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巴金也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在教育中,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而在整个教育阶段中,小学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助于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好:
1 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认真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上我的语言尽量带有趣味性,用一个一个的故事、游戏把知识和课后习题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了起来,而且都踊跃的回答问题。比如,在复习9的分成时,老师拍3下手,学生拍6下。这样,学生们觉得数学学起来很有趣,而且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起来。同时我也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给予表扬。这时整个教室的学生都坐的端端正正的,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要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都是充满灵气并且富于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是最小的。在具体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缓解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的学习疲劳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疲劳,我都会采取讲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精神抖擞,进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2 积极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学习数学,归根结底就是一套“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一年级的学生本身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加上每个学生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理解水平等不同,使得他们在对待同一问题上会有不同见解。比如,在用提问导入新课时,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说出答案,千万不要认为他们都会了,知道答案的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有些学生是直接上的小学。在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里,有的仅是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我会对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提问:“你们是怎么做的?你能来当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应该如何说,从而重新思考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的学生我则进行引导:“同学们,他们都知道了,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喔,赶紧想一想。”这样,学生的思维几乎全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都各自在思考着。最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 大胆发言的习惯
对于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有着畏惧,首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让学生克服说的心理障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我在课堂上会尽量去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同时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并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清晰并且正确,我会对其进行表扬:“你回答的真是太棒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会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就已经很勇敢了,老师相信你下次肯定能答出来。”而对于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偶尔一次的回答,我会鼓动全班同学对其进行鼓掌表扬。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会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另外我也常常利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小组内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使得学生更爱表达自己,更敢表达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共同探究、展开讨论,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想一想那些不喜欢回答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可能就是因为怕答错挨批评。“你回答错了,坐下,听听别人怎么说的”、“错了,你怎么不好好想想再举手啊”,就像这样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一些。
4 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教材也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老师无法传授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除了平日的动手操作,学生的手势语言也必须得到锻炼。比如,在教学>和<时,我对学生说,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伸直中指和食指,就自然形成了>和<号。然后让学生两手放胸前,左手伸出两根手指形成(<)号,右手伸出两根手指形成(>)号。最后出示2个数,让学生根据口诀:大口对大数,尖尖嘴对小数。一起数“一二三”让学生伸出准备好的手势。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的知识也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 “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我经常的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特别是优秀的在旁边画红★。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都努力地想得到教师奖的红★。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还可以检查学习效果,巩固课堂知识,加深理解。我认为学生应该做到:①认真审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解题,首先应该认真审题。我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②规范书写。我会对学生提出要求:每一行只能写一个算式,每做完一题,要空一行,做竖式时,横线要用直尺画,而且必须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就不敢随意浪费时间,结果鼓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③细心演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计算必须慎重,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④检验改错。在每完成一道题目以后,我都要求学生认真检查再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总之,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1 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认真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上我的语言尽量带有趣味性,用一个一个的故事、游戏把知识和课后习题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了起来,而且都踊跃的回答问题。比如,在复习9的分成时,老师拍3下手,学生拍6下。这样,学生们觉得数学学起来很有趣,而且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起来。同时我也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给予表扬。这时整个教室的学生都坐的端端正正的,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要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都是充满灵气并且富于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是最小的。在具体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缓解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的学习疲劳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疲劳,我都会采取讲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精神抖擞,进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2 积极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学习数学,归根结底就是一套“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一年级的学生本身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加上每个学生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理解水平等不同,使得他们在对待同一问题上会有不同见解。比如,在用提问导入新课时,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说出答案,千万不要认为他们都会了,知道答案的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有些学生是直接上的小学。在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里,有的仅是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我会对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提问:“你们是怎么做的?你能来当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应该如何说,从而重新思考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的学生我则进行引导:“同学们,他们都知道了,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喔,赶紧想一想。”这样,学生的思维几乎全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都各自在思考着。最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 大胆发言的习惯
对于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有着畏惧,首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让学生克服说的心理障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我在课堂上会尽量去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同时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并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清晰并且正确,我会对其进行表扬:“你回答的真是太棒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会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就已经很勇敢了,老师相信你下次肯定能答出来。”而对于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偶尔一次的回答,我会鼓动全班同学对其进行鼓掌表扬。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会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另外我也常常利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小组内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使得学生更爱表达自己,更敢表达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共同探究、展开讨论,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想一想那些不喜欢回答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可能就是因为怕答错挨批评。“你回答错了,坐下,听听别人怎么说的”、“错了,你怎么不好好想想再举手啊”,就像这样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一些。
4 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教材也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老师无法传授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除了平日的动手操作,学生的手势语言也必须得到锻炼。比如,在教学>和<时,我对学生说,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伸直中指和食指,就自然形成了>和<号。然后让学生两手放胸前,左手伸出两根手指形成(<)号,右手伸出两根手指形成(>)号。最后出示2个数,让学生根据口诀:大口对大数,尖尖嘴对小数。一起数“一二三”让学生伸出准备好的手势。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的知识也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 “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我经常的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特别是优秀的在旁边画红★。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都努力地想得到教师奖的红★。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还可以检查学习效果,巩固课堂知识,加深理解。我认为学生应该做到:①认真审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解题,首先应该认真审题。我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②规范书写。我会对学生提出要求:每一行只能写一个算式,每做完一题,要空一行,做竖式时,横线要用直尺画,而且必须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就不敢随意浪费时间,结果鼓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③细心演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计算必须慎重,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④检验改错。在每完成一道题目以后,我都要求学生认真检查再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总之,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