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j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促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改革,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化工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探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合思想品德、工程伦理教育、价值取向引导的教学,通过案例培养教育大学生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觉悟和意识。探讨专业课教学课堂教育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教育模式,强化课堂育人责任,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学过程立德树人的综合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化工专业;政治思想;工程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1-0189-0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reform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urses,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goal is to educate people with morality. While discussing and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student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nd value-oriented. Through cases, the teachers train and educate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to undertake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model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e education mode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lass, and the practical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Chemical engineeringmajor; political ideology; Engineering ethics
  當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课程思政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热爱专业并为之奋斗奉献的进取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队伍,引领劳动光荣的新时代风尚,专业课教学融入政治思想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具有爱国奉献,安全环保理念,探讨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侯氏制碱法”讲述化工学科背景,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化学工业发展的责任感
  在化学工业中“侯氏制碱法”蜚声海内外,是由我国化学工程师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制碱方法,打破了当时欧美对制碱业的垄断,上世纪30年代发明建设了世界第一家兼产硝酸、硫酸、合成氨及硫酸铵的新工艺技术企业,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进入万国博览会,获得了金质奖章;并实现了连续纯碱与氯化铵生产的连续制碱新工艺生产技术,创新了碳化法合成氨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流程,并使该技术流程在50年代实现了国内外工业化大面积推广。被誉为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该方法提高了氯化钠利用率,将氨碱联产方法与传统合成氨法工艺相结合,实现生产纯碱的同时联产氯化铵产品,不仅缩短了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也减少了过程对环境及能源消耗,克服了氨碱法的流程缺陷,大幅度降低了制造纯碱的成本, 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化学工程师独创的技术,在人类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
  通过在化工专业课学科导论部分介绍早期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结合我国2019年化工行业总产值已达12.3万亿元,占据国民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化工是国防及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国民经济支柱。通过引入化学工业发展过程的专家名人故事、模范优秀人物,使学生认识化工专业生产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介绍先进模范人物及专家艰苦奋斗,使化学工业由“洋火、洋油”依赖国外进口,到中国全部自给自足,并输出化工技术和装备的漫长发展历程,宣传化工产业的民族工业崛起与创新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树立从事化工产业劳动的职业观念,增强化工专业爱好与兴趣,激发大学生立足劳动第一线,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国家建设,胸怀爱国主义情感及报效祖国的觉悟。   在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基础产业作用,传统化工产业技术进步及尖端高技术产品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讲授建国后70多年化工产业发展成果,使化工专业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巨大的发展成就,增强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例如,在“侯氏制碱法”基础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氯碱生产国家;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我国科学家发明的无氰电镀技术工艺,取代传统的氰化有毒电镀法,成为全球电镀新工艺技术史上的颠覆性技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科植物有效药物的提取技术创新与发现,青蒿素分离提纯方法优化,经过半合成改性,不仅突破了中药提取方法的禁区,而且由于青蒿素提纯,使中国中药在世界上治疗疟疾得到认可,并且解救了成千上万人因疟疾导致的病痛和死亡,中国在石油炼制和乙烯裂解技术方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消化、改进基础上,不断创新,国5#、国6#油品质量达到并超过国外质量水平,乙烯及炼油成套技术及装置可出口国外等等。通过这些典型石油化工发展成就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科学研究)是大有作为的。每个化工专业人才均可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引入爱国奉献案例,培养学生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
  专业教师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知识,而且要为国家培养具有政治思想觉悟素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教师通过课堂教育,是获得专业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励志教育言行,不仅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励志和价值观影响,而且影响到的择业趋向,促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始终以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以爱国奉献为思想主线,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學生,树立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严格要求学生,关爱学生,让教师的人格魅力、精神及觉悟表现,通过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授课,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2]。
  热爱祖国、奉献国家民族产业建设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是个人对于国家的认同,通过自身拼搏实干、努力奉献促使国家发展的爱国奉献理念。奉献与家国情怀也表现为民族自豪感,大学生应具有心怀天下的大义,具有博爱和促进民族发展的国家爱国主义精神。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的引入教育,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典型案例,在新时期国民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设计”快速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打压和限制,国内在技术和产业链方面的各种困难和技术瓶颈。因此,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热爱专业的爱国精神,立志为国家大化工行业发展、创新、创业,为民族产业振兴贡献力量尤其重要,不仅是家国情怀精神的培养,也是世界竞争中振兴民族产业的责任感升华。对于化工专门人才培养来说,既要培养大学生的化工专业认知与自豪感,也要教育学生职业伦理和责任担当,使大学生实现从爱国家到爱专业、爱产业、作贡献的思想升华与跨越。因此,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要培养热爱专业的职业操守,又要加强专业与国家建设、民族需要、人民需求相结合,紧密联系产业界先进文化理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与升华。
