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的灵魂,这“灵魂”,融合着作者的生活阅历,体现着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衡量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那么写作时如何确立主题,使文章的立意新颖独到呢?我认为事物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点,写作时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使文章“意高而文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一、避俗合时,纵向开掘求“深刻”
作文立意应求真求实,正确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与时代脉搏共振,反映时代精神,给人以启迪、认识、教育和愉悦。在中考作文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出现立意公式化的通病,例如写感恩,必定想到父母、老师;写宽容,必定是写同学弄坏自己的钢笔,自己由生气到宽容同学;写最好的奖赏,就写自己考试获得第一名得到奖赏……主题千曲一腔,篇篇文章面目相似,好似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公式化的通病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作文的个性。因此,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有新意,就要进行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广泛深入挖掘,对各个立意进行筛选,哪些立意是人人皆知的,应放弃;哪些立意是他人少知甚至不知,则可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让文章“亮”起来。
写作时应围绕题目进行多方位的发散思考,多角度的立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地审察事物,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从而洞察事物的内涵,确定话题的切入点,形成全文构思的过程。例如面对“最好的朋友”这个题目时应如何构思呢?如果我们一看到“朋友”二字,思维就限定在“人”上,又怎能拓展思路,走出思维单一的“怪圈”呢?我们应多角度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扩大思维空间,想一想题目中的“朋友”除了“人”,可不可以是“物”呢?比如花、草、树木……甚至大自然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这样,通过纵深思考,深入挖掘,文章的立意便有了新意和深意。
二、逆向切入,人无我有求“新颖”
作文的立意,不应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不应是大众话语钳制下的固化思维。可在中考作文中,总有一些学生人云亦云,立意虽然正确,可是一写就是陈词滥调,毫无新意。这反映了学生的思考方式有局限,他们只知正向思维,不知反向思维,只知眼前“山穷水尽疑无路”,却不知走过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写作时必须突破惯常的观念,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从题目或材料的对立面入手,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朝着他人或社会已形成的、已固定的思维的相反方向展开,从常规思路的另一方面去思考问题,正中求反,反中求正,形成新的见解。例如有位学生在《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这样写到:
人云曹孟德,奸雄也;我云曹孟德,真英雄也!曹孟德,在我心中,你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孟德,谈起你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周瑜火烧赤壁,孔明的草船借箭。于是乎,你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智慧的烘托。我以为不然。孔明得号卧龙,因其精于用兵,通天文晓地理,说到底亦不过是帐篷中望着地图掐着手指的军师,终归上不得战场,亦只能充当一文角儿。你则不然,讲起兵法你并不逊色,冲锋陷阵你更当威风,你乃真正文武全才,真英雄也。只因双方交锋,必定得分出胜负,后人亦难以走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定律,你只得被扣上反面人物的头衔。尽管如此,你的凛凛威风,你的文武才能,依然闪闪发亮。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孟德,你英年胸怀大志,有心一统天下,你的远大志向令我钦佩不已。晚年的你,志向依然,道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声。这份雄心壮志更足以横扫群雄啊!曹孟德,你对于志向的坚持,这份不眠的恒心,乃是多少帝王,多少雄才没有的。晚年的你,胸怀如此大志,只因“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你终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定律,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我坚信,假若不是岁月不饶人,你终将一酬壮志,历史终将改写!你,这道风景线亦会更为亮丽!
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的能文能武鼓励我努力前进,全面发展;你的胸怀大志教我应有所作为;你的持之以恒告诉我不应半途而废……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操是三国中形象最复杂、争议最大的人物,在传统观念中他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而本文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去重新审视,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成功地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从一般中见特殊,从陈旧中出新意,一反人云亦云的常声老调,展示立意的新颖独特,从而创作出人之未言、人之未写的奇妙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正中求反,反中求正”是立意出新的二元性思维,是对传统观念或习惯性思维的否定,写作时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不仅有助于拓宽思路,使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别有意蕴。
对于那些人云亦云的说法,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反向推理,从无人触及的角度下笔,那么,我们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三、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求“高远”
“小”,指的是材料很小或角度很小,“大”指的是大问题、大主题。中考话题是很宽泛的,要想立意新颖高远,只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小的角度,侧面切入,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和具体场景上,用小事件来反映我们的社会现实,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作时要有以小见大的意识,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或生活哲理。比如面对“泥土”这个话题,有位学生选取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临近解放,一位土生土长的国民党将军无可奈何要去台湾,正要驱车离开时,他捧起地上一抔黄土,用手帕包上,揣在怀里,黯然离去。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写出被命运强行牵制到台湾的军人对故土的眷念,从而以小见大,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泥土的弥足珍贵。我们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对平凡的生活现象、生活小事进行深刻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使文章的立意不同凡响,高人一等。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时明确立意的方向是作文成功的基础,反复思考又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培养感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广泛阅读,丰厚自我积累,拓展视野,在文章立意上不断地创新,巧妙地转换角度,对人云亦云、落入窠臼的立意说“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提炼出最能体现事物或生活的本质特征、最有审美价值的思想或感情,“见前人之未见,发前人之未发”,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写出富有新意、洋溢个性风采的锦绣文章。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一、避俗合时,纵向开掘求“深刻”
