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其良苦用心,无非就是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少讲,而其在课外下的功夫却不少,因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要精心策划。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人”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人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⒈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⒉围绕语文教学目的展开
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⒊以服务教学目的为根本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
二、奏好一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圆满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怎样才能奏好一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圆满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题导入,紧扣重点
由文题入手导入,往往能够开门见山,抓注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是这样开始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面挂在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一篇以项链为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2.目标导入,明确重点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 ----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3.语言导入,走进情境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
4.故事导入,吸引眼球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针对本文内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③他的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
三、设计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导入时要通盘考虑,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和重点是什么,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是通过统一材料来实现还是统一形式来实现,据此设计导入部分就能够让导入很好的融合到整节课之中,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另外,在备课时,可以多准备一些不同的导入方式,这样可以让老师在面对不同情况的班级时选择合适的导入。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主观活动的内驱力。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教师的导语设计就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就会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来兴味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⒈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⒉围绕语文教学目的展开
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⒊以服务教学目的为根本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
二、奏好一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圆满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怎样才能奏好一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圆满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题导入,紧扣重点
由文题入手导入,往往能够开门见山,抓注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是这样开始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面挂在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一篇以项链为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2.目标导入,明确重点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 ----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3.语言导入,走进情境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
4.故事导入,吸引眼球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针对本文内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③他的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
三、设计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导入时要通盘考虑,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和重点是什么,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是通过统一材料来实现还是统一形式来实现,据此设计导入部分就能够让导入很好的融合到整节课之中,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另外,在备课时,可以多准备一些不同的导入方式,这样可以让老师在面对不同情况的班级时选择合适的导入。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主观活动的内驱力。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教师的导语设计就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就会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来兴味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