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材依据
《我最好的老师》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1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节课以高效课堂所倡导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深入讨论,充分领悟体会本课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2.设计理念:本节课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理解、感悟、表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
3.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4.学情分析: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最终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正确态度。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重点语句及人物的描写方法来感悟。
3.情感与评价: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五. 教学难点
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句段的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查找古今中外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具有怀疑能力的人或事例。
七.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 板书:我最好的老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学生齐读:21.我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在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如认真负责 知识面广 幽默风趣 严格要求 关心学生……)
2.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好。看来每位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那在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幻灯片)
二. 交流预习成果并展示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来快速把自己的预习收获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顺便记录下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 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
师:好,交流结束了,现在我们来展示预习成果,不过今天我们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好,那就用你端正的座姿告诉我你已经准备好了。
2.教师检测预习成果。(幻灯片)
第一张幻灯片:1.我能快速并正确认读下列词语。(要求:读对了,其他学生跟读)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颅骨 目瞪口呆 编造 似乎 真伪
破绽 深信不疑 想方设法 饶有趣味 权威 糊弄
师:下来我们要增加难度了,有信心吗?我的要求是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上四字词语的意思。
3.提问: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板书:有个性 教法独特 举动出人意料)
师:对,找的很准确,请大家齐读这句话。(幻灯片)
4.通过预习交流,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 )
教师预设以下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2.“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这句话该怎么去理解?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好!击中要害。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幻灯片)
(设计说明:用大的“问题情境”作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情节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了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为后来理解为什么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用因为……所以来表述。)
预设原因一:因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所以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师引导: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人?
①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②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③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④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小采访: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2~3名学生回答)
师小结:是啊,怀特森老师那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都不被我们大多数同学所理解和接受,那大家试想想,老师这样做有原因吗?为了什么?带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他的学生最终会理解吗? 预设原因二: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对学生有好处。)
①找文中句子:“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②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句解:这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
③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句解: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现在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了吗?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老师种种“奇怪”举动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想让他的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同时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怀疑能力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设计说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学习的功效,注重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
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 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那就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初步认识“我”的老师;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科学精神的含义;三是让学生回忆课内外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四是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二、 适当拓展延伸,培养科学精神。
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学过课文在学生都对科学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回忆课内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学生说出了诸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及“两小儿辩日”等,对课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给学生推荐阅读“嗅苹果”,进一步明确了对待权威和书本的正确态度。
三.课堂设计环节完整,环环紧扣。教师过渡语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板书精炼,突出了重难点。
《我最好的老师》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1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节课以高效课堂所倡导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深入讨论,充分领悟体会本课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2.设计理念:本节课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理解、感悟、表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
3.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4.学情分析: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最终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正确态度。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重点语句及人物的描写方法来感悟。
3.情感与评价: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五. 教学难点
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句段的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查找古今中外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具有怀疑能力的人或事例。
七.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 板书:我最好的老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学生齐读:21.我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在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如认真负责 知识面广 幽默风趣 严格要求 关心学生……)
2.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好。看来每位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那在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幻灯片)
二. 交流预习成果并展示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来快速把自己的预习收获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顺便记录下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 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
师:好,交流结束了,现在我们来展示预习成果,不过今天我们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好,那就用你端正的座姿告诉我你已经准备好了。
2.教师检测预习成果。(幻灯片)
第一张幻灯片:1.我能快速并正确认读下列词语。(要求:读对了,其他学生跟读)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颅骨 目瞪口呆 编造 似乎 真伪
破绽 深信不疑 想方设法 饶有趣味 权威 糊弄
师:下来我们要增加难度了,有信心吗?我的要求是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上四字词语的意思。
3.提问: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板书:有个性 教法独特 举动出人意料)
师:对,找的很准确,请大家齐读这句话。(幻灯片)
4.通过预习交流,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 )
教师预设以下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2.“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这句话该怎么去理解?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好!击中要害。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幻灯片)
(设计说明:用大的“问题情境”作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情节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了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为后来理解为什么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用因为……所以来表述。)
预设原因一:因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所以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师引导: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人?
①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②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③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④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小采访: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2~3名学生回答)
师小结:是啊,怀特森老师那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都不被我们大多数同学所理解和接受,那大家试想想,老师这样做有原因吗?为了什么?带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他的学生最终会理解吗? 预设原因二: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对学生有好处。)
①找文中句子:“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②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句解:这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
③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句解: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现在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了吗?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老师种种“奇怪”举动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想让他的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同时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怀疑能力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设计说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学习的功效,注重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
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 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那就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初步认识“我”的老师;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科学精神的含义;三是让学生回忆课内外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四是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二、 适当拓展延伸,培养科学精神。
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学过课文在学生都对科学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回忆课内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学生说出了诸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及“两小儿辩日”等,对课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给学生推荐阅读“嗅苹果”,进一步明确了对待权威和书本的正确态度。
三.课堂设计环节完整,环环紧扣。教师过渡语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板书精炼,突出了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