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学作品阅读
总体而言,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偏低,但就文学作品阅读一题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一、选材特点
该文选择的是茅盾的作品《大地山河》。该文同《白杨礼赞》一样写于1941年,其时为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系列散文。
“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大地山河”。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较为含蓄,多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该文距现代较远,不像《话说知音》、《长城》,甚至也不像《创造宣言》,时间上的跨度和含蓄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内容积极向上,蕴含丰富。选文通过对北方河流、高原和雪的描写,表现了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的赞颂,给人以一种团结向上的感染力。这正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容相吻合。文中那“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几股细水”汇集起来的浩荡巨流,那看似“平地”而远比山高的高原,象征着西北蕴藏的巨大的抗日力量。那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雄厚实力的力量,那在艰苦条件下精诚团结、蓄势待发的民族精英,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今天建设祖国的崭新时代,都是民族的希望和宝贵财富。
就艺术性来看,表现手法多样,文章综合运用了想象、衬托、渲染、对比、寓情于景、意境营造等手法,可谓题点密集。
二、题点分析
1.本题能力考查点覆盖全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18题考查文章的选材组材的特点,侧重考查的是文章结构章法,要求考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文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分析综合的能力。如19题和21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如19题。
2.设题指向明显,题型分布清晰,且有所侧重。
19题、20题是就内容方面的问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筛选、提取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19题的问题是: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文章中有较为明显的信息点,在理解上较容易。从命题指向看,阅读区间在第二部分。这部分的首段(第6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从天空飞过可以对西北高原形成概括的认识,但还不够具体;而从地上走过,对其了解得可以更具体些,但又不够“概括”(全面),因而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再结合第7、8自然段,可以得出: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20题的阅读区间是文章的后两段。在这两段中,作者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来写,特点鲜明。文中说“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也没有错”,“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据此可以很容易总结出答案: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18题和21题是关于写作手法的。18题考查作者的选材组材特点也就是对作者思路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作者选取西北三种独具特征的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构成三幅画面,其间必然有一条线来贯穿,阅读后可发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果读过《风景谈》,了解它的构思方式,就更会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文脉,非时间的延伸,也非单纯的空间转换,而是作者的观察、感受与想象。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第21题除A项外,均从艺术手法上设题,侧重考查读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B、C两项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把握。作者在前四段中,通过江南与西北河流的对比,渲染了其在浅水季节的秀美涓细,而第5段,“但”字一转,形成反衬,突出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夏季涨水时的壮阔雄浑的气势。虽寥寥数语,但因有前文的渲染和衬托,再辅以典型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因此,这两个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E两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在文中,作者开头引用了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最后一部分写北方的雪时,又引用厂谢氏兄妹的诗句。尤其在最后这部分,名句的引用与对雪景的细腻传神的描写结合起来,营造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因此,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全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脉络非常清晰,时用第一人称,时用第二人称,叙事方式灵活多变,全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特别是意旨的表达更是潜在,故“直抒胸臆”之说不当。
3.难度题明显。
21题中只有A项是有关文章主旨内容的,却是错项。这就难以给考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选对A项,就必须对文章的主旨有较为明确的把握。这一点除结尾处以外,学生恐怕只能从本项的《白杨礼赞》产生联想了。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看,A项失分较严重。如果有一个有关背景的小注则可能使信息明朗。
三、试题启发
1.以课本为中心,扩大阅读量。读名家名作要点面结合,教材内(包括课本和读本)的信息点应当说是重点中的重点,要牢牢掌握。
2.注意大语境。诸如时代背景,作家思想,写作风格,关注作者思考的密集点和惯写内容。应该说在这一方面学生是比较欠缺的,而这又与阅渎量有关。《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在今年的考题上有明显的体现,如果说设题点上强调了深度的话,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则反映了广度。应该说这对考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增强捕捉信息的能力。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材多为散文或小说,由于其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含蓄蕴藉,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较为隐晦曲折,这就需要抓住由文章整体酿成的饱含作者真挚情感的艺术境界,探求主旨;且善于利用一切信息特别是落款、小注、副标题等读出言外之意,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思想流 向,探求其见解、主张、感情、态度,以把握文章的内涵。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关键性语句往往能显示文章的内涵,如茅盾的《风景谈》、《白杨礼赞》中的议论句就是这样的典型。
4.答题的语言要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除不理解造成的错误外,考生答案主要表现为多而乱或少而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不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整合,只把一些感觉堆砌出来;第二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如19题,文章6、7、8自然段是解答问题的依据。6段与7、8段呈现出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作答时遗漏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对于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来回答的问题,就需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当然,现代文阅读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9条能力点进行训练,而能够迅速把握作品的中心内容,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
(二)科技文阅读
一、选文特点
