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尝试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导学案”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强调学什么,怎样学。“学案导学”最基本的教学流程是,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再通过生生合作,交流自学成果,同伴互帮互学,教师质疑点拨,让学生获得新知,发展自学能力。下面结合“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谈一些认识。
一、明确目标
课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默读并记住要点。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将要达到什么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多元的教学目标综合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恰如其分,能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查。新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就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回忆
1.什么叫垂线?
2.过点A作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E。
设计意图: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是对原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能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能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要善于从众多旧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降低学习新知识的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画三角形的高”的本质是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通过对“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
三、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第80和81页,独立解决以下问题,不会做的先打“?”号。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
1.观察实物图中的三角形,并填一填。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 )个顶点。
2.画一个三角形,说出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概括: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
4.怎样表示三角形。
用表示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如:以下三角形表示为__________。
探究二: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从三角形的_______到它的对边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底。
2.分别画出下列三角形中以指定的边为底的高。
探究三: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分别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学具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容易变形。
__________不容易变形。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合作,交流个人解决自学思考中所提问题的研究成果,组长记录组内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分工展示学习成果。(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口头汇报,投影仪上展示、板书展示的形式。)
五、质疑点拨
1.引导思考:“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中,什么是“围成”?能不能改为“组成”?
2.全班交流:画三角形的高应该注意什么?一个三角形能出画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强调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经过顶点,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所对的边重合,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即是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能画出三条高。
3.思考:怎样让四边形也不易变形?
设计意图:哈佛大学伯顿教授指出:“每位学生都应当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允许他进行长久的尝试。”“学案导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完成“导学案”后,安排小组或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质疑解难。这样,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质疑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拓展新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六、测评
1.在三角形下面的括号内打“√”。
( ) ( ) ( ) ( )
2.说说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学案导学”强调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早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巩固和应用新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应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层次性,让后进生有收获,中等生有提高,优等生得发展,力戒随意性、盲目性,或过度增加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点优势:(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把包办代替转变为支持、鼓励、启发、诱导,让学生有更多实践锻炼、探索创新的机会。(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加强预设,把知识分解为:①学生自主掌握理解的基础性知识;②让学生思考探究的扩展性知识;③需要老师讲解、指导、解惑的疑难性知识;④需要通过训练进行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更加彰显了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思考,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依据“导学案”完成情况,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捕捉学生的疑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因而能给学生以更精准、更必要的点拨,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当然,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学习资源匮乏,“导学案”的科学性难以得到保障,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培训比较费时,对学生的评价加大了教师工作量等。虽然有些问题非一己之力所能解决,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却不容忽视:教师不能只是低头拉车——单纯重视教,更应抬头看路——更应关注学。
责任编辑:赵关荣
一、明确目标
课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默读并记住要点。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将要达到什么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多元的教学目标综合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恰如其分,能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查。新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就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回忆
1.什么叫垂线?
2.过点A作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E。
设计意图: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是对原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能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能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要善于从众多旧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降低学习新知识的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画三角形的高”的本质是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通过对“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
三、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第80和81页,独立解决以下问题,不会做的先打“?”号。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
1.观察实物图中的三角形,并填一填。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 )个顶点。
2.画一个三角形,说出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概括: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
4.怎样表示三角形。
用表示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如:以下三角形表示为__________。
探究二: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从三角形的_______到它的对边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底。
2.分别画出下列三角形中以指定的边为底的高。
探究三: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分别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学具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容易变形。
__________不容易变形。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合作,交流个人解决自学思考中所提问题的研究成果,组长记录组内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分工展示学习成果。(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口头汇报,投影仪上展示、板书展示的形式。)
五、质疑点拨
1.引导思考:“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中,什么是“围成”?能不能改为“组成”?
2.全班交流:画三角形的高应该注意什么?一个三角形能出画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强调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经过顶点,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所对的边重合,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即是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能画出三条高。
3.思考:怎样让四边形也不易变形?
设计意图:哈佛大学伯顿教授指出:“每位学生都应当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允许他进行长久的尝试。”“学案导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完成“导学案”后,安排小组或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质疑解难。这样,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质疑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拓展新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六、测评
1.在三角形下面的括号内打“√”。
( ) ( ) ( ) ( )
2.说说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学案导学”强调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早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巩固和应用新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应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层次性,让后进生有收获,中等生有提高,优等生得发展,力戒随意性、盲目性,或过度增加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点优势:(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把包办代替转变为支持、鼓励、启发、诱导,让学生有更多实践锻炼、探索创新的机会。(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加强预设,把知识分解为:①学生自主掌握理解的基础性知识;②让学生思考探究的扩展性知识;③需要老师讲解、指导、解惑的疑难性知识;④需要通过训练进行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更加彰显了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思考,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依据“导学案”完成情况,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捕捉学生的疑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因而能给学生以更精准、更必要的点拨,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当然,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学习资源匮乏,“导学案”的科学性难以得到保障,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培训比较费时,对学生的评价加大了教师工作量等。虽然有些问题非一己之力所能解决,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却不容忽视:教师不能只是低头拉车——单纯重视教,更应抬头看路——更应关注学。
责任编辑:赵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