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师范院校教学重点的体育,体育竞技是其内容的重要来源。然而,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笔者所在地传统体育项目名目繁多。传统体育和师范体育教学的结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传承了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体育 师范体育 教学 探索
从培训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将师范体育教学同具有当地名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能够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职责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
1.传统体育的含义。民间传统体育也叫民俗体育,顾名思义,它的产生同民众息息相关。众多的民间传统体育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传统体育不仅仅存在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民间庙会、年节等重大活动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地方性的师范院校,它所招收的学生更是自幼就受到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
2.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当地实际的影响。因此,师范体育教育将地方传统体育移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传承与弘扬了民间优秀传统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这对学生体育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高更是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现代体育教育要求对传统体育进行传承与弘扬
1.现代体育现状。现代体育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西方,致使很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遭到忽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流行文化的发展这种现象更为常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全球流行的体育运动,如街舞、跑酷、滑板、轮滑等,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大为减少。有些传统文化甚至处于失传的边缘。这些传统体育是我国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继承是我们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传统体育又是体育教学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如踢毽子、武术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的常规教学内容,它们简单易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2.现代体育的基石。民间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未传入之前在我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体育基石的它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得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的消遣。现代民间体育仍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如太极拳、广场舞、扭秧歌等。竞技体育中,我国占优势的项目大多属于技巧型,例如花式毽球。这和我国以技能著称的民间体育是分不开的。
3.现代体育教育的原动力。现代体育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参与,倘若一项运动都没有人参与其中,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笔者所在地区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从各种益智小游戏到武术表演,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现在最为流行的广场舞而言,不分男女老少,职业背景,一到那个点就聚在广场,开始全民广场舞模式,看着她们在那开心地跳舞,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在这种氛围下,现代体育才能迅速普及和推广。
三、将传统体育融入师范体育教学
就目前而言,师范体育教学同普通中学体育教学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教学内容重复。师范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多都是学生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已经学习过的,使得学生容易对所学内容心生厌倦,丧失激情。还有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材的内容却还是一成不变,教学方法也固守陈规。众所周知,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一定是失衡的。男女生的体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任何区分的对待,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大减,因此缺乏动力。倘若引入一些为大家所熟知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1.用益智游戏启发学生。现在体育教材的编订偏向竞技项目,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所在地的传统体育和民间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做游戏即收获了友谊,并且提高了身体素质。棋作为益智游戏,是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跳子棋、象棋、军旗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用民间竞技体育激发学生的激情。体育课离开了热情和激情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令人心生厌倦。只有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涉及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为了防止学生感到枯燥,笔者常常引进一些地方的传统体育,增强趣味性,然后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修养,中等师范学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体育课程在设置上选用当地传统体育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用,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景鹏.将传统体育融入师范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吕梁学院学报,2013,4:82-85.
[2]刘恒丽.对高中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将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J].新课程(上),2012,1:86.
[3]黄凤月,魏永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214.
【关键词】传统体育 师范体育 教学 探索
从培训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将师范体育教学同具有当地名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能够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职责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
1.传统体育的含义。民间传统体育也叫民俗体育,顾名思义,它的产生同民众息息相关。众多的民间传统体育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传统体育不仅仅存在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民间庙会、年节等重大活动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地方性的师范院校,它所招收的学生更是自幼就受到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
2.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当地实际的影响。因此,师范体育教育将地方传统体育移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传承与弘扬了民间优秀传统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这对学生体育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高更是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现代体育教育要求对传统体育进行传承与弘扬
1.现代体育现状。现代体育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西方,致使很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遭到忽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流行文化的发展这种现象更为常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全球流行的体育运动,如街舞、跑酷、滑板、轮滑等,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大为减少。有些传统文化甚至处于失传的边缘。这些传统体育是我国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继承是我们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传统体育又是体育教学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如踢毽子、武术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的常规教学内容,它们简单易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2.现代体育的基石。民间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未传入之前在我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体育基石的它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得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的消遣。现代民间体育仍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如太极拳、广场舞、扭秧歌等。竞技体育中,我国占优势的项目大多属于技巧型,例如花式毽球。这和我国以技能著称的民间体育是分不开的。
3.现代体育教育的原动力。现代体育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参与,倘若一项运动都没有人参与其中,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笔者所在地区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从各种益智小游戏到武术表演,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现在最为流行的广场舞而言,不分男女老少,职业背景,一到那个点就聚在广场,开始全民广场舞模式,看着她们在那开心地跳舞,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在这种氛围下,现代体育才能迅速普及和推广。
三、将传统体育融入师范体育教学
就目前而言,师范体育教学同普通中学体育教学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教学内容重复。师范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多都是学生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已经学习过的,使得学生容易对所学内容心生厌倦,丧失激情。还有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材的内容却还是一成不变,教学方法也固守陈规。众所周知,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一定是失衡的。男女生的体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任何区分的对待,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大减,因此缺乏动力。倘若引入一些为大家所熟知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1.用益智游戏启发学生。现在体育教材的编订偏向竞技项目,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所在地的传统体育和民间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做游戏即收获了友谊,并且提高了身体素质。棋作为益智游戏,是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跳子棋、象棋、军旗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用民间竞技体育激发学生的激情。体育课离开了热情和激情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令人心生厌倦。只有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涉及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为了防止学生感到枯燥,笔者常常引进一些地方的传统体育,增强趣味性,然后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修养,中等师范学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体育课程在设置上选用当地传统体育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用,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景鹏.将传统体育融入师范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吕梁学院学报,2013,4:82-85.
[2]刘恒丽.对高中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将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J].新课程(上),2012,1:86.
[3]黄凤月,魏永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