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5月的一天清晨,我和妻子起了个大早,来到大平滩草原上游荡。太阳还没有出来,辽阔的大平滩草原显然没有睡醒,露珠还挂在醒得早的乔冠花、苦豆花和野菊花鲜嫩的花瓣上,草原在暗与亮之间,变幻着虚与实。
这样的景象大约持续了二十分钟,然后我们隐隐约约感到隆起的草场北侧的扎乌尔山已经被一片银亮的阳光照得遍野灿烂,抬头看时,山顶上有一团亮光如一盏灯即将提起来。因为连绵的山丘遮挡,西侧的一面甚至幽暗得看不见脚下的景物,稍远的草原和山脚下的杨树林以及低凹处的原野依然笼罩着薄薄的雾霭。我们向着山顶慢慢挪步,满怀期待地等候着太阳的光焰,把整个辽阔的大平滩草原照红照亮。
我们就这样轻一脚重一脚地向上走着。当脑袋刚刚越过山顶的时候,仿佛黑夜中突然有谁揿亮了白炽的灯光,眼前一亮一热,金色的太阳终于一跃而起,仿佛神话中的宝莲灯一般冉冉放光,我们赶紧向四下里眺望,辽阔的草原上,已经铺满了温暖宜人的金光。
阳光笼罩下的草原,它的美丽不仅限于眼前。朝着北侧越过一条小峡谷一样的溪流,便是连绵起伏的山地草原,青苍的草甸随着曲线圆润隆起的山包袒开着鲜嫩的胸脯,在初升的太阳的慰抚下,丰腴而迷人。
这只是清晨阳光下的一幅背景画,草甸深处才是上演生活剧的戏台。星星点点的毡房缭绕出缕缕白烟,勤劳的牧民们正在准备一天中最简单的饭食,早餐之后便是跟着羊群满山转悠了。而此刻的羊群,这些赶早抢吃沾满露水的灰蒿和羊胡子草的可爱的伙伴们,正在毡房旁边自由而安详地享受着这段美丽的时光。连牧人也不忍心干扰它们,就在远远的山坡上或双手撑地坐着看天,或弯腰在草丛里寻找着各种新鲜的野菜。而他们的座骑,也正在旁边专注地享用着草地上新鲜甜美的早餐。
我看见了三匹马,一匹站在前面,两匹站在后边,站立的位置刚好呈现一架战斗机的造型,也仿佛某处景区的雕塑一般一动不动。但是你要说它们像雕塑吧,其实它们的眼睛是睁开的,尾巴是不时地拂动的,正在专注地吃着地上的青草,但就是对站立在它们身后的我无动于衷,或者说不屑一顾。看到这样的一幕,我想起前几天,自己向大平滩草原上的哈萨克朋友巴哈提别克要马骑,结果我折腾了好久才上到几乎高达两米的马背,巴哈提别克看着我大笑了起来,他认为我长得太矮了,还有就是我不够胆量。我承认与这里的人们相比,我是有那么一些缺点,比如我长得没有他们高,我一餐吃不下三个拳头大的馍馍或者三个馕,更明显的是我一次喝不完一斤装的伊力特。
尽管我缺点多多,但是我由衷地赞美这里的人们就像我由衷地赞美英雄一样,我崇拜这里的雪山草原就像崇拜开天辟地的大自然一样。就是眼前的三匹马,我对它们也像对待自己的祖先一样尊敬有加——实际上我就希望自己是一匹马,一匹人见人夸的伊犁马,这样我就有决心远离娇媚的江南,可以长年累月地奔跑在这片连绵起伏的草原上,甚至可以像风一样游荡于天山南北。
2
沿着和缓倾斜的草甸往上走,这里已经是前面我所说过的冲积扇了。这时,在前面的草山上,吉娅还像平常一样,头裹红头巾,穿着黄花上衣黑套裙,脚上穿一双白筒袜,正挑着两只口大底小的锡桶上山。我加快了脚步追上她,她听到脚步声便停下来,转过脸,我便看见了一张酱红而和善的脸,在早晨的霞光里泛着一点健康的光泽,和一层风吹日晒的沧桑。她看着我,见我脖子上还吊着一个相机,便好奇地看着,不走了,并且脸上浮起了笑意。我上前一望,桶里装的是清清的山泉水。我就问她,吉娅,这么早就挑水上山啊。她不答,只是望着我无声地笑。妻子赶上来,对我说,吉娅听不懂你说的话呢。我这才省悟,随后,妻子已用她童年时代学会,现在仍依稀记得的哈萨克语和她吃力地交谈起来。
