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儿歌游戏引导幼儿快乐進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学校要注重幼儿的饮食健康,关注幼儿的进食情况,确保每个幼儿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故此,幼儿教师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例如,幼儿园常常会出现部分幼儿在吃饭时不听教师指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师的吃饭指令,或淘气的幼儿在吃饭时捣乱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良好的进食习惯。为此,我根据歌曲旋律编写了一段儿歌并配上相应的游戏动作,进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逐渐养成固定的进食习惯。游戏内容具体如下:教师首先左手拿一只碗,右手拿一个勺子,正襟危坐在幼儿吃饭的凳子上,然后说:“小小狮子快坐好,大家一起把饭吃,左手拿碗右手勺,一下一口把饭吃;小小老虎快坐好,看看他人在干嘛?学习狮子拿碗勺,我们也来大口吃”。在哼唱儿歌的同时配上夸张的吃饭动作,加深幼儿对游戏的印象。到了吃饭的时候,教师要坐在中间通过游戏儿歌引导幼儿开展进食活动,激发幼儿的食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吃饭动作,纠正部分学生握勺子方法不正确、没有坐好等小错误,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部分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引导问题存在偏差,没有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导致幼儿在课堂学习时表现不积极。故此,教师要重视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游戏内容。
手工制品帮助幼儿理解班规
幼儿对班级规则的学习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规则没有具体的概念,他们不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即使做了违反班级规则的事情,教师也不能打骂,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班级规则并遵守班级规则呢?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手工游戏让幼儿自制指示图标,让幼儿通过作品明确班级规章制度。
例如,在一次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简单的三角形、圆形、四边形等图形绘画。此时,教师可以教学游戏的形式渗透班级规则,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下载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示图片,并结合解说视频制作成PPT动画课件。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师先向幼儿展示几种常见的交通指示标志,如人行横道、禁止鸣笛、前方有学校等,在幼儿逐步掌握看图规律后,提升标志的难度,如禁止通行、禁止机动车行驶、限速限行等。而后教师根据班级规则鼓励幼儿设计属于自己的规则标志。教师可以为幼儿示范设计一个标志,如班级规则禁止幼儿出门时相互推搡,先画了一只手,然后打个叉,清楚地让幼儿理解教师所要求的规则。此外,教师可以举办绘画比赛,评比的原则是他人是否理解幼儿设计的标志图案。
科学调查发现,幼儿的形象记忆大于抽象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幼儿能够快速记住看见的事物,难以理解需要想象的事物,为此教师要通过最直观、最立体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班级规则内容,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游戏约束幼儿个人行为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玩具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道具。教师通常会利用玩具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回收玩具时,很多幼儿不让教师触碰“属于”他们的玩具,幼儿也不会将玩具摆放至原位,没有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为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进行引导,让幼儿体会到好习惯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某一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将玩具放回原处,但只有极少数幼儿将玩具堆放在一起。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玩具捉迷藏”小游戏,把所有的幼儿分为8~10小组,每个小组保持在4~8人,让每个小组负责一块玩具区域,而后开始整理,看哪个小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完成相应的玩具整理任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幼儿之间发生哄抢行为,鼓励幼儿帮助他人,团结同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枚乘路幼儿园)
儿歌游戏引导幼儿快乐進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学校要注重幼儿的饮食健康,关注幼儿的进食情况,确保每个幼儿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故此,幼儿教师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例如,幼儿园常常会出现部分幼儿在吃饭时不听教师指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师的吃饭指令,或淘气的幼儿在吃饭时捣乱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良好的进食习惯。为此,我根据歌曲旋律编写了一段儿歌并配上相应的游戏动作,进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逐渐养成固定的进食习惯。游戏内容具体如下:教师首先左手拿一只碗,右手拿一个勺子,正襟危坐在幼儿吃饭的凳子上,然后说:“小小狮子快坐好,大家一起把饭吃,左手拿碗右手勺,一下一口把饭吃;小小老虎快坐好,看看他人在干嘛?学习狮子拿碗勺,我们也来大口吃”。在哼唱儿歌的同时配上夸张的吃饭动作,加深幼儿对游戏的印象。到了吃饭的时候,教师要坐在中间通过游戏儿歌引导幼儿开展进食活动,激发幼儿的食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吃饭动作,纠正部分学生握勺子方法不正确、没有坐好等小错误,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部分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引导问题存在偏差,没有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导致幼儿在课堂学习时表现不积极。故此,教师要重视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游戏内容。
手工制品帮助幼儿理解班规
幼儿对班级规则的学习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规则没有具体的概念,他们不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即使做了违反班级规则的事情,教师也不能打骂,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班级规则并遵守班级规则呢?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手工游戏让幼儿自制指示图标,让幼儿通过作品明确班级规章制度。
例如,在一次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简单的三角形、圆形、四边形等图形绘画。此时,教师可以教学游戏的形式渗透班级规则,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下载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示图片,并结合解说视频制作成PPT动画课件。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师先向幼儿展示几种常见的交通指示标志,如人行横道、禁止鸣笛、前方有学校等,在幼儿逐步掌握看图规律后,提升标志的难度,如禁止通行、禁止机动车行驶、限速限行等。而后教师根据班级规则鼓励幼儿设计属于自己的规则标志。教师可以为幼儿示范设计一个标志,如班级规则禁止幼儿出门时相互推搡,先画了一只手,然后打个叉,清楚地让幼儿理解教师所要求的规则。此外,教师可以举办绘画比赛,评比的原则是他人是否理解幼儿设计的标志图案。
科学调查发现,幼儿的形象记忆大于抽象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幼儿能够快速记住看见的事物,难以理解需要想象的事物,为此教师要通过最直观、最立体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班级规则内容,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游戏约束幼儿个人行为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玩具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道具。教师通常会利用玩具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回收玩具时,很多幼儿不让教师触碰“属于”他们的玩具,幼儿也不会将玩具摆放至原位,没有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为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进行引导,让幼儿体会到好习惯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某一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将玩具放回原处,但只有极少数幼儿将玩具堆放在一起。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玩具捉迷藏”小游戏,把所有的幼儿分为8~10小组,每个小组保持在4~8人,让每个小组负责一块玩具区域,而后开始整理,看哪个小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完成相应的玩具整理任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幼儿之间发生哄抢行为,鼓励幼儿帮助他人,团结同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枚乘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