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基础产业全面互聯网化对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基于社会对网络安全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建了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人才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5331”项目化课程体系,推行项目实战导师制教学,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育人过程的竞赛与实训相融、课程与认证相通,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融合协同;网络安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4-0035-04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水平提升、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1]。多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提出了校企“五同”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完成岗位技能考核。结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择了与多家ICT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先后与思科、华为、华三等企业建立“网络学院”,校企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案例与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整合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网络及安全设备,建立开放实训室、工作室,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团队在网络安全相关课程及教材建设、资源开发、技能竞赛、技能认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仍需持续实践尝试与不断完善。
一、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框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学校牵头,与思科、华为、华三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成立“网络学院”,由分院与专业具体落实与企业的具体合作模式,企业依托各自的培训中心与专业的名师工作室和开放式实训室作为合作的场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包括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训教学、技能认证、技能竞赛和开放式课外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以及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学资源与平台、应用技术研究等合作,从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人才培养。同时依托企业国内各区域联盟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人才供需联盟,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共同构建“项目实战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网络与安全认证体系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共同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共同编写出版项目化教材;由企业赠送部分设备,无偿提供项目案例等教学与实训资源;校内教师定期参加企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创建开放式实训室,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由企业导师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技能认证;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技能竞赛、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网络安全方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
改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办学体制与机制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问题。通过与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企业华为、华三和思科等共建“网络学院”,实现共建机构、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享资源、人才供需联盟的校企融合。通过网络学院的校企合作之桥,实现人才的协同培养和供需对接。
(二)解决教学团队项目实战指导能力不足问题
破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外聘企业专业人员教学经验不足,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际项目经验欠缺,以及对行业新技术跟进不及时等问题。依托企业培训中心、网络学院、校内开放式实训和名师工作室,利用假期、竞赛和年会期间进行企业技能培训、新技术交流研讨、讲师资质评定、企业项目实践等环节提升团队导师项目实战指导能力。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与技术交流平台,由专业往届优秀毕业担任校内学生岗位认识实习的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其所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
(三)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错位和教学内容滞后问题
破解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对人才培养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错位、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根据企业网络与安全工程师及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企业技能认证方向和分层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认证内容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来,同时根据技术升级进行师资培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需求、知识与技能持续更新。
(四)解决学生学习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问题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完善意识不强,以及应对新技术、新方向、新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转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开放式实训室和名师工作室,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项目集训、技能认证、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充实新技术和新技能,通过不同级别的竞赛和认证鼓励学生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和终身学习意愿。
(五)解决人才培养评价、实习和就业校企难对接问题
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局限于校内和实习就业过度依赖于合作企业等问题。依托与企业合作成立的网络学院、IT校企联盟和学院信息职教集团,建立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人才联盟,定期召开联盟会议研讨人才培养、人才供需,参考华为、华三与思科认证体系对专业人才进行评价,并与联盟内用人企业建立意向订单,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对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迫切需求。
三、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与成效 (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尝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
通过与思科、华为、华三等企业成立“网络学院”,实现共建机构、共同育人、共享资源的校企有效融合。该网络学院2017年获评华为全国优秀网络信息技术学院;6个年度获评华三全国优秀网络学院,并依托华三年会向全国网络学院推广经验。2017年度和2018年度承接3个网络安全类职业院校教师国培项目。连续9年承办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和安全类赛项。2017年,专业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A类重点建设专业。2018年“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专业被评为全国骨干专业,以该专业为核心专业的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第三类,A档)。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行项目实战导师制人才培养
创建“项目实战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项目导师制人才培养,即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导师团队[2]。由企业导师指导实战教学,带领学生共同承担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将项目导师制真正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教育规律。基于名师工作室构建导师团队,在名师的引领下,培养青年教师具备项目实战指导能力,指导学生课上完成项目化课程教学与实训、课外完成自主学习、技能竞赛和技能认证的项目集训,完成国家级规划课题“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和省教育厅课题“项目实战导师制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实践。基于名师工作室项目培养两名青年教师考取行业顶级认证华为互联专家认证HCIE;专业群长春市职教名师工作室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优秀评等级评定。
(三)人才培养内容的创新——构建“5331”项目化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网络安全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结合企业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了“5331”项目化课程体系,将竞赛与认证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中来[3]。基于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体系,设计5个能力培养阶段,结合3个层次認证和级别竞赛,面向3个专业方向,基于校企联盟导向1个实习岗位。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课程“网络组建与互联”获评国家精品课、“网络安全与防护”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出版《网络安全与防护》等3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参与完成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类两个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为企业开发实训教学系统类应用技术项目4项。