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哈萨克牧民喜欢住在高山草原上放牧,前些年大多数人住在流动的毡房里,这几年才慢慢习惯了定居生活,大部分已在山下盖了砖房或土坯房,但山上放牧主要还住毡房,因而用水是一个最紧要的问题,高山草原上没有饮用水,要喝水就只能下山去挑。今天一大早她就下到山脚的水井边挑水。水井是他们几户人家共同挖掘并硬化了的一个大水池,聚的水其实就是小溪底层的泉水,水源来自远处白皑皑的天山雪峰。
平日在这里挑水的一般都是些年纪稍大的妇女。我常常感慨,改变这种艰难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对这种隐忍顽强的禀性我们不知道是该赞扬还是该同情。感慨之余,我举起相机,要为她照一张相,她也挺配合地停下来站着。我拍完了,她挑着水桶一直没有放下,望着我,依旧憨憨地笑着,我都按了两下快门了,她还在喘着粗气,望着我等待。她脚上的马靴子褪了色,被清甜的井水溅得半湿。我赶忙跑过去,伸手要接过她的担子,她却紧紧地按住肩上的担子,摇着头,依然望着我笑,实在让我感动良久。
实际上,在遥远的牧场,除了迫不得已的风吹日晒外,大部分牧民的生活并不艰难,许多家庭都买了名牌摩托车、电视机、手机,孩子们都能上学,双语都学得很好。我认识的一些哈萨克族牧民,他们大都会说汉语。虽然还或多或少仍沿袭着祖辈的游牧生活,但是现代文明的营养已不可阻挡地流进了他们的血液!如今,马依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伙伴,而当他们悠闲地策马前行的时候,还会时不时地掏出手机拨弄几下。在扎乌尔山北面更遥远的高山牧区,手机的信号往往难以穿越挺拔的天山山脉,他们却硬是在无数挺拔的山头上找到了其中可供信息流转的一座,每当需要通话时,他们策马疾驰,转瞬间便挺立山头,并由此实现了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 “天山通”。
一阵“哒哒”的马蹄声传来,伴着一两声非常有韵味的吆喝,我看见有一匹黑马正向山上走来,距离我十多米时,我认出是哈萨克汉子海拉提,戴着坎土曼帽穿着黑衣服,他前面坐着他的小儿子。走近了,他主动和我们打了个招呼,用的居然是流利的汉语,那酱红色的脸上堆起一层皱皱的微笑。我们走上去和他拉一会儿家常,原来这个季节他全家都搬到山上去住了,开始放牧了。而他家盖在马场居民点的几间砖房子就空着。山上没有水喝,一碗水就像酒一样珍贵,要节约着喝。这不,他身后的马背上一边儿吊了一个皮水袋,胀鼓鼓的。我看见他的黑骏马毛黑皮亮实在健壮,便要求骑一回试试,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连他怀里的儿子也是笑嘻嘻的。我们骑着马照了几张相。把马还给他后,我又替他父子俩照了两张,他们也只是憨憨地微笑,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一般。照完了,和我们挥挥手,他们父子俩骑着马上山去了,沿着山丘越走越高,向着他们的山上牧场走去,在上午初升太阳的逆光里他们成了一幅优美的剪影。
3
牧场上空的太阳已经偏西,光线不再明晃晃耀人眼。山包的阴影,草原的脉络,逐渐显现。这是钟情于草原的摄影家用光的最好时机。湛蓝天际的银亮浮云,寥廓大地的柔和光线,动感明显的马群、羊群,渐渐由碧绿转为金绿的草滩,组合成了新源老马场上的一幅幅印象画。
