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课堂上,我们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他们有一种尊严,从事智力活动的人都有这种尊严,他不靠任何人的命令办事”、“这些新思想使德国大学到处都洋溢着繁荣的学术景象,身处‘孤独和自由’的学者成为院墙内一道最独特的风景”。这些都是对德国大学崇尚自由的描述。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勋爵(Palmerston Lord)把德国的大学说成是“该死的教授的乐园”。
2.亲密性
亲密性是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无间、亦师亦友。在这方面德语老师的温柔和蔼是让人最难忘的,大家都十分喜欢上她的课,而且并不觉得学习德语是多么困难和乏味。她们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带我们去超市,默默的记下我们感兴趣的食物,并不忘时时考察我们的德语,指着各种食品及用具,告诉我们德语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了融教、学、做、乐一体化。圣诞节时,我们还被老师邀请去她在森林中被白雪掩映着的小木屋做客,坐在温暖的壁炉边,一边与其家人一起品尝着德国式的食物,一边相互谈论着自己的家庭、学习和生活,其乐融融。他们与我们是那么的亲近,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也成了相识已久的老朋友。
3.模拟性
老师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组织同学们分角色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德语课上,她们会准备很多不同种类的食品、日常用品等,把我们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售货员,另一组则是顾客,学习如何在商场购物。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对我们在德国的学习、生活起了最大的帮助作用。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商务谈判)课听起来是个很严肃的课,但是在教授的话语之间变得十分有趣。当讲到用hard和soft的方式进行谈判时,教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个人,三人为一小队,一方为阿尔卑斯山度假小木屋的中介,另一方为购房顾客,首先我们被要求以hard的方式进行谈判,我们开始时似乎很理智,循序渐进,企图以较高的价格卖出房子,但是当大家都采取较强硬的方式时,便变得很粗鲁了,放开嗓子大叫,甚至恐吓对方,咬紧牙关,死不降价,最后以谈判失败告终。这让我们认识到采用hard的方式,即使是一方胜利了,也并不是最完美的。然后我们被要求尝试soft的谈判方式,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通过一点一滴的理由和论据说服对方,而不是一味的坚持所谓的原则。我们就是这样在练习中吸收谈判的方法,明白了这里的hard是种坚持自己立场的表现,通过竞争、争论、向对方施加压力,以达到目的。而soft则是在希望达成协议,避免争论的情况下,实现目的。对我们来说,要了解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就是努力用欧洲人的思维模式驳倒欧洲人。
4.趣味性
德国的老师们不喜欢让大家闲着,在他们的课堂上,同学们一定是过得很充实的。在商务英语课上,中国学生是被分成五个小组,插进德国学生的班里,和他们一起上课,这时在课堂上出现了中文、德语、英语三种语言。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每次讨论都会让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搭档,这样双方都必须讲英文了,大家笑着,边比划边说,渐渐熟络了,便更加自然的进行交流了。有时候我们玩起了外国人最爱玩的格子填词,这无疑是记住单词的好办法,在懂得词义的情况下,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词的用法。但是有的时候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观念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像是在讨论关于某公司的人员招募时,我们认为年轻,学识高的人更为优秀,可是在他们眼里,年纪大的人细心,而且有经验,更能胜任,他们更注重内在,而我们就看得比较表面了。
5.实践性
这也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最注重的一点。德国老师主张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学生的能力。理论课一般没有指定教材,任课教师会列出大量参考文献,针对某些课程自编补充讲义,而在理论教学时经常会使用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公司金融是我上的最轻松、受益最多的课。在这十几次课上,老师把他所研究的课题分成十二份,像融资、金融衍生品、债券、股票等,他安排每节课都有一组同学做presentation(展示),每个人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开始,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事儿,但是真正做起来才知道一个小时的presentation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抽到的是stock and stock analysis,从找资料到整理,我们找遍了所有的中英文网站,可是发现出现了很多的语法错误,很明显,像在国内一样copy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先把要讲的内容想好、理解好,再通过自己的认识进行研究,这样演讲起来也更通俗易懂,要保证同学们都接受你所讲的内容,这也是一门学问。从做PPT到准备演讲稿,我们花了几天的时间,把粗糙的提纲精练,添加上丰富的实例,再用两天时间,把演讲稿熟悉起来,还要配上各种恰当的肢体语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很多东西都是经历过、实践过才知道它的不易。经过自己独立研究,完成演讲的整个过程,从中取得的收获是无法计量的。
此外,在威尔道应用科技大学里,教授既是出色的老师又是成功的生意人,他们把自己的实战经验与大家分享。cooperation finance的约根·瓦格曼教授就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同时也是亚欧峰会的一员,他带我们去了柏林著名的红色市政厅,参加了《亚欧如何一起度过金融危机》的会议,让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在亚洲做生意的德国人,切身的体会大家对金融危机的关心。
二、德国大学课程的主要分类及特征
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有一句名言:“法国大学缺乏自由,英国大学缺乏科学,而德国大学则兼而有之。”有人把德国大学常见课程分为主要三类:讲座课(Vorlesung)、案例分析课(Uebung或Kolloqium)和研讨课(Seminar)。讲座课,即学生口称为“上大课”。由教授针对某一范畴的法学基本制度和原理进行概要式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此类课程与中国大学的基本授课形式相同,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听课学生多,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的解释难点,是对讲授者不小的挑战。像是我在德国所上的HR 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先是一节讲座课,老师运用PPT、video等多媒体进行讲课。讲授者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历,业务功底深厚。法官、仲裁员、知名学者甚至泰斗级人物,都毫无例外地担当起讲座课老师。
事实上,讲座课与案例课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穿插进行的。讲座课的内容广博,生动的案例教授们常常是信手拈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讲座课中存在的学生以聆听为主,不易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缺陷。当然,只是讲座课还是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而辅助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课与研讨课,才能帮助学生将讲座课的内容融会贯通。
研讨课是德国大学另一类不可或缺的课程形式。大部分研讨课是针对已拥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较高年级学生设置的,课程内容多为一些实践中有争议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这类课由教授主持,参加学生在教授提供的众多小题目中选择一个,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写成小论文,并在课堂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就是我常说的presentation了。在做课题《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时,老师先听我们进行演讲,并细心地做着笔记,口头报告后,全体学生针对报告内容及争议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报告优缺点进行评议、打分。最后老师对每个小组的演讲和PPT的质量作分析,对每个同学的表现如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运用及PPT所展示的是否和演讲相切合等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类课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及思辨能力,并有助于培养独立、自由的研究精神。我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是重视研讨,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我们中国目前高等教育需要加强之处。
三、结束语
自由性与亲密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初步的兴趣、没有畏惧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他教授的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模拟性使学生接近了实际、并体验着自己的社会角色;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实践性。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现实社会、自主的处理一些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从中体会和总结成功的方法与途径。因为亲密所以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自由所以可以各抒己见,因为有趣所以学的充实,因为模拟和实践所以取得了收获。德国人的严谨中带有自由,是一直希望自我发展的我们中国人所需要学习的。教育所要做的,是寻求每个人的自身特点,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掘内在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穆 林.在德国学习的日子.中国档案,2009.1.2
2 葛晓莹.德国大学“统一化法律人”培养模式及教学特点.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 http://studyabroad.tigtag.com/schoolguide/29150.shtml
4 方在庆.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165
5 孔 捷.柏林大学精神与特征之探析.高教探索,2009(2)
6 汝 骅、俞建伟.德国FH及其科技发展战略综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