  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当前,拼搏奉献这种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期国家建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引导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觉悟,不仅热爱本专业,应该有专业及民族产业自豪感、国家自豪感,进而形成化工专业学习与未来贡献的自豪感,在校时努力学习,具有奋斗目标,参加工作后对国家民族产业做出大的贡献,实现奉献爱国目标。在专业课教学过程穿插讲授化工专业及产业发展历程、近代化工技术史、相关国内知名石油化工人物资料和事件,需要整理和挖掘化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历程、相关知名石油化工人奉献爱国的感人事迹,需研究其本质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意义,并将其引入课程思政穿插教学内容,通过介绍这些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中国化工制造业崛起而努力拼搏。
  化工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高等本科院校培养化工人才,不仅懂专业,又要热爱专业,具有爱国和奉献精神,做到又红又专,才能称得上新时代合格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讲解邓稼先、曹本喜两位专家,均因为在长期从事U-235等放射性核物质分离提纯而英年早逝,但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今天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像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于敏、黄旭华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爱国奉献精神,将其高尚品德和崇高境界思想融入到各相关教学章节中,使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在润物无声中催人奋进,使从学生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化工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结合爱国与奉献精神,培养有觉悟、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3]。
  三、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匠精神
  首先,在化工专业课程实践中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化工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化工实践类课程的亲历性和体验性,能更好地将爱国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使从“说教”传播方法转变到“体验”模式,将教学活动真正融入学生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中。只有将爱国与奉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之中,通过活动体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才能使在内心深处认识和接受所倡导的理念,进而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4]。
  在化工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除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结合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该专业工程实践性较强,基础理论和经验公式繁多,课堂讲授后往往会出现理论公式难记,理论与应用知识不能融汇贯通应用等难题,感觉课堂教学知识掌握不牢,大学生在课后主动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化工原理》很多单元知识需要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四大”化学、力学等知识,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交叉理解问题,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快速融合。另外,化工单元操作涉及到的化工专用管道、泵、流量计、压力表等实物操作知识,不经过讲解和预习,只在课堂一般介绍讲授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学生即使预读了实验原理和指导讲义书本,不经过老师示范指导仍然理解困难。因此,化工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既要预习实验原理课本,掌握基础理论及原理,又要在教师示范指导下充分理解实验与讲义资料,在经过课上理论学习、习题解答,认识和掌握基础理论,在了解基本单元操作基础上掌握实验设备原理。比如,在《化工原理》课程小组实验操作中,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发挥团队平等、互助的合作精神,当团队某一个学生出现失误时,其他同学应给予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培养和践行安全、环境保护意识。从学生时期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化学实验药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防止谈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认为是工厂和企业负责人的事,应从化学化工实验的点滴小事中引导学生,环境保护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挖掘实践类课程中环保方式方法,使得每个学生时刻关心环保,并在实验实践中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在早期教学中发现,在专业课实践中常有学生把剩余的化学试剂随手倒进下水道,实验课指导教师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引导和告诉学生剩余的有机溶剂可以回收,下次课程再利用,通过再利用不仅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化学化工类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要求大学生按照规程对实验完成后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培养学生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实践教学与实验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实践类课程所蕴含的新时代思想,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引领方向,让大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觉悟,使学生自觉意识到需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建设中,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高级专业人才[5]。   培养大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和意识,是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着力点,教育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将理论知识相结合解决技术问题的工匠意识和动手能力。要想中国制造业发展领先于世界,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愛岗敬业风气”。工匠精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指狭义的工匠能力,是指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培养的高专业水平的工程技能型人才,高质量专业人才能够在具体生产过程把控技术和质量,生产和加工出高质量精品;二是指广义的工匠能力与精神,是泛劳动者对其从事的专业匠心独运,追求卓越,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同时具有职业道德、技术能力、职业责任,是技术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崇高追求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面向高等和职业教育能胜任技术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觉悟,勇于奉献,在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中能参与技术制高点竞争的领军人物培养。在化工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以解决化工工程技术问题为中心,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与环境,使学生接触解决化工工程问题的实践锻炼关,不仅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也要培养不拘现状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引领学生负起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职责。比如,在化工加工实训课程中,指导教师对化工传热、传质系数测定实验用娴熟的操作,准确的操控示范教育引导学生,采用严格的标准步骤规范要求学生操作要领,实现同等实验条件下的测试数据控制在标准误差之内,要求学生用规范的实验报告、制表和结果描述提供报告,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精细化教学示范与管理[6]。
