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204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环境、模式及学生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让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让探究性学习有机地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以下是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充分进入教学课堂,作为教学主体的位置而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来学习课文知识。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然后结合教材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上。因此,教师需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预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充分的预习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课后任务必定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采用有效的形式来进行课题导入:“听老师口令,做动作。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然后两只眼睛看左边,看右边,看前面,看后面。一只眼睛看前面,另一只眼睛看后面。同学们能做到吗?为什么呢?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本领吗?”“这叫做“一目二视。”“那你们知道谁会有这独特的本领呢?”“变色龙。”这样的导入就让学生对变色龙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课文知识的热情。然后教师再结合图片,让学生说说变色龙的“怪”,并提出问题:“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从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是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学习。最后,进行激发探索:“你还收集到了变色龙的什么资料呢?”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在作探索性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是一本奥妙的课本,它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和无穷的奥秘。有很多动物跟变色龙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你们看,(课件展示枯叶蝶、蚯蚓、避虎等各种神奇动物)动物世界里有很多奇异现象等着我们去研究呢。”
  二、生活化教学,降低探索性学习的难度
  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用心钻研课本知识,发现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联系生活,将课本知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来扮演“我”“母亲”“护士”并读出相应的内容,旁白部分则由教师来读。通过对课文精彩语句地品读,营造了母子情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气氛中走进了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品味到了“我”的思想情感,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再进行课文知识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点了,大大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 悬念式教学,激发探索意识
  只有发现问题,才会产生探究性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悬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精心设计悬念进行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中,可这样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呢?”学生讲述故事后教师再提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凄惨的下场呢?”学生先自由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这个孩子喜欢撒谎,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所以……只有诚实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诚信。问题可设为:“为什么小红车的主人还要感谢他?”“让小红车主人感动的仅仅是这张字条吗?”“小红车的主人通过这件事真正明白了什么?”给学生设置一系列悬念,然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文自由朗读,并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弄清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就基本掌握了课文知识。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到这我们已经学完了,但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课文最后一段写道:‘但他的话确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的话’主要指哪句话?谁能告诉老师?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诚实和信任”都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然后通过自由举手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这个环节既可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实现学生间学习体验及感受的交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渗透将打破语文教学中很多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它是一种具有极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该种学习方法的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更多地扩展到课外。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可更快地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可更好地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学习。
  (责编刘宇帆)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而是需要教师以一种充满智慧的姿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参与。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点拨和调控作用,激发学生更深入、持久地展开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一、对话不明时适时点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沟通情感的必经途径。但受到学生已有知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形象地展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对本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重点,同时又突破“聂将军被日本人称为 ‘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个三方互动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物我交流融合,达到长进和提高,吸纳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体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各自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会有差异。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三方“对话”的质量呢?是否需要教师进行刻意控制?既然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随意解读文本?如若不然,又该如何解读文本?这些是我在教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显得零碎,妨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将课堂提问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逻辑性和有序性,是优化课堂形态的必要举措。  一、指引性——“问题串”的引导方向  “问题串”中的表达措辞要明确清晰,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根据“问题串”的指引有所思、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那色彩艳丽的插图便会立刻映入眼帘,尤其是给古诗精心选配的插图,更是意境清新、引人入胜。那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五彩缤纷的水彩画,以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体味古诗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能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让学生形象地记忆古诗。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专注于教材的研究、教法的研究以及教育理念的探讨,对于学生本身的研究其实是相对匮乏的。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在40分钟课堂时间内的思维状态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疲劳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为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缓解,甚至消除课堂中的学习疲劳,从而提
[摘 要]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找准了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完成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言训练 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3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一文
[摘 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张“资料卡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教学时,要通过链接文本、扩容资料、借鉴创造等教学策略,让文后资料卡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资料卡 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5  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加强了对阅读的教学指导,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对话。而品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品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本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其眼界,使其具有阅读和表达的多方面基础能力,更要进行情感和审美的熏陶,这是新时代对语文课程提出的创新要求。那么该如何运用教育将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呢?笔者针对自己的一节诗歌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一、课前进行资源搜寻,蕴蓄丰沛的情感源泉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诗,内容丰富,涉及具象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