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址类博物馆的研学实践教育探索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一直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研学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学习,成为教育部、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呼声。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水文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价值,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18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白鹤梁题刻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成为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文章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展的独特研学活动为视角,浅析类似遗址类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优劣势及可待改进的措施,以提升研学能力。
  关键词:研学;遗址类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2016年教育部联合当时的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同时提出要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课程。经过几年的摸索,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探索出了一套研学实践教育经验,2018年荣获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1 研学现状分析
  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书本知识的过度关注和对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的相对漠视,造成大量学生有知识少体验、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生命没生活。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从2012年开始就着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国务院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
  2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独特的研学资源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研学实践中学习文化知识,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遗址类博物馆在研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资源,白鹤梁题刻是千年水文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
  2.1 独特的“长江标准眼”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中心的一道天然石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之下,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在1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连续记载了自唐代广德元年(763)以来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为研究长江流域的水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白鹤梁以石鱼作为参考点来记录枯水水位变化情况,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石鱼的设立早在唐代广德元年以前就有,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改变过。更奇特的是,经过文物工作者与水文工作者的联合施测,石鱼双眼的水位高度与当地水文站所设立的零点水位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此被称作“长江标准眼”,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2.2 一部刊刻在石头上的长江史书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中国两大河流之一,她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明。白鹤梁位于长江上游的涪陵段,白鹤梁题刻信息记录非常全面,从日期、官职、姓名、亲属关系、枯水位到石鱼的距离都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研究古代官职、地名、人物、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更为我们研究水文资料的历史信息变化提供了确切可靠的史料依据。白鹤梁题刻背后的一段段故事也诉说着它所见证的1200年间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3 精美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都说见字如见人,可见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白鹤梁题刻集历代书法之大成,字体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皆备,书体颜、柳、苏、黄俱全。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也在白鹤梁留下了真迹。雄浑的“中流砥柱”、具有颜式风格的“白鹤梁”、至今留下谜团的“惟汶永年”……每一幅题刻都值得细细品味、深入研究。
  2.4 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完好保存在长江水下40米深处,游客可下到长江水下清晰地看见古人1200多年的历史遗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设无先例可循,经过10多年的摸索、探究,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行系统,循环水系统、水净化系统、潜水作业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等,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是中国当代科技与传统历史文化融合的范例,更是值得现代人学习中国古人智慧的活化石。
  3 白鹤梁的研学实践
  2018年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开始了一系列的研学实践活动。以白鹤梁题刻为载体,讲述白鹤梁题刻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石鱼水标”为代表的“长江标准眼”的水文科学价值,以“水下碑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家国情怀”为代表的敢于担当的精神,以“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为代表的当今高科技文物保护工程。
