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骨膏联合夹板外固定促进骨折愈合75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自制驳骨膏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骨折均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手法整复,对照组仅进行夹板外固定,观察组在复位情况下局部外用驳骨膏再行夹板外固定,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瘀斑消失时间、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14d和28d骨痂密度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驳骨膏具有促进骨折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特点。
  【关键词】 骨折愈合;驳骨膏;夹板外固定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91-03
  骨折愈合是指骨折断端间的组织修复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愈合反应,最终是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学及生物力学的动态过程。如何加速骨折愈合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而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也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的研究方向,学者们用不同的实验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机理,探讨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干预过程、结果并给予充分肯定,显示了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优势[1]。中医认为肾主骨,骨折愈合依赖肾的滋养,肾精缺乏不利于骨折愈合,因此治疗骨折的中药多通过滋阴补肾、收敛气血、活血生髓促进骨折愈合[2]。笔者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自制驳骨膏治疗150例四肢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源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70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75例。其中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18~70岁,平均(39.8±10.8)岁;骨折构成:桡骨骨折38例,尺骨骨折15例,肱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9例,胫骨骨折5例;病程1~24h,平均病程(2.4±0.5)h。观察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18~70岁;平均(41.8±11.6)岁;骨折构成:尺骨骨折10例,桡骨骨折35例,肱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10例,胫骨骨折9例;病程0.5~22h,平均病程(2.1±0.3)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正骨学》第2版[3]:①有明确外伤史。②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③X线表现:均可见完全性断裂影像。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70岁之间,男女不限;② 新鲜骨折1周内就诊;③闭合性骨折;④符合外伤性骨折诊断标准;⑤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接受试验药物剂型,完成全部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长期应用其他有关治疗药物,不能立即停止者;④合并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由骨病(良性或恶性肿瘤、结核、骨髓炎、内分泌代谢性骨病)所致的病理性骨折患者;⑥开放性骨折有骨、软组织缺损或感染者;⑦哺乳期和妊娠期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⑧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⑨晚期畸形、残废,丧失劳动能力者,或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确切评价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骨折均由一人行手法复位,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均符合临床标准,对照组:仅夹板外固定。观察组:骨折处外用我院自制驳骨膏,再行夹板外固定。驳骨膏组成:威灵仙500g,杜仲400g,疗刀竹300g,白芷400g,红花200g,生栀子300g,赤芍300g,桃仁200g,大黄300g,细辛50g,土鳖100g,独活500g,羌活400g,白芨400g,莪术200g,五灵脂200g,乌药300g,苏木100g,紫草100g,自然铜100g。制作工艺:以上20味,冰片研细,备用;入凡士林、石蜡适量煮沸30min,再加入冰片,搅匀,冷却致60℃即可。骨折整复后1周内每隔3d重新调整1次夹板绷带的松紧度,以后每周调整1次,夹板直到骨折临床愈合才解除,夹板绷带的松紧度以绷带能上下移动1cm为准,观察组每次调整夹板松紧度时予以更换我院自制驳骨膏,两组疗程均为4~10周。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瘀斑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观察并检测两组患者骨痂形成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1.6.1 骨折愈合标准 参考陈孝平等主编《外科学》第8版[4],患者局部无压痛及纵轴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处连续性骨痂已经形成,骨折线已模糊。
  1.6.2 骨痂密度評分标准 采用Fereadez-EsteveX射线检查骨痂评分[5]:0分:患者骨折断端模糊,但未见骨痂;1分:患者骨折断端呈云雾状模糊,可见骨痂形成;2分:患者骨折端边缘趋于消失,骨折端形成一侧骨痂;3分:X片检查发现骨折端边缘完全消失,骨折线未见,结构性骨痂形成。
  1.6.3 疗效判定[6]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折骨性愈合判定为痊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折临床愈合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功能活动基本恢复,X线检查骨折迟缓愈合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功能活动未恢复,X线检查骨折迟缓愈合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行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退、瘀斑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四肢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桡骨、尺骨、肱骨、股骨、胫骨的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骨痂密度评分比较 经F检验,随着时间延迟,对照组和观察组在骨痂密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14d和治疗后28d骨痂密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顯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P<0.05),见表4。
  3 讨论
  肿胀、疼痛是骨折和筋伤的常见并发症,多因机体外伤、气血受损、血运不通、经络瘀闭、气血瘀滞所致,筋脉受损,风、湿邪易乘虚而入,故骨折的治疗当以活血散瘀、接骨续筋、祛风通络止痛为主。驳骨膏中的桃仁、莪术、土鳖、红花活血散瘀;大黄、栀子、赤芍、紫草、疗刀竹清热凉血止血;苏木、自然铜接骨续筋;细辛、白芷、羌活、独活、白芨、威灵仙、杜仲祛风除湿消肿,舒筋活络止痛;乌药、五灵脂散瘀止痛;全方共奏活血散瘀、接骨续筋、祛风通络止痛之功。
  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有应用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详细记载,并认为如此可以活血化瘀,利于上、下关节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小夹板治疗骨折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其主要作用原理有:①有效地控制骨折不再移位(静);②保持患部肌群能比较生理性地收缩(动);③把内在的或外来的旋转或成角的动力减少到不再阻碍或破坏骨痂增生和会师(静);④促进血肿的消散、水肿的吸收和早期功能恢复(动);⑤保证骨折修复密切有关的神经元与肌纤维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动)。
  本研究运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局部外用驳骨膏治疗骨折,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驳骨膏治疗骨折效果优于常规疗法。本研究中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驳骨膏对骨折患者的疼痛、肿胀、瘀斑的改善有积极作用。观察组在治疗后14d和治疗后28d骨痂密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驳骨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故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后期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长期观察。
  综上,驳骨膏联合夹板外固定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毕锴,温建民,孙永生,等.中医药对骨折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37-140.