等到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牛羊漫动的草原上,一种温馨自然的归宿感就会一点点地漫遍我们的全身。站在高高的草山脚下,太阳的光源已经被东边的草山搁住了,阳光就越过草山继续向东边投射,这时我看到东边的草原上,靠近我们的这一面是暗绿色,而暗绿之外的另一面则是金黄色,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在这样的时刻,草原的魅力完全散发出来了。我记忆起南方的山区也有这种景象,但比不上这里的魅力,只缘这里的空气更加洁净,草树显得更加清晰,再有就是气候的清爽——一到傍晚,这里长风吹送,即使在夏天的傍晚,在草原上活动的人们也要穿上御凉的外套。
如果这时候一直往上走,走上高高的草山,会看到天边雪峰顶上有一个渐渐凝聚成的硕大火球。我注意到,这个火球应该比南方在同一情景下出现的火球还要大,而且还要红,同时还有一点金光,当然还要清晰,富有立体感和膨胀感。稍后,也许是一刻钟,火球最后的一抹金色没有了,只剩下一片红亮亮的光。几座雪峰被映衬得仿佛几块烧红的冰剑一般冷艳、殷红而诱人;而近处靠山的杨树榆树林一点点地黑下来,红光慢慢地沿着树根和树干冉冉升高,接着,这些暖红色调又从那些已长成三个手指大的叶片的树枝上移到了一动不动的树梢上。紧接着,仿佛天边有一名淘气小孩,摩挲红气球很久了,突然受潜意识的指令伸出小手一推,“咕咚”一声,轻盈的火球便滚下去了半边,于是红光给影影绰绰的白杨和榆树涂上了一层温柔的橙红色。
至于草原上的水,在此时也别具一种动人颜色。绕着草原流淌而过的莫乎尔河,河床里奔走着的是浓红的熔浆,整条莫乎尔河仿佛是鹅绿草原上的一条鲜艳的红头巾。而在山坳里的溪水叮咚声中,居住在扎乌尔山谷里的哈萨克少女哈尔古丽背着水囊来溪边汲水了,灰白色的毡房卧在溪谷的一处平坦空地上,空地上的炉灶里塞满了柴火,火焰噼啪作响,金色的沙马瓦上水汽飘荡,黑色茯茶香味四溢。背着水的哈尔古丽身子有点微微倾斜,但丝毫无损她那像白杨一样高挑健美的身材,她的眼睛在甘洌泉水的滋养中晶莹而质朴,长长的睫毛在夕阳的烘托下仿如一溜晚霞水边的芦苇,棕色的长发在草原的彤红黄昏中十分和谐,只有衣饰在渐渐暗淡下去的夕阳中显得十分耀眼,透射着这片草原虽然偏僻但依然存在的自由和单纯。
稍后,剩下的一半火球也下去了,这时草原上放牧的牧羊人开始收圈了,他们骑着马,赶着羊群刚好走进被橙红和黑红笼罩着的树林边,羊群便模模糊糊地只能看见一大坨轮廓在挪动,又像紧贴在地面上的不规则图案。此时牛羊归圈,叫声不断,犹如现在许多城市广场上嘈杂的合唱团。马场的房子和后山草原的毡房上空已有青灰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腾,在有风无风的黄昏里悠悠荡荡,从而把整个已归于寂静的草原又激活了。
长风从遥远的天山山麓里送来了寒凉的暮气,朦朦胧胧的暮霭开始悄悄弥漫,先是看到远处的山峦和草滩慢慢地黯淡下来,绵绵远去的天山峰峦也失去了它白天那种银亮的立体感,变得暗蓝模糊并且具有某种飘忽的提示。然后我看到近处雪山脚下的草滩上空有数点影子在飘动,稍后便有两三只红尾鸟从草原上飞过来,一直飞进我前面的一片雾霭里,我听到了它们发出的很母性的声音。
一会儿的工夫,朦胧的草原上便一片寂静了,徐徐吹过来的寒凉晚风先是使大地微微地涌动,然后从草原上送过来一圈圈次第扩展的草浪,在到达我们并给予我们一种很贴切的舒爽之后,会很奇妙地隐没在我们身边。随后,遥远的草原边缘的土墙房子亮起了微弱的黄灯光,此起彼伏的牧羊犬吠声穿过草滩进入耳朵。这样的景象,诱惑我们在山顶上静静地坐着看着听着,久久不愿回到山下的房子里。
入夜,我喜欢寥廓苍茫的草原上毡房里那微弱的灯火,它是草原长夜里惟一的光亮;就连那多次使我从梦中惊醒的牧羊犬的叫声,认真倾听起来也是那样的亲切。夜莺和布谷鸟的歌声隐隐传来,草原之夜显得宁静而祥和,而到了黎明时分,在深灰色的天幕上,黑暗不久就被草原尽头喷薄而出的霞光撕开;杨树栅栏围起的牧民定居点里奶茶缕缕飘香,新的一天总是有新的阳光陪伴,哈萨克骑手们的羊群又惊碎了一个沾满露珠的清晨。
(编辑·烟雨)