(四)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专业开放式实训室和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依托专业课程推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组织学生成立专业课外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鼓励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相关专业社团与协会,支持学生继续开展校园网维护小组活动,校园网维护小组通过参与到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管理、维护等工作,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形成。以社团方式组建网络安全攻防战队,聘请专业优秀毕业生担任导师,指导相关技术技能训练活动,以强化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完成省级课题研究成果“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五)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践行赛证融通层次化育人
依托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和名师工作室,由企业导师为学生开展各类竞赛集训,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专业交流,由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考取企业技能认证,每年定期开展专业内部全体学生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不同级别、层次的竞赛和认证,实现育人过程中的竞赛与实训相融、课程与认证相通,激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和终身学习的意愿,创新了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赛证融通层次化育人。2011年至2019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项目中获得国赛团体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在同期的吉林省高职技能大赛网络安全赛项中获得14项团体一等奖。专业累计有90余名学生通过华为、华三、思科等企业网络专家级认证,近千名学生获得中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率逐年显著提高,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专业毕业生成为省内网络公司的首选。
四、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目前,网络安全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随着“大智物移云”成为ICT的创新平台,对网络安全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提升网络安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在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学科间的协同与融合等方面工作需要加快步伐。
网络安全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网络安全类人才的培养仅凭课上教学难以支撑,需要校企、校际合作建立信息融合技术中心:由校企和校际导师结合企业实际应用,引入国内外主流的网络安全、物联网、工业网络、大数据、云计算、SDN等软硬件设备设施,进行互联互通的融合设计,以信息融合技术项目贯穿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全程,满足学生和教师分阶段进行“体验—改进—创新”的项目实战需求。第一阶段是体验(场景认知)——入学认识实习、选取与拓展专业方向;第二阶段是改进(参与完善)——主干课程对接、明确方向和职业目标;第三阶段是创新(应用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创新创业。同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中心开发一套网络安全实训平台,构建网络安全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校企、校际多学科教师和导师协同开发由浅入深的渐进化网络安全教学案例资源,建立能满足教学、实训、自学、培训与考评需求的网络安全实训系统,提升网络安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网络安全技术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持续积累。
参 考 文 献 [1]周建松,陳正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要素、主要特征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4):121-126.
[2]迟恩宇.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47-49.
[3]迟恩宇.高职院校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探讨——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7):74-7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raining Network Secur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Su Dongmei, Chi Enyu
Abstract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融合协同;网络安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4-0035-04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水平提升、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1]。多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提出了校企“五同”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完成岗位技能考核。结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择了与多家ICT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先后与思科、华为、华三等企业建立“网络学院”,校企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案例与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整合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网络及安全设备,建立开放实训室、工作室,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团队在网络安全相关课程及教材建设、资源开发、技能竞赛、技能认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仍需持续实践尝试与不断完善。
一、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框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学校牵头,与思科、华为、华三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成立“网络学院”,由分院与专业具体落实与企业的具体合作模式,企业依托各自的培训中心与专业的名师工作室和开放式实训室作为合作的场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包括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训教学、技能认证、技能竞赛和开放式课外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以及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学资源与平台、应用技术研究等合作,从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人才培养。同时依托企业国内各区域联盟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人才供需联盟,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共同构建“项目实战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网络与安全认证体系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共同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共同编写出版项目化教材;由企业赠送部分设备,无偿提供项目案例等教学与实训资源;校内教师定期参加企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创建开放式实训室,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由企业导师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技能认证;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技能竞赛、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网络安全方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
改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办学体制与机制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问题。通过与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企业华为、华三和思科等共建“网络学院”,实现共建机构、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享资源、人才供需联盟的校企融合。通过网络学院的校企合作之桥,实现人才的协同培养和供需对接。
(二)解决教学团队项目实战指导能力不足问题
破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外聘企业专业人员教学经验不足,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际项目经验欠缺,以及对行业新技术跟进不及时等问题。依托企业培训中心、网络学院、校内开放式实训和名师工作室,利用假期、竞赛和年会期间进行企业技能培训、新技术交流研讨、讲师资质评定、企业项目实践等环节提升团队导师项目实战指导能力。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与技术交流平台,由专业往届优秀毕业担任校内学生岗位认识实习的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其所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
(三)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错位和教学内容滞后问题