  除讲述白鹤梁的重要价值以外,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还设置了小课堂,为中小学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简单、通俗的课题为主,增加趣味性,如《最危险的美味—河豚》《蝙蝠》《潜水舱的奥秘》;针对中学生,则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开展了《重庆水情》《宋代茶事》等家乡素材和传统文化的课程。   所谓研学就是让学生在旅行途中获得收获,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研学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收获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知识能让人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但是不能只从书本上汲取知识,要扩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就必须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精心制作了研学手册,设计了10余条精品研学线路,包括半日课程《探秘第一古代水文站》,一日课程《涪风寻古》《巴渝文化》《石刻文化》《重庆水情》,两日课程《水文化遗产》,三日课程《南方喀斯特》《成渝双城经济圈研学游》,一周课程《大美三峡》《壮美河套》等,从白鹤梁文化、涪陵本土文化、水情教育、三峡文化等方面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在行中学。
  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有体验感。因此,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研学活动中增加互动项目,让学生们在做中学。
  拓片:拓片技艺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工艺,白鹤梁题刻的留存大多是靠拓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特地制作了“双鲤石鱼”“白鹤梁”“白鹤时鸣”等研学拓片50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VR体验:白鹤梁保存在长江水下40米处,人们已无法再踏上石梁,触摸千年历史,也不能像潜水员一样进入罩体内部。我们通过VR体验的方式,还原古人观鱼测水、题铭江心的场景,让孩子们感受远古的白鹤梁,深入长江水下40米,像潜水员一样遨游在保护罩体内部,一起寻找深藏在水下的题刻,每个场景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让他们有了真真切切的感知。
  研学教材:研学实践活动离不开学,学就离不开教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结合白鹤梁题刻自身特点和白鹤梁所处的地方文化,内部编纂出版了《巴水急如箭》研学诗集。诗词是中华文化最鲜明、最独特的文化符号,白鹤梁上留下了很多诗词,古老的涪州也有着丰富的诗词。诗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搜集了白鹤梁题刻中的诗词代表作,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白鹤梁、古涪州的诗词以及在涪州所作的诗词。有了《巴水急如箭》诗集,学生们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时可以了解语文课本以外的诗词,丰富诗词储备,增加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家乡认同感,也可以加强爱國主义教育。
  典型案例:《一江碧水·家乡的河》系列研学活动成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研学经典课程。研学课程《河长制》为学生们普及什么是河长制,河长制的开展为涪陵当地的河流治理带来了怎样的效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一一揭开问题的答案。让孩子们前往涪陵一条河流斜阳溪,自己取水样评估水质,观察现在斜阳溪的水质情况。走进大耍坝污水处理厂,让学生们懂得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在污水进口处臭气熏天的地方,孩子们看到了自己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倾倒污水的动作产生的危害。污水经过层层处理,从进水口到沉淀池,从沉淀池到二次过滤池,再到净化池……经过一项项复杂的程序才会到最后出水口的净化水。同学们表示,没想到污水的处理方法这么复杂,以后一定要节约用水,还要号召身边的人一起节约用水。参加实践的学生只有30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懂得节水、护水、爱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一江碧水·家乡的河》绘画作品,从6岁到22岁,都可以参加。活动从发布开始,已征得120多幅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大好评。
  4 研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遗址类的博物馆,虽然有着很独特的资源,但在研学活动中还有一些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
  4.1 产品形式过于单一
  虽然白鹤梁这样的遗址类博物馆拥有独一无二的研学资源,但延伸开发不够,产品过于单一,对学生、学校来说,回头率不高。从白鹤梁自身角度来说,白鹤梁题刻已淹没于长江水下,学生不能像原来一样踏上白鹤梁,亲自体验站在白鹤梁上的情景,更无法像古人那样在石梁上题名江心、吟诗作赋。但可以制作白鹤梁模型或者进行场景还原,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感受站在白鹤梁的情景,让他们也在石梁上开诗词大会,体验雕刻的技艺,感受书法的魅力。把以前白鹤梁上的活动做成研学主题,也是古为今用的一种极好的方式。除此之外,白鹤梁水下博物可以与其他研学基地联合起来,一起开发线路,丰富研学内容和形式。涪陵处于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可以开发水情专线研学线路,把乌江和长江的水情串联起来;南方喀斯特地貌是非常典型的地理现象,可以开发喀斯特专项研学活动,一起探讨南方的喀斯特地形等。
  4.2 基础设施不完备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展陈面积8848平方米,目前有两个临时研学教室,容量不大,一次性最多容纳90名学生。场地不足,没有专门供研学开展的互动区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互动项目不丰富,现有互动项目为拓片制作、印模盖章、VR体验,不能扩展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力。目前的研学团队数量比较大,就目前白鹤梁的容量来说,不能接待太大的研学团队,而研学团队对研学课程的需求又比较突出。如何扩大白鹤梁的接待能力和增强学生体验互动、增长知识的教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创新动力不足
  师资力量不雄厚,现有课程开发以讲解员为主,专业教师少,课程内容不丰富,专门的研学教材匮乏,涉及面不广。学生研学的目的是通过走出教室了解更多的知识,能直观地接触到知识,是以学为目的。但白鹤梁现有的研学教室团队还不能支撑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知识储备。2020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鼓励博物馆会同教育部门、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可以借助这一契机,联合教育部门、学校共同开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研学课程、教案、教材,与专业教师一同承担教学任务,壮大师资力量,丰富研学内容。
  4.4 社会环境局限
  教育部虽然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鼓励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但是涪陵地处重庆东北部,远离主城区,学校、家长的认识不够深入。学校怕让学生走出校园,怕学生在路途中出意外;家长们的传统观念较重,总是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读死书”、应试心理严重,怕学生的研学活动耽误学业,增长了孩子的玩乐心理。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和课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走进教育部命名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5 结语
  研学实践活动对于像白鹤梁这样的遗址类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积极探索,课程开发、教材设计、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争取将研学活动做出成效,做成品牌。
  参考文献
  [1]陶友华.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J].品牌:下半月,2015(10):263-264.