5月的一天清晨,我和妻子起了个大早,来到大平滩草原上游荡。太阳还没有出来,辽阔的大平滩草原显然没有睡醒,露珠还挂在醒得早的乔冠花、苦豆花和野菊花鲜嫩的花瓣上,草原在暗与亮之间,变幻着虚与实。
这样的景象大约持续了二十分钟,然后我们隐隐约约感到隆起的草场北侧的扎乌尔山已经被一片银亮的阳光照得遍野灿烂,抬头看时,山顶上有一团亮光如一盏灯即将提起来。因为连绵的山丘遮挡,西侧的一面甚至幽暗得看不见脚下的景物,稍远的草原和山脚下的杨树林以及低凹处的原野依然笼罩着薄薄的雾霭。我们向着山顶慢慢挪步,满怀期待地等候着太阳的光焰,把整个辽阔的大平滩草原照红照亮。
我们就这样轻一脚重一脚地向上走着。当脑袋刚刚越过山顶的时候,仿佛黑夜中突然有谁揿亮了白炽的灯光,眼前一亮一热,金色的太阳终于一跃而起,仿佛神话中的宝莲灯一般冉冉放光,我们赶紧向四下里眺望,辽阔的草原上,已经铺满了温暖宜人的金光。
阳光笼罩下的草原,它的美丽不仅限于眼前。朝着北侧越过一条小峡谷一样的溪流,便是连绵起伏的山地草原,青苍的草甸随着曲线圆润隆起的山包袒开着鲜嫩的胸脯,在初升的太阳的慰抚下,丰腴而迷人。
这只是清晨阳光下的一幅背景画,草甸深处才是上演生活剧的戏台。星星点点的毡房缭绕出缕缕白烟,勤劳的牧民们正在准备一天中最简单的饭食,早餐之后便是跟着羊群满山转悠了。而此刻的羊群,这些赶早抢吃沾满露水的灰蒿和羊胡子草的可爱的伙伴们,正在毡房旁边自由而安详地享受着这段美丽的时光。连牧人也不忍心干扰它们,就在远远的山坡上或双手撑地坐着看天,或弯腰在草丛里寻找着各种新鲜的野菜。而他们的座骑,也正在旁边专注地享用着草地上新鲜甜美的早餐。
我看见了三匹马,一匹站在前面,两匹站在后边,站立的位置刚好呈现一架战斗机的造型,也仿佛某处景区的雕塑一般一动不动。但是你要说它们像雕塑吧,其实它们的眼睛是睁开的,尾巴是不时地拂动的,正在专注地吃着地上的青草,但就是对站立在它们身后的我无动于衷,或者说不屑一顾。看到这样的一幕,我想起前几天,自己向大平滩草原上的哈萨克朋友巴哈提别克要马骑,结果我折腾了好久才上到几乎高达两米的马背,巴哈提别克看着我大笑了起来,他认为我长得太矮了,还有就是我不够胆量。我承认与这里的人们相比,我是有那么一些缺点,比如我长得没有他们高,我一餐吃不下三个拳头大的馍馍或者三个馕,更明显的是我一次喝不完一斤装的伊力特。
尽管我缺点多多,但是我由衷地赞美这里的人们就像我由衷地赞美英雄一样,我崇拜这里的雪山草原就像崇拜开天辟地的大自然一样。就是眼前的三匹马,我对它们也像对待自己的祖先一样尊敬有加——实际上我就希望自己是一匹马,一匹人见人夸的伊犁马,这样我就有决心远离娇媚的江南,可以长年累月地奔跑在这片连绵起伏的草原上,甚至可以像风一样游荡于天山南北。
2
沿着和缓倾斜的草甸往上走,这里已经是前面我所说过的冲积扇了。这时,在前面的草山上,吉娅还像平常一样,头裹红头巾,穿着黄花上衣黑套裙,脚上穿一双白筒袜,正挑着两只口大底小的锡桶上山。我加快了脚步追上她,她听到脚步声便停下来,转过脸,我便看见了一张酱红而和善的脸,在早晨的霞光里泛着一点健康的光泽,和一层风吹日晒的沧桑。她看着我,见我脖子上还吊着一个相机,便好奇地看着,不走了,并且脸上浮起了笑意。我上前一望,桶里装的是清清的山泉水。我就问她,吉娅,这么早就挑水上山啊。她不答,只是望着我无声地笑。妻子赶上来,对我说,吉娅听不懂你说的话呢。我这才省悟,随后,妻子已用她童年时代学会,现在仍依稀记得的哈萨克语和她吃力地交谈起来。
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哈萨克牧民喜欢住在高山草原上放牧,前些年大多数人住在流动的毡房里,这几年才慢慢习惯了定居生活,大部分已在山下盖了砖房或土坯房,但山上放牧主要还住毡房,因而用水是一个最紧要的问题,高山草原上没有饮用水,要喝水就只能下山去挑。今天一大早她就下到山脚的水井边挑水。水井是他们几户人家共同挖掘并硬化了的一个大水池,聚的水其实就是小溪底层的泉水,水源来自远处白皑皑的天山雪峰。