  四、化工专业安全与环保责任的“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
  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结合化工安全与环保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化工工程伦理教育,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文化理念,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591号令、《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等法律法规具体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生产与科学实验中树立安全与环保意识,尤其是化工安全问题,按照程序操作、预防为主、发生意外事故时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规范的控制措施。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和产品质量的快速升级,化工项目决策与实践中的伦理冲突不断显现,比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安全,废水排放与治理成本问题均包含了项目建设的工程伦理问题,所谓化工工程伦理通常包含工程项目产品及工艺过程的技术可行性,社会需求、产业政策,环保及安全可行性,也包括职业伦理问题。化工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工工程能力的必要环节,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程师,不拘泥于以创造财富和价值,而是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教育大学生在面对有利于企业还是有害于公众的利益冲突中时,在发生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如炸药的发明和大规模生产,科学既能为人类造福,带来物质丰富和社会文明,也能为人类带来破坏和危机。化工工程师要学以致用,运用到合理合法的地方,知识如何运用,掌握在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手中,是人类的福祉,如掌握在唯利是图的专业人员手中,可能成为贻害社会的方法,这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伦理问题,常说的“利用科学究竟是来开启天堂之门还是凿通地狱之路”,关键在于掌握技术方法的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专业伦理。例如对于学习化工专业的学生,试制和生产冰毒是不难的技术问题,但为了眼前或个人利益而去冒险,不仅仅是走向公共利益的反方向,面临牢狱之灾和严厉制裁,更重要的是毒品对少数无知和误入歧途吸食毒品人员及对社会的危害[7]。
  化工工程实践类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思维和理念,更要突出培养正确价值观,即应用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及实施项目产品所带来的社会后果,通过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程伦理引导,培养大学生“安全环保、关爱生命、尊重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认识到正确的工程伦理价值趋向,履行社会责任从长期看就是创造价值,不唯利是图从而实现道德与利益的平衡。化工实践类“课程思政”要点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觉悟,充分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内容其融入课堂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日常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结合专业课内容融入“课程思政”的合理内容,使自然搭配并相得益彰,不仅专业知识与伦理知识自然结合,而且学生听之有趣,即丰富了社会知识,又提高了对专业工程伦理的认识,使得化工专业课程在保持自身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持同向同行。
  在思政教学结合教学中,培养未来优秀的科研工程师不仅包括科学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还包括职业兴趣、态度、偏好等的养成。在化工实验与实践场所提供先进可靠的实验仪器设施,建立健全各种实验操作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实训车间)使用管理制度、仪器仪表设备操作办法、试剂及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规范并约束学生的操作行为,为培养大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理解伦理规范,提供制度规范。结合本专业特点,在人文环境教育建设方面,提高职业操守、人文情怀,除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在教学与实践场所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多渠道邀请已毕业且较有成就的学长校友来校作工程师成长思想政治报告,教育影响和带动学生。
  通过化工专业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并讲解饱和蒸气压计算与危险化学品爆炸极限的关系及影响,通过引入工程设计、施工中由于热力学模型选择不当的工程事故例子,分析引起工程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启发大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由热力学理论知识预防事故的可能性,引导大学生提出实验整改措施。不仅涉及工程技术应用伦理,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欲望,并且加深了学生对化工基础物理化学性质、物料衡算、热力学传递、工艺计算、安全设计方法的分析理解,培养了化工专业大学生在实验及实践中安全、环保意识,工程伦理应用及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提升。   对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绝不能以利益为目标,不顾安全和健康伦理,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時一地发展。近年来,化学工业生产安全与环境事故频繁发生,使社会上对化工产业及相关产业领域有不好的印象,也造成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报考优秀学员流失,并影响其他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化工产业就业。通过将工程伦理、生态文明建设引入到化工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让化工专业学生认识到产业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化学工业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国民经济产业,而且是其它产业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同国家的国防建设、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向而行的。化工产业既能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新材料和生活便利,也可以通过智能新技术、治理措施使工厂更优美,管理更完善,促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化工产品不仅在农肥、医药等方面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粮食和医治疾病,而且在污水处理、土壤改良方面,都离不开化工类产品。通过化工工程伦理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引入,使化工专业学生热爱化工,也带动其他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化工产业从事相关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开发,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树立崇尚自然、尊重生态、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理念,增强学生在高质量发展化工的同时,具有保护环境工程伦理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郭丽,周志强,陈立钢,等.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9):31-34.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钱嫦萍,胡博成.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现实难题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107-111.
