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来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黄芪多糖(APS)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取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仅做假手术,设为对照组,其余50只建立CHF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1只大鼠随机分为CHF组(10只)、挽回组(10只)、APS组(10只)、阳性药物组(11只).APS组予APS 400 mg/kg灌胃;挽回组予APS 400 mg/kg灌胃,Compound C水溶液2 mL灌胃;阳性药物组予卡托普利10 mg/kg灌胃;对照组与CHF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28 d.末次干预后4 h采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心功能指标;脱颈处死大鼠测定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5-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PGC-1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CHF组比较,挽回组、APS组、阳性药物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均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缩短(P<0.05),心肌组织ATP含量均升高(P<0.05);与挽回组比较,APS组、阳性药物组LVEF、LVFS均升高(P<0.05),LVEDD、LVESD均缩短(P<0.05),心肌组织ATP含量均升高(P<0.05).挽回组、APS组、阳性药物组线粒体排列与大小变规则,数量逐渐增加,空泡变性及肿胀减轻,线粒体嵴增加,心肌横纹、润盘变清晰.挽回组、APS组、阳性药物组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损伤有所减轻,心肌横纹较为清晰.与CHF组比较,挽回组、APS组、阳性药物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0.001),PGC-1α蛋白、p-AMPK/AMPK均升高(P<0.05);与挽回组比较,APS组、阳性药物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0.001),PGC-1α蛋白、p-AMPK/AMPK均升高(P<0.001).结论 APS可改善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破坏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推测其作用机制与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韩旭教授运用玉春散治疗老年气阴两虚型中风后眩晕的临证经验,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跟师侍诊、学习整理韩旭教授治疗老年中风后眩晕的医案,从病因病机、临证拟方及配伍加减等方面探究韩旭教授运用玉春散治疗老年气阴两虚型中风后眩晕的临证经验,同时以一则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韩旭教授认为老年气阴两虚型中风后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以肝脾肾三脏不足为本,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为标,故从益气养阴、化痰祛瘀着手,以家传方玉春散随证化裁治疗.验案为典型气阴两虚型中风后眩晕的患者,以益气养阴、化痰祛
[目的]总结介绍杨骏教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记录医案、查阅相关书籍与文献的方式,分析总结杨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学术观点、选穴特色及临床经验,并列举典型医案以佐证.[结果]杨师认为无论外因内因皆使面部经络失阻,或久病经络失养而诱发此病,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关键病机,提出了“行气血,调虚实,通经络”的治疗原则.选穴上中西互参,将现代神经解剖与针灸理论相结合,精选腧穴,强调针刺手法及针刺方向,同时调神以移痛;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结合,选取太冲、合谷、中脘等穴.治疗上采用多种综合
[目的]从气机升降角度探讨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特色.[方法]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相关论述及医案,总结叶天士医案中便秘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叶天士辨治便秘的遣方用药独特之处,并附以验案一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叶天士将便秘的重要病因病机归于脏腑气机失常:即肺失宣降、肝失疏泄、三焦不畅、气血结痹、阴虚阳亢及胃失和降,与此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为开降肺气、疏泄肝气、宣通三焦、双通气血、潜阳固阴及和降胃气六法.所附验案以叶天士脏腑气机升降学说为指导,采用疏利肝胆、宣肺通腑、活血通络之法治疗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容川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进行辨治,认为近血病位在大肠,同肺、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分为脏毒下血和肠风下血,其中脏毒主责湿热蕴结、气血郁滞,治疗上当以和血疏利为原则;肠风主责外风内陷、肝风内动,治疗上当以清火养血为原则,不论肠风或是脏毒,下血日久皆致阴分损伤,又当滋阴濡肠以复其亏耗.远
[目的]研究中药外用治疗白发的起源、发展及其现代应用.[方法]通过查阅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中医美容发展史,结合古籍原文,系统梳理中药外治白发的源流及发展脉络,探究其在现代的作用形式.[结果]中药外治白发首见于秦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美学思想的提升,治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隋唐、宋元时期白发产生的病因病机得到梳理,外用药物剂型有所创新,明清时期中药外治白发的方法达到成熟,现代医家所用的剂型和方法更加多样.[结论]中药外治白发的药物和剂型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代有创新,在解决白发问题上一直发挥重要的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同时通过手工检索等其他途径补充文献,筛选中医药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修改后的Jadad量表和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软件,搜索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药方剂,并研究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04年1月1日—2019年11月27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运用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文献,设立纳入及排除标准以筛选处方,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1篇文献、涉及92首方剂,药物多归心经,性味以甘、温为主,频次在15次以上的中药共23味,从功效看,多集中在补气、滋阴、活血化瘀、安神.最常用药对为麦冬-五味子,结合药物组
目的 探讨养心颗粒对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并通过IKK/I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和手术组(48只),手术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将模型复制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养心颗粒组、依那普利组,每组12只.养心颗粒组大鼠每日灌胃养心颗粒12.07 g/kg;依那普利组每日灌胃依那普利混悬液10 m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周后,取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