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要实施数学科目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运用、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新的教学情境。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采用多角度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它有认知领域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二者要并重考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偏重“知识与技能”这个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整合。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合理运用、灵活处理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研读、领悟,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根據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当然,“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的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更为有效。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提供实践机会,积累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操作活动。第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暂时无法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教师能否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一节有效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六、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齐步走”和“削尖拉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教师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还要正视他们发展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原则是面向中等,兼顾优、差。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作业量太大,睡眠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这就提醒老师,要针对学生差异性设计分层练习,如:基本练习、拓展提升练习、开放探索练习。高层次的学生,思维敏捷,作业速度快,可以完成多层次的练习,满足孩子的认知需要;中等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和提升层次的练习,让他们有“吃饱”的感觉;低层次的学生,由于思维慢、接受能力较落,要求他们完成基本练习题,建构扎实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有序地得到发展。同时,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注意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如:判断、改错、选择、竞赛、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使学生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增大了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七、适时采用多角度评价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
2.激励性评价要“适度”。对“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而言,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无论课改进行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它有认知领域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二者要并重考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偏重“知识与技能”这个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整合。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合理运用、灵活处理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研读、领悟,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根據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当然,“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的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更为有效。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提供实践机会,积累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操作活动。第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暂时无法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教师能否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一节有效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六、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齐步走”和“削尖拉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教师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还要正视他们发展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原则是面向中等,兼顾优、差。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作业量太大,睡眠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这就提醒老师,要针对学生差异性设计分层练习,如:基本练习、拓展提升练习、开放探索练习。高层次的学生,思维敏捷,作业速度快,可以完成多层次的练习,满足孩子的认知需要;中等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和提升层次的练习,让他们有“吃饱”的感觉;低层次的学生,由于思维慢、接受能力较落,要求他们完成基本练习题,建构扎实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有序地得到发展。同时,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注意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如:判断、改错、选择、竞赛、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使学生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增大了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七、适时采用多角度评价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
2.激励性评价要“适度”。对“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而言,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无论课改进行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