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方法以高脂饲料(HFD)和酒精液体饲料(LD)分别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按喂养饲料分别分为正常组、HFD组和LD组,喂养6周后解剖取肝脏,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收集各组大鼠粪便,提取粪便脱氧核糖核酸进行Illumina MiSeq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HFD组及LD组大鼠肝脏细胞出现明显脂肪变性病理改变;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HFD组及LD组大鼠肝细胞内大量脂肪沉积。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HFD组和LD组大鼠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LD组硬壁菌门相对丰度水平明显高于HFD组(P<0.05);在属水平上,LD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理研菌科RC9gut组相对丰度低于HFD组,而瘤胃球菌属1的相对丰度高于HFD组(P<0.05或P<0.01)。组间群落差异分析结果显示,HFD组理研菌科、梭杆菌科、巴斯德氏菌科和气球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D组,瘤胃球菌科NK4A214组、理研菌科RC9gut组、另枝菌属、Marvinbryantia、梭杆菌属、帕匹杆菌属、巴斯德氏菌属、厌氧棍状菌属及格鲁卡比氏菌属等在HF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而瘤胃球菌属1、毛螺菌科NK4A136组及拟普雷沃菌属在L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大鼠肠道菌群均处于紊乱状态,且两者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