  [2]云艳红.西安市研学旅游发展及产品特征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6):121.
其他文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博物馆做好文物资源的发掘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做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博物馆本身,加强馆馆合作,建立馆际合作办展机制,充分利用博物馆馆藏文物,加快交流合作,提升办展水平。一方面为精品文物展、专题展览等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多馆联合吸引更多组织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博物馆健康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展览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博物馆陈列不断引入新技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型陈列。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以及音响系统已经在各类博物馆陈列中普遍运用,传统的博物馆展厅设计主要侧重于“视觉”和“听觉”,这类单一化的展示展出方式缺少创意,已经不能吸引住观众们目光。文章通过研究生命周期理论推算出博物馆基本陈列更换的周期为10~15年;学习借鉴精品陈列经验,对标精品找差距,透过回顾各大博物馆的优秀基本陈列来体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相关文物为中心,结合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成果,对平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做一系统梳理,建构这一时期平凉地域农业文明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平凉地区;农业文化;磨制石器;彩陶;玉器;住宅石灰面标本  平凉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①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平凉地区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启了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曙光。  
期刊
摘 要: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古代铁质文物因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在出土、流传以及保存过程中易受各类致腐蚀因素的侵蚀。铁质刀剑、剪刀文物因形制、工艺方面的特点,往往是铁质文物中受腐蚀程度最深的一类,保存状态普遍极不理想。文章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馆藏中比较典型的此类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测分析及保护修复,采集相关数据,对铁质刀剑、剪刀文物的受腐蚀机制进行了对照分析,总结腐蚀过程与文物形制、
期刊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博物馆越来越重视留存当代家国记忆,不断加大对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的征藏和利用。深圳博物馆利用自身特点,自建馆之始便以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的征藏展示工作作为其坚持不懈努力的目标之一,依托于丰富的馆藏资源,已成功举办多次重要展览。经过四十年持续不断的探索,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征藏工作经验相对成熟,其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研究对其他城市博物馆在征藏当代物证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但许多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没有能力更换展览,难以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如何在重视基本陈列的同时,不断地推出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特色的临时展览,是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陈列展览职能唤醒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提升社会影响力,培养研究、展览人才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晋国博物馆;临展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场景复原在广西地区的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中的作用。广西地区规模不等的革命纪念馆(含纪念堂、陈列馆)有100所左右,笔者深入调研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广西地区多家革命纪念馆。经过对比分析,选取了广西革命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这5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馆进行实例分析,重点阐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往越来越强烈,促使人们对新的文化知识有了更多、更高、更新的需求,这必然对博物馆的宣传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文章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例,对宣讲工作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宣讲工作数据化管理迈向新台阶,符合新要求。  
期刊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已经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为例,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动;文化传播;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品牌  进入21世纪以
期刊
摘 要:傩面具是傩戏的活化石,被称为民间的艺术瑰宝。它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映射出灿烂无比的傩文化。为了更加深入和直观地了解武安傩面具,通过在武安市的持续调研,并对手工艺者马增祥进行深入采访,总结出傩面具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都透露着质朴的艺术美感和美好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武安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面具特征  0 引言  傩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傩戏的表现形式将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