科技文所选文章是生物学科前沿文章《人体干细胞》。该文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生物界的最新发现,且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密切相关,也是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响的话题。
材料信息点集中,设题点紧扣文章内容。从第7题到第9题,从定向阅读到整体阅读到信息整合,到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梯度明显,符合考生思维规律。就设题来说,主要有以下类型: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变化范围,搞混时间。
二、试题解析
第7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简单提取。答题依据在第二自然段,给生物学家作出的判断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找依据,答案明显。文中有“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的句子,可见B、C、D三项都在其中。阅读时抓住表示层次的关键语 “但是”、“同时”、“因此”等,稍加整合就可做出答案。A项表述的内容是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哪里,而非有无价值方面的内容,故选A。
第8题是考查对信息提取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主要阅读段落是第2段。段首有“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之句,故A项正确;根据戴利的说法,“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可知D项“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是正确的;C项在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容易作答;文中又说“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说明成年干细胞分化方向也是确定的,只是不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故B是错项。
第9题考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项的内容在文章倒数第2段,文章中叙述的关系是“胚胎干细胞→用于胰腺组织→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根治糖尿病”。A项的叙述顺序混乱,“人类”一词与“已经证实”配合不当,此实验只是在小鼠身上得到成功,故答案为A。B项内容从文章倒数第3段中提取。C、D两项从未段可找到依据。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延伸。
第10题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紧扣文章第一段,指向明确。文章说:“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 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可知B正确。A项具有干扰性,它把“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生存部分也算进去了;C项把功能搞混了,能发育成胎盘的是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D项“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错。“人类胚胎干细胞”、“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是两个概念。
三.试题指瑕
第9题C项“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为对项。而文章末段是这样表述的:“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可知“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之言有些偏颇,而且把它作为“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的唯一原因也欠妥当。
四.复习建议
首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都是选择题,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项设置的规律,诸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时间混乱(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其次,阅读时要求细致认真,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就基本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总体而言,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偏低,但就文学作品阅读一题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一、选材特点
该文选择的是茅盾的作品《大地山河》。该文同《白杨礼赞》一样写于1941年,其时为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系列散文。
“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大地山河”。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较为含蓄,多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该文距现代较远,不像《话说知音》、《长城》,甚至也不像《创造宣言》,时间上的跨度和含蓄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内容积极向上,蕴含丰富。选文通过对北方河流、高原和雪的描写,表现了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的赞颂,给人以一种团结向上的感染力。这正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容相吻合。文中那“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几股细水”汇集起来的浩荡巨流,那看似“平地”而远比山高的高原,象征着西北蕴藏的巨大的抗日力量。那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雄厚实力的力量,那在艰苦条件下精诚团结、蓄势待发的民族精英,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今天建设祖国的崭新时代,都是民族的希望和宝贵财富。
就艺术性来看,表现手法多样,文章综合运用了想象、衬托、渲染、对比、寓情于景、意境营造等手法,可谓题点密集。
二、题点分析
1.本题能力考查点覆盖全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18题考查文章的选材组材的特点,侧重考查的是文章结构章法,要求考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文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分析综合的能力。如19题和21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如19题。
2.设题指向明显,题型分布清晰,且有所侧重。
19题、20题是就内容方面的问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筛选、提取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19题的问题是: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文章中有较为明显的信息点,在理解上较容易。从命题指向看,阅读区间在第二部分。这部分的首段(第6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从天空飞过可以对西北高原形成概括的认识,但还不够具体;而从地上走过,对其了解得可以更具体些,但又不够“概括”(全面),因而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再结合第7、8自然段,可以得出: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20题的阅读区间是文章的后两段。在这两段中,作者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来写,特点鲜明。文中说“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也没有错”,“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据此可以很容易总结出答案: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18题和21题是关于写作手法的。18题考查作者的选材组材特点也就是对作者思路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作者选取西北三种独具特征的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构成三幅画面,其间必然有一条线来贯穿,阅读后可发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果读过《风景谈》,了解它的构思方式,就更会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文脉,非时间的延伸,也非单纯的空间转换,而是作者的观察、感受与想象。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第21题除A项外,均从艺术手法上设题,侧重考查读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B、C两项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把握。