  [4]冯亚青,陈立功,张风宝,等.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9(4):48-51.
  [5]李燕,黄鸿,梁亮,等.工程教育视角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9(4):82-85.
  [6]张熙颖,翟登攀.工程类课程思政元素嵌入的实践研究[J].2019(11):25.
  [7]陈红军,刘秀,卿湘东,等.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研究[J].智库时代,2019(11):193-195.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满足行业变革需求,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及“新工科”培养要求,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进行了结合数字建造、基于BIM技术的土木类跨专业联合毕业的探索与实践。文章介绍了联合毕业设计的基本安排,详细说明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分工与多专业协作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利用BIM技术更高效优质地完成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等,是四年联合毕业设计的总结与经验分享。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BIM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培训作为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能力素养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却未得到应有重视。当前,各高校的志愿服务培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成体系、师资随意性较大、效果鲜有问津等问题。各级培训有顶层规划、课程设置有内容要求、培训师资有选择“标准”、培训形式有鲜明特色、培训质量有跟踪问效是提升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开设ACCA班的高校与日俱增,将ACCA纳入本科教育体系。文章在调研和与其他ACCA合作院校交流的基础上,以独立学院为例,分析总结了国际化背景下ACCA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针对ACCA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ACCA;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
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的课程获得感,以《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为例,在其教学实践中通过编写课程学习说明手册、开展混合式教学、建立课程质量监控与质量提升系统和改革考核方式等举措努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中的“学生学习原则”“学生发展原则”和“学习效果原则”,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教学改革;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通过访问大连海事大学各院系、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对大连海事大学阅读经典校园读书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及分析。发现大连海事大学阅读经典校园读书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培训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识书、读书,并创立读书品牌。文章针对如何深化阅读,使读书更具可持续性进行探讨。期望文章能为高校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阅读经典;个体需求;读书机构、机制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明确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基于STEM教育理念,构建理论课、思维课、实践课和活动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从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政企学协作优化课程支撑平台以及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关键词:STEM;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
期刊
摘 要:立足于高职特点,面向开展“双创“实践的学生群体构建了知识产权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案,并以IT专业为例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法进行了说明。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创新技术方案设计技能与专利申请的相关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注重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知识产权应用技能,并且引入了项目式课程教学方式及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课前课后教学活动来提升教学效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应
期刊
摘 要:基于服务学习的理念,本团队在《绘本英语教学实践》课程中采用Wiggins &McTighe的逆向设计模式,以终为始,从结果出发,进行服务学习课程设计,开发了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精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逆向设计框架下的服务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主次分明、服务于学习紧密结合、评价对学习充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术自信、综合能力和公民意识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服务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围绕“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学校体育改革,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开启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铜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于精准,但培养目标的基本素质表述缺乏专业化达成路径,体现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专业课程学时数有所下降,技能基础课程和专项选修课程学时均大幅缩减;专业选修课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中的工程活动在推进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中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作为社会未来工程活动的主要从业者,对待工程伦理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是否能以高质量进行并产生有益影响。针对目前工程类研究生过程中,工程伦理教育缺乏整体性和专业性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国内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面向信息学科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