平日在这里挑水的一般都是些年纪稍大的妇女。我常常感慨,改变这种艰难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对这种隐忍顽强的禀性我们不知道是该赞扬还是该同情。感慨之余,我举起相机,要为她照一张相,她也挺配合地停下来站着。我拍完了,她挑着水桶一直没有放下,望着我,依旧憨憨地笑着,我都按了两下快门了,她还在喘着粗气,望着我等待。她脚上的马靴子褪了色,被清甜的井水溅得半湿。我赶忙跑过去,伸手要接过她的担子,她却紧紧地按住肩上的担子,摇着头,依然望着我笑,实在让我感动良久。
实际上,在遥远的牧场,除了迫不得已的风吹日晒外,大部分牧民的生活并不艰难,许多家庭都买了名牌摩托车、电视机、手机,孩子们都能上学,双语都学得很好。我认识的一些哈萨克族牧民,他们大都会说汉语。虽然还或多或少仍沿袭着祖辈的游牧生活,但是现代文明的营养已不可阻挡地流进了他们的血液!如今,马依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伙伴,而当他们悠闲地策马前行的时候,还会时不时地掏出手机拨弄几下。在扎乌尔山北面更遥远的高山牧区,手机的信号往往难以穿越挺拔的天山山脉,他们却硬是在无数挺拔的山头上找到了其中可供信息流转的一座,每当需要通话时,他们策马疾驰,转瞬间便挺立山头,并由此实现了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 “天山通”。
一阵“哒哒”的马蹄声传来,伴着一两声非常有韵味的吆喝,我看见有一匹黑马正向山上走来,距离我十多米时,我认出是哈萨克汉子海拉提,戴着坎土曼帽穿着黑衣服,他前面坐着他的小儿子。走近了,他主动和我们打了个招呼,用的居然是流利的汉语,那酱红色的脸上堆起一层皱皱的微笑。我们走上去和他拉一会儿家常,原来这个季节他全家都搬到山上去住了,开始放牧了。而他家盖在马场居民点的几间砖房子就空着。山上没有水喝,一碗水就像酒一样珍贵,要节约着喝。这不,他身后的马背上一边儿吊了一个皮水袋,胀鼓鼓的。我看见他的黑骏马毛黑皮亮实在健壮,便要求骑一回试试,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连他怀里的儿子也是笑嘻嘻的。我们骑着马照了几张相。把马还给他后,我又替他父子俩照了两张,他们也只是憨憨地微笑,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一般。照完了,和我们挥挥手,他们父子俩骑着马上山去了,沿着山丘越走越高,向着他们的山上牧场走去,在上午初升太阳的逆光里他们成了一幅优美的剪影。
3
牧场上空的太阳已经偏西,光线不再明晃晃耀人眼。山包的阴影,草原的脉络,逐渐显现。这是钟情于草原的摄影家用光的最好时机。湛蓝天际的银亮浮云,寥廓大地的柔和光线,动感明显的马群、羊群,渐渐由碧绿转为金绿的草滩,组合成了新源老马场上的一幅幅印象画。
等到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牛羊漫动的草原上,一种温馨自然的归宿感就会一点点地漫遍我们的全身。站在高高的草山脚下,太阳的光源已经被东边的草山搁住了,阳光就越过草山继续向东边投射,这时我看到东边的草原上,靠近我们的这一面是暗绿色,而暗绿之外的另一面则是金黄色,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在这样的时刻,草原的魅力完全散发出来了。我记忆起南方的山区也有这种景象,但比不上这里的魅力,只缘这里的空气更加洁净,草树显得更加清晰,再有就是气候的清爽——一到傍晚,这里长风吹送,即使在夏天的傍晚,在草原上活动的人们也要穿上御凉的外套。