  [2]张坤,牛良晨,袁福杰,等. 中药促进骨折愈合在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7,30(8):777-782.
  [3]董福慧,朱云龙.中医正骨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1.
  [4]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35.
  [5]程尹,鲁晓波,张韵,等.自体髂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折术后骨不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51):7605-7610.
  [6]王建劳.续断接骨汤治疗四肢骨折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8):1022-1023.
  (收稿日期:2018-06-12 编辑:刘斌)
其他文献
【摘 要】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伏邪是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主要病机为有热毒内伏,邪及少阳;情志内伤,邪伏少阳;邪伏阴分,阴虚发热。治疗以转枢少阳,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处方用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化裁。  【关键词】 内伤发热; 伏邪; 名医经验; 徐经世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64-03  Abstract:Professor
期刊
【摘 要】 茵陈蒿汤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诸病的经典方,对梗阻性黄疸、胆汁瘀积、脂肪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部分皮肤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确优势。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本文对茵陈蒿汤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51-03  Abstract:Yin C
期刊
【摘 要】 通过将中医古代文献和统计分析结合的方法,总结关于飞蚊症的古代医学认识,并归纳古代医家对于治疗飞蚊症的证治规律以及方药特点,从整体把握古代医家治疗飞蚊症的基本思路,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关键词】 飞蚊症;云雾移睛;古代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10-05  Abstract:By c
期刊
【摘 要】 脑炎后精神障碍为脑炎常见并发症,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受累,神经炎症反应所致脑功能区域分布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障碍的表现。采用火针点刺十三鬼穴,隔盐灸神阙穴,配合针刺及中药辨证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关键词】 脑炎后精神障碍;火针;十三鬼穴;中药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
期刊
【摘 要】 目的:建立乳没活络散(Rumohuoluo San)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含量测定方法,以控制产品质量。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Inertsil ODS-3(4.6mm×250mm,5 μm),Phenomonex C18(4.6mm×250mm,4μm),Hypersil C18(5.0mm×200mm,5μ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
期刊
【摘 要】 慢性腹痛的病机多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经脉痹阻,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治疗过程中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审证求因标本兼治,气血双调,临床疗效明显。  【关键词】 慢性腹痛;气虚血瘀型;益气活血法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80-02  腹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是指剑突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
期刊
【摘 要】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 2)序列突变位点鉴别建泽泻的焦磷酸测序方法。方法:分别提取建泽泻与川泽泻的须根、叶片、叶柄DNA,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并通过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方法的正确性。结果:建立了一种基于ITS 2序列焦磷酸测序鉴定方法,经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结果准确可靠。建泽泻ITS 2序列中的突变位点A-T的突变频率均不小于83%。结论:焦磷酸测序方法可以
期刊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的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教学困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本学校中医养生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试图探索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实践显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增高,有助于教學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针灸治疗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医学教育  【中图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医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医手法治疗,观察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值(1
期刊
【摘 要】 目的:挖掘瑶医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常规用药数据,分析特色用药理论。 方法:对《中国瑶药学》中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进行收集分析。 结果:收集到常规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共147味,其中植物药146味、动物药1味;植物药多以鲜用为主,且多全株入药,常配以鸡肉、鸭肉、鸡蛋、瘦肉等食物;药性分温、热、寒、凉、平性五类,但收集到的药物药性主要是温、寒、凉、平、四类,分别有45味、27味、27味、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