破解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对人才培养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错位、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根据企业网络与安全工程师及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企业技能认证方向和分层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认证内容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来,同时根据技术升级进行师资培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需求、知识与技能持续更新。
(四)解决学生学习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问题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完善意识不强,以及应对新技术、新方向、新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转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开放式实训室和名师工作室,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项目集训、技能认证、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充实新技术和新技能,通过不同级别的竞赛和认证鼓励学生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和终身学习意愿。
(五)解决人才培养评价、实习和就业校企难对接问题
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局限于校内和实习就业过度依赖于合作企业等问题。依托与企业合作成立的网络学院、IT校企联盟和学院信息职教集团,建立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人才联盟,定期召开联盟会议研讨人才培养、人才供需,参考华为、华三与思科认证体系对专业人才进行评价,并与联盟内用人企业建立意向订单,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对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迫切需求。
三、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与成效 (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尝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
通过与思科、华为、华三等企业成立“网络学院”,实现共建机构、共同育人、共享资源的校企有效融合。该网络学院2017年获评华为全国优秀网络信息技术学院;6个年度获评华三全国优秀网络学院,并依托华三年会向全国网络学院推广经验。2017年度和2018年度承接3个网络安全类职业院校教师国培项目。连续9年承办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和安全类赛项。2017年,专业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A类重点建设专业。2018年“校企融合协同培养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专业被评为全国骨干专业,以该专业为核心专业的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第三类,A档)。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行项目实战导师制人才培养
创建“项目实战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项目导师制人才培养,即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导师团队[2]。由企业导师指导实战教学,带领学生共同承担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将项目导师制真正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教育规律。基于名师工作室构建导师团队,在名师的引领下,培养青年教师具备项目实战指导能力,指导学生课上完成项目化课程教学与实训、课外完成自主学习、技能竞赛和技能认证的项目集训,完成国家级规划课题“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和省教育厅课题“项目实战导师制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实践。基于名师工作室项目培养两名青年教师考取行业顶级认证华为互联专家认证HCIE;专业群长春市职教名师工作室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优秀评等级评定。
(三)人才培养内容的创新——构建“5331”项目化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网络安全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结合企业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了“5331”项目化课程体系,将竞赛与认证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中来[3]。基于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体系,设计5个能力培养阶段,结合3个层次認证和级别竞赛,面向3个专业方向,基于校企联盟导向1个实习岗位。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课程“网络组建与互联”获评国家精品课、“网络安全与防护”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出版《网络安全与防护》等3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参与完成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类两个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为企业开发实训教学系统类应用技术项目4项。
(四)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专业开放式实训室和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依托专业课程推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组织学生成立专业课外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鼓励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相关专业社团与协会,支持学生继续开展校园网维护小组活动,校园网维护小组通过参与到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管理、维护等工作,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形成。以社团方式组建网络安全攻防战队,聘请专业优秀毕业生担任导师,指导相关技术技能训练活动,以强化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完成省级课题研究成果“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五)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践行赛证融通层次化育人
依托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和名师工作室,由企业导师为学生开展各类竞赛集训,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专业交流,由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考取企业技能认证,每年定期开展专业内部全体学生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不同级别、层次的竞赛和认证,实现育人过程中的竞赛与实训相融、课程与认证相通,激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和终身学习的意愿,创新了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赛证融通层次化育人。2011年至2019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项目中获得国赛团体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在同期的吉林省高职技能大赛网络安全赛项中获得14项团体一等奖。专业累计有90余名学生通过华为、华三、思科等企业网络专家级认证,近千名学生获得中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率逐年显著提高,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专业毕业生成为省内网络公司的首选。
四、网络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目前,网络安全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随着“大智物移云”成为ICT的创新平台,对网络安全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提升网络安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在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学科间的协同与融合等方面工作需要加快步伐。
网络安全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网络安全类人才的培养仅凭课上教学难以支撑,需要校企、校际合作建立信息融合技术中心:由校企和校际导师结合企业实际应用,引入国内外主流的网络安全、物联网、工业网络、大数据、云计算、SDN等软硬件设备设施,进行互联互通的融合设计,以信息融合技术项目贯穿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全程,满足学生和教师分阶段进行“体验—改进—创新”的项目实战需求。第一阶段是体验(场景认知)——入学认识实习、选取与拓展专业方向;第二阶段是改进(参与完善)——主干课程对接、明确方向和职业目标;第三阶段是创新(应用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创新创业。同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中心开发一套网络安全实训平台,构建网络安全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校企、校际多学科教师和导师协同开发由浅入深的渐进化网络安全教学案例资源,建立能满足教学、实训、自学、培训与考评需求的网络安全实训系统,提升网络安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网络安全技术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持续积累。
参 考 文 献 [1]周建松,陳正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要素、主要特征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4):121-126.
[2]迟恩宇.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47-49.
[3]迟恩宇.高职院校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探讨——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7):74-7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raining Network Secur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Su Dongmei, Chi Enyu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