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通过的大量课堂教学观察、调查与实践,目前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误区、偏差,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探究、思考。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时间太短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当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學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
(三)教师指导不够
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四)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五)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的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人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从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第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安排的比例为1:2:1,1代表一个优异生,2代表两个中等生,1代表一个学困生。
第二、让组内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小组内确定分工,落实责任。选好小小组长,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明确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长可采用轮换制,可以一周一轮。
第三、教师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另外,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异步指导组,把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异步指导小组。异步指导组主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扶中有放)。自主学习组:把优中等学生按组内、组间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一组为4-6人)。自主学习组主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放为主)。这样一来,便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与调控。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通过的大量课堂教学观察、调查与实践,目前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误区、偏差,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探究、思考。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时间太短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当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學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
(三)教师指导不够
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四)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五)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的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人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从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第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安排的比例为1:2:1,1代表一个优异生,2代表两个中等生,1代表一个学困生。
第二、让组内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小组内确定分工,落实责任。选好小小组长,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明确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长可采用轮换制,可以一周一轮。
第三、教师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另外,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异步指导组,把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异步指导小组。异步指导组主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扶中有放)。自主学习组:把优中等学生按组内、组间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一组为4-6人)。自主学习组主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放为主)。这样一来,便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