如果这时候一直往上走,走上高高的草山,会看到天边雪峰顶上有一个渐渐凝聚成的硕大火球。我注意到,这个火球应该比南方在同一情景下出现的火球还要大,而且还要红,同时还有一点金光,当然还要清晰,富有立体感和膨胀感。稍后,也许是一刻钟,火球最后的一抹金色没有了,只剩下一片红亮亮的光。几座雪峰被映衬得仿佛几块烧红的冰剑一般冷艳、殷红而诱人;而近处靠山的杨树榆树林一点点地黑下来,红光慢慢地沿着树根和树干冉冉升高,接着,这些暖红色调又从那些已长成三个手指大的叶片的树枝上移到了一动不动的树梢上。紧接着,仿佛天边有一名淘气小孩,摩挲红气球很久了,突然受潜意识的指令伸出小手一推,“咕咚”一声,轻盈的火球便滚下去了半边,于是红光给影影绰绰的白杨和榆树涂上了一层温柔的橙红色。
至于草原上的水,在此时也别具一种动人颜色。绕着草原流淌而过的莫乎尔河,河床里奔走着的是浓红的熔浆,整条莫乎尔河仿佛是鹅绿草原上的一条鲜艳的红头巾。而在山坳里的溪水叮咚声中,居住在扎乌尔山谷里的哈萨克少女哈尔古丽背着水囊来溪边汲水了,灰白色的毡房卧在溪谷的一处平坦空地上,空地上的炉灶里塞满了柴火,火焰噼啪作响,金色的沙马瓦上水汽飘荡,黑色茯茶香味四溢。背着水的哈尔古丽身子有点微微倾斜,但丝毫无损她那像白杨一样高挑健美的身材,她的眼睛在甘洌泉水的滋养中晶莹而质朴,长长的睫毛在夕阳的烘托下仿如一溜晚霞水边的芦苇,棕色的长发在草原的彤红黄昏中十分和谐,只有衣饰在渐渐暗淡下去的夕阳中显得十分耀眼,透射着这片草原虽然偏僻但依然存在的自由和单纯。
稍后,剩下的一半火球也下去了,这时草原上放牧的牧羊人开始收圈了,他们骑着马,赶着羊群刚好走进被橙红和黑红笼罩着的树林边,羊群便模模糊糊地只能看见一大坨轮廓在挪动,又像紧贴在地面上的不规则图案。此时牛羊归圈,叫声不断,犹如现在许多城市广场上嘈杂的合唱团。马场的房子和后山草原的毡房上空已有青灰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腾,在有风无风的黄昏里悠悠荡荡,从而把整个已归于寂静的草原又激活了。
长风从遥远的天山山麓里送来了寒凉的暮气,朦朦胧胧的暮霭开始悄悄弥漫,先是看到远处的山峦和草滩慢慢地黯淡下来,绵绵远去的天山峰峦也失去了它白天那种银亮的立体感,变得暗蓝模糊并且具有某种飘忽的提示。然后我看到近处雪山脚下的草滩上空有数点影子在飘动,稍后便有两三只红尾鸟从草原上飞过来,一直飞进我前面的一片雾霭里,我听到了它们发出的很母性的声音。
一会儿的工夫,朦胧的草原上便一片寂静了,徐徐吹过来的寒凉晚风先是使大地微微地涌动,然后从草原上送过来一圈圈次第扩展的草浪,在到达我们并给予我们一种很贴切的舒爽之后,会很奇妙地隐没在我们身边。随后,遥远的草原边缘的土墙房子亮起了微弱的黄灯光,此起彼伏的牧羊犬吠声穿过草滩进入耳朵。这样的景象,诱惑我们在山顶上静静地坐着看着听着,久久不愿回到山下的房子里。
入夜,我喜欢寥廓苍茫的草原上毡房里那微弱的灯火,它是草原长夜里惟一的光亮;就连那多次使我从梦中惊醒的牧羊犬的叫声,认真倾听起来也是那样的亲切。夜莺和布谷鸟的歌声隐隐传来,草原之夜显得宁静而祥和,而到了黎明时分,在深灰色的天幕上,黑暗不久就被草原尽头喷薄而出的霞光撕开;杨树栅栏围起的牧民定居点里奶茶缕缕飘香,新的一天总是有新的阳光陪伴,哈萨克骑手们的羊群又惊碎了一个沾满露珠的清晨。
(编辑·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