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策略,融个性化教学于班级教学之中,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措施,如此才能使课堂更具动态性、灵活性,从而让学生得到最大的个性发展[1]。
关键词 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个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93-02
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发展特殊儿童潜能并增长他们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从而适应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本文从总结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上出发,具体阐述实现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的实施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适度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学生应该学会什么知识,掌握怎样的技能,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过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行为,也不能按课本所说的一一照做。而应该从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适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应该考虑到的。否则,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就会有偏差。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内容多、涵盖面广、发展快等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加需要教学者以学生为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2]。通常,在新的章节教学之前,展示一些相关的片断,一段排版精美的文字,网站上飞来飞去的广告,然后提问:你会不会做?想不想学?学生看了之后,会有他们自己的感受,有的可能想自己立马会做就好,有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受知能力、学习特性、知识水平也会有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权衡这些差异性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在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多以年级段而不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目标的制定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来制定(广东省出版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培训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手册》)。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设定基础性教学目标、分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即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分组教学目标是把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预设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目标是根据个别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制定的辅优教学目标[3]。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对于聋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拓展他们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的空间,学生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发挥作用。因此,相对于知识、情感体验,应更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些也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体现出来。
2 以提高应用、操作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资源
当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正逐步向普通学校靠拢,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也正在尝试使用普通初、高中的课本。该系列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现了“技术、人文、生活”的三位一体,也更贴近生活实际,注重适应性、选择性、开放性。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正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但对于聋哑学生而言,这套教材有一定难度,有些章节的案例和学习任务也高于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教学中,笔者以该教材为模板,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确定了以提高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资源的原则,让学生学习他们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如教学生制作简单文档编排、图片处理,制作简单的网页、博客,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的搜索、浏览等,简化了深奥专业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电脑对于聋哑学生应该定位为生活中的工具,而非知识课程,聋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驾轻就熟地使用这一工具。
教学资源的组织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随时调整。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某学生想把自己的照片传上去,传了好长时间传不上去。笔者一看,原来是文件太大(3500*2480),便用Photoshop修改后保存为小文件,很快便传上去了,还为其修改了照片上的瑕疵,她很是高兴。虽然图像处理是下个学期选修才学习的内容,考虑到其他一些学生也有需要,于是笔者把简单图像处理知识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也饶有兴趣。需求是学习的助推器,细心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对于教与学是双赢局面。
3 以个性差异和课堂需求为参考,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的方式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非常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五因素:单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法、演示法、情节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任务驱动”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社会实际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注意“任务”的情景性、可操作性、有意义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开展交流、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的空间。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能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变他们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
要重视CAI课件的设计和运用。一个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课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模范能力强、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聋哑学生,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4 使每个学生个体感受到成就感
传统教学中,通常一个班里大多是学习较一般的学生,优等生占少数。学校、教师往往只奖励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成了少数优等生的陪衬,当他们努力得不到肯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他们身上时,学习兴趣便逐步消失。实事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拓宽奖励渠道、丰富奖励方式,让学生从自身优势出发,通过努力得到奖励。当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得到教师重视时,学校也就成了他们自信的乐园[4]。
参考文献
[1]刘金明.浅谈信息技术在特教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spe-edu.net/a/tingzhangjiaoyu/longxiaojiaoxue/2013/
0228/12348.html.
[2]杨春花.高中数学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蔡慧婷.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诸因素最优结合之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e08207c
90c69ec3d4bb752a.html.
[4]张宝兰.谈高中化学“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结合[J].化学教与学,2012(10).
关键词 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个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93-02
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发展特殊儿童潜能并增长他们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从而适应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本文从总结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上出发,具体阐述实现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的实施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适度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学生应该学会什么知识,掌握怎样的技能,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过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行为,也不能按课本所说的一一照做。而应该从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适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应该考虑到的。否则,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就会有偏差。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内容多、涵盖面广、发展快等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加需要教学者以学生为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2]。通常,在新的章节教学之前,展示一些相关的片断,一段排版精美的文字,网站上飞来飞去的广告,然后提问:你会不会做?想不想学?学生看了之后,会有他们自己的感受,有的可能想自己立马会做就好,有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受知能力、学习特性、知识水平也会有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权衡这些差异性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在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多以年级段而不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目标的制定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来制定(广东省出版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培训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手册》)。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设定基础性教学目标、分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即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分组教学目标是把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预设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目标是根据个别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制定的辅优教学目标[3]。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对于聋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拓展他们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的空间,学生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发挥作用。因此,相对于知识、情感体验,应更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些也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体现出来。
2 以提高应用、操作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资源
当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正逐步向普通学校靠拢,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也正在尝试使用普通初、高中的课本。该系列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现了“技术、人文、生活”的三位一体,也更贴近生活实际,注重适应性、选择性、开放性。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正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但对于聋哑学生而言,这套教材有一定难度,有些章节的案例和学习任务也高于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教学中,笔者以该教材为模板,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确定了以提高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资源的原则,让学生学习他们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如教学生制作简单文档编排、图片处理,制作简单的网页、博客,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的搜索、浏览等,简化了深奥专业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电脑对于聋哑学生应该定位为生活中的工具,而非知识课程,聋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驾轻就熟地使用这一工具。
教学资源的组织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随时调整。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某学生想把自己的照片传上去,传了好长时间传不上去。笔者一看,原来是文件太大(3500*2480),便用Photoshop修改后保存为小文件,很快便传上去了,还为其修改了照片上的瑕疵,她很是高兴。虽然图像处理是下个学期选修才学习的内容,考虑到其他一些学生也有需要,于是笔者把简单图像处理知识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也饶有兴趣。需求是学习的助推器,细心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对于教与学是双赢局面。
3 以个性差异和课堂需求为参考,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的方式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非常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五因素:单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法、演示法、情节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任务驱动”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社会实际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注意“任务”的情景性、可操作性、有意义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开展交流、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的空间。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能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变他们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
要重视CAI课件的设计和运用。一个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课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模范能力强、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聋哑学生,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4 使每个学生个体感受到成就感
传统教学中,通常一个班里大多是学习较一般的学生,优等生占少数。学校、教师往往只奖励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成了少数优等生的陪衬,当他们努力得不到肯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他们身上时,学习兴趣便逐步消失。实事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拓宽奖励渠道、丰富奖励方式,让学生从自身优势出发,通过努力得到奖励。当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得到教师重视时,学校也就成了他们自信的乐园[4]。
参考文献
[1]刘金明.浅谈信息技术在特教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spe-edu.net/a/tingzhangjiaoyu/longxiaojiaoxue/2013/
0228/12348.html.
[2]杨春花.高中数学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蔡慧婷.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诸因素最优结合之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e08207c
90c69ec3d4bb752a.html.
[4]张宝兰.谈高中化学“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结合[J].化学教与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