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使数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特殊学校中,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缺陷阻碍了其思维的发展,聋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费时多、效率低、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让聋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围绕着教科书打转的,“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聋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这些知识之前,组织聋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应用题编到例题和习题里,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化数学教学还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抢答、数学日记、编写口述比赛、数学(数学家)故事演讲、数学谜语猜想、数学游戏推介、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信息调查等,这些数学活动为聋生语言缺陷的弥补和数学语言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使聋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乐说、善说、会说(即便聋生说不清晰),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体验数学化生活场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聋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要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两种)、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感受数学化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素材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凭教师的讲解无法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到商场去,先用手掂一掂常用的商品,使他们初步体验这些物体的重量,再根据商品上的标签把它的重量记录下来。在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同时,使聋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因此,聋校的数学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重视从聋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围绕着教科书打转的,“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聋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这些知识之前,组织聋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应用题编到例题和习题里,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化数学教学还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抢答、数学日记、编写口述比赛、数学(数学家)故事演讲、数学谜语猜想、数学游戏推介、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信息调查等,这些数学活动为聋生语言缺陷的弥补和数学语言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使聋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乐说、善说、会说(即便聋生说不清晰),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体验数学化生活场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聋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要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两种)、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感受数学化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素材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凭教师的讲解无法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到商场去,先用手掂一掂常用的商品,使他们初步体验这些物体的重量,再根据商品上的标签把它的重量记录下来。在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同时,使聋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因此,聋校的数学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重视从聋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