作者在前四段中,通过江南与西北河流的对比,渲染了其在浅水季节的秀美涓细,而第5段,“但”字一转,形成反衬,突出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夏季涨水时的壮阔雄浑的气势。虽寥寥数语,但因有前文的渲染和衬托,再辅以典型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因此,这两个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E两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在文中,作者开头引用了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最后一部分写北方的雪时,又引用厂谢氏兄妹的诗句。尤其在最后这部分,名句的引用与对雪景的细腻传神的描写结合起来,营造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因此,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全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脉络非常清晰,时用第一人称,时用第二人称,叙事方式灵活多变,全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特别是意旨的表达更是潜在,故“直抒胸臆”之说不当。
3.难度题明显。
21题中只有A项是有关文章主旨内容的,却是错项。这就难以给考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选对A项,就必须对文章的主旨有较为明确的把握。这一点除结尾处以外,学生恐怕只能从本项的《白杨礼赞》产生联想了。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看,A项失分较严重。如果有一个有关背景的小注则可能使信息明朗。
三、试题启发
1.以课本为中心,扩大阅读量。读名家名作要点面结合,教材内(包括课本和读本)的信息点应当说是重点中的重点,要牢牢掌握。
2.注意大语境。诸如时代背景,作家思想,写作风格,关注作者思考的密集点和惯写内容。应该说在这一方面学生是比较欠缺的,而这又与阅渎量有关。《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在今年的考题上有明显的体现,如果说设题点上强调了深度的话,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则反映了广度。应该说这对考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增强捕捉信息的能力。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材多为散文或小说,由于其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含蓄蕴藉,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较为隐晦曲折,这就需要抓住由文章整体酿成的饱含作者真挚情感的艺术境界,探求主旨;且善于利用一切信息特别是落款、小注、副标题等读出言外之意,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思想流 向,探求其见解、主张、感情、态度,以把握文章的内涵。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关键性语句往往能显示文章的内涵,如茅盾的《风景谈》、《白杨礼赞》中的议论句就是这样的典型。
4.答题的语言要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除不理解造成的错误外,考生答案主要表现为多而乱或少而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不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整合,只把一些感觉堆砌出来;第二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如19题,文章6、7、8自然段是解答问题的依据。6段与7、8段呈现出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作答时遗漏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对于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来回答的问题,就需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当然,现代文阅读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9条能力点进行训练,而能够迅速把握作品的中心内容,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
(二)科技文阅读
一、选文特点
科技文所选文章是生物学科前沿文章《人体干细胞》。该文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生物界的最新发现,且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密切相关,也是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响的话题。
材料信息点集中,设题点紧扣文章内容。从第7题到第9题,从定向阅读到整体阅读到信息整合,到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梯度明显,符合考生思维规律。就设题来说,主要有以下类型: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变化范围,搞混时间。
二、试题解析
第7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简单提取。答题依据在第二自然段,给生物学家作出的判断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找依据,答案明显。文中有“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的句子,可见B、C、D三项都在其中。阅读时抓住表示层次的关键语 “但是”、“同时”、“因此”等,稍加整合就可做出答案。A项表述的内容是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哪里,而非有无价值方面的内容,故选A。
第8题是考查对信息提取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主要阅读段落是第2段。段首有“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之句,故A项正确;根据戴利的说法,“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可知D项“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是正确的;C项在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容易作答;文中又说“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说明成年干细胞分化方向也是确定的,只是不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故B是错项。
第9题考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项的内容在文章倒数第2段,文章中叙述的关系是“胚胎干细胞→用于胰腺组织→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根治糖尿病”。A项的叙述顺序混乱,“人类”一词与“已经证实”配合不当,此实验只是在小鼠身上得到成功,故答案为A。B项内容从文章倒数第3段中提取。C、D两项从未段可找到依据。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延伸。
第10题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紧扣文章第一段,指向明确。文章说:“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 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可知B正确。A项具有干扰性,它把“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生存部分也算进去了;C项把功能搞混了,能发育成胎盘的是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D项“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错。“人类胚胎干细胞”、“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是两个概念。
三.试题指瑕
第9题C项“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为对项。而文章末段是这样表述的:“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可知“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之言有些偏颇,而且把它作为“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的唯一原因也欠妥当。
四.复习建议
首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都是选择题,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项设置的规律,诸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时间混乱(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其次,阅读时要求细致认真,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就基本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