作文立意应求真求实,正确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与时代脉搏共振,反映时代精神,给人以启迪、认识、教育和愉悦。在中考作文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出现立意公式化的通病,例如写感恩,必定想到父母、老师;写宽容,必定是写同学弄坏自己的钢笔,自己由生气到宽容同学;写最好的奖赏,就写自己考试获得第一名得到奖赏……主题千曲一腔,篇篇文章面目相似,好似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公式化的通病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作文的个性。因此,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有新意,就要进行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广泛深入挖掘,对各个立意进行筛选,哪些立意是人人皆知的,应放弃;哪些立意是他人少知甚至不知,则可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让文章“亮”起来。
写作时应围绕题目进行多方位的发散思考,多角度的立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地审察事物,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从而洞察事物的内涵,确定话题的切入点,形成全文构思的过程。例如面对“最好的朋友”这个题目时应如何构思呢?如果我们一看到“朋友”二字,思维就限定在“人”上,又怎能拓展思路,走出思维单一的“怪圈”呢?我们应多角度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扩大思维空间,想一想题目中的“朋友”除了“人”,可不可以是“物”呢?比如花、草、树木……甚至大自然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这样,通过纵深思考,深入挖掘,文章的立意便有了新意和深意。
二、逆向切入,人无我有求“新颖”
作文的立意,不应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不应是大众话语钳制下的固化思维。可在中考作文中,总有一些学生人云亦云,立意虽然正确,可是一写就是陈词滥调,毫无新意。这反映了学生的思考方式有局限,他们只知正向思维,不知反向思维,只知眼前“山穷水尽疑无路”,却不知走过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写作时必须突破惯常的观念,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从题目或材料的对立面入手,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朝着他人或社会已形成的、已固定的思维的相反方向展开,从常规思路的另一方面去思考问题,正中求反,反中求正,形成新的见解。例如有位学生在《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这样写到:
人云曹孟德,奸雄也;我云曹孟德,真英雄也!曹孟德,在我心中,你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孟德,谈起你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周瑜火烧赤壁,孔明的草船借箭。于是乎,你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智慧的烘托。我以为不然。孔明得号卧龙,因其精于用兵,通天文晓地理,说到底亦不过是帐篷中望着地图掐着手指的军师,终归上不得战场,亦只能充当一文角儿。你则不然,讲起兵法你并不逊色,冲锋陷阵你更当威风,你乃真正文武全才,真英雄也。只因双方交锋,必定得分出胜负,后人亦难以走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定律,你只得被扣上反面人物的头衔。尽管如此,你的凛凛威风,你的文武才能,依然闪闪发亮。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孟德,你英年胸怀大志,有心一统天下,你的远大志向令我钦佩不已。晚年的你,志向依然,道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声。这份雄心壮志更足以横扫群雄啊!曹孟德,你对于志向的坚持,这份不眠的恒心,乃是多少帝王,多少雄才没有的。晚年的你,胸怀如此大志,只因“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你终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定律,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我坚信,假若不是岁月不饶人,你终将一酬壮志,历史终将改写!你,这道风景线亦会更为亮丽!
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的能文能武鼓励我努力前进,全面发展;你的胸怀大志教我应有所作为;你的持之以恒告诉我不应半途而废……曹孟德,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操是三国中形象最复杂、争议最大的人物,在传统观念中他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而本文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去重新审视,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成功地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从一般中见特殊,从陈旧中出新意,一反人云亦云的常声老调,展示立意的新颖独特,从而创作出人之未言、人之未写的奇妙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正中求反,反中求正”是立意出新的二元性思维,是对传统观念或习惯性思维的否定,写作时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不仅有助于拓宽思路,使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别有意蕴。
对于那些人云亦云的说法,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反向推理,从无人触及的角度下笔,那么,我们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三、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求“高远”
“小”,指的是材料很小或角度很小,“大”指的是大问题、大主题。中考话题是很宽泛的,要想立意新颖高远,只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小的角度,侧面切入,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和具体场景上,用小事件来反映我们的社会现实,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作时要有以小见大的意识,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或生活哲理。比如面对“泥土”这个话题,有位学生选取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临近解放,一位土生土长的国民党将军无可奈何要去台湾,正要驱车离开时,他捧起地上一抔黄土,用手帕包上,揣在怀里,黯然离去。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写出被命运强行牵制到台湾的军人对故土的眷念,从而以小见大,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泥土的弥足珍贵。我们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对平凡的生活现象、生活小事进行深刻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使文章的立意不同凡响,高人一等。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时明确立意的方向是作文成功的基础,反复思考又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培养感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广泛阅读,丰厚自我积累,拓展视野,在文章立意上不断地创新,巧妙地转换角度,对人云亦云、落入窠臼的立意说“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提炼出最能体现事物或生活的本质特征、最有审美价值的思想或感情,“见前人之未见,发前人之未发”,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写出富有新意、洋溢个性风采的锦绣文章。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