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臧克家对“封建性的乡村”和“悲剧型的农民”怀有近乎偏执的情感。这种情感表面上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实质上根源于诗人灵魂深处终生蛰伏、难以释怀的负罪情结。基于这种负罪情结产生的自赎意识直接引发了他大部分新诗的创作并规定了作品的基本指向:对传统美德的由衷认同,对以道德建设为中枢的民族传统文化时代命运的关切与焦虑。因此,与多数现代作家不同,现代史上的阶级对立并不是臧克家关注的焦点。关注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困境和民族国家的道德重建才是他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新诗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