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哲学入手,分析认为,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实现由“事必躬亲”向“事不躬亲”的转变,实现由“集权统治”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使管理者用最少的合适的行为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用超脱的手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4-140-02
“无为而治”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来源于道家。《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所以 “无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人民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太胡作非为],因而,“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像煎小鱼,意谓煎小鱼时不可乱翻,否则会把鱼弄碎。治理大国也一样,如果玩弄权术,频繁扰民,会造成国家混乱]。统治者要像天地那样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使万物生长不占有,对万物有所推动而不自恃有恩,有所作为不居功自喜]。
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同时,“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人民安居乐业,自然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话说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是很警惕的,他要士人陆贾总结一下包括秦朝在内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借鉴。陆贾根据儒家和黄老学说,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状况,写成论文12篇,主要观点有:“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他主张不要“极武”,不要“用刑太极”,而要“文武并用”,说这是“长久之术”。刘邦很赏识陆贾的意见,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轻徭役,减赋税,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等一系列措施,到文、景两帝时,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一片富足景象,从这个事例来看,刘邦并没有什么都没做,而是做的恰到好处。
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不恣意妄为。为其所当为,止其所当止。
概而言之,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管理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人性,不强作干预,让下属和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相安无事。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不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徭役赋税,接连不断,搞得民众怨声载道,无所适从。要使一个国家安定大治,就要像对待井水一样,尽量不要搅动它,否则会淤泥残渣泛起。因而,“无为”不但不会有什么疏失,而且还能补救“有为”之弊端,“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
在日常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不费力于枝节,而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组织的共有价值观,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而是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以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和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原则。其实无为的思想最易被误解,西方学术界起初在翻译和介绍《老子》一书时,就往往是从字面出发来理解,从而偏离了本义。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地译成‘行动’(action),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李约瑟对“无为”的理解,深得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
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的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
在实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下要遵守遵其道,刻意求真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和群众参与原则。所谓遵其道,刻意求真的原则是计划属于上层建筑,要有科学性,真实反映实际问题,所以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社会个人规律。制定计划要依据可靠的信息资料,符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天时地利,按照人天整体观来作计划决策。确定计划指标要先进合理,实事求是,刻意求真,要进行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和。诸如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可能、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时空等,都要衔接。计划调节要科学,市场调节也要科学,要遵其道,特别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不变是规律,万变是指具体方法。主要指要按客观规律制定计划,来适应时空变化,适应组织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用灵活的计划方法。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搞好预测和决策,制定出科学的计划方案,并采用科学的计划方法,使战略规划和具体计划适应天地万物变化。要使计划灵活而富有弹性,并适时地调整和重新修订。所谓目标性原则指计划体现明确的组织目标,以计划目标作为管理一切活动的手段。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都要围绕计划目标进行。任何活动的开始都要有制定计划目标,执行都要以计划目标为导向,结果要以完成计划目标的程度来评价。目标是一个大事,作为企业领导,不要事无巨细都抓,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目标上,放在长、中、短期目标结合上,特别是要重视战略目标。组织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才能调动人们实施计划的积极性;当实施的结果走到即定目标时,计划执行者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下一步计划的贯彻和实施;计划体现组织目标并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起来,形成一致的终极目标。所谓群众参与原则。依靠群众,吸收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计划工作,体现了无为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千万要注意的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不管,无为而治是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只有这样,首先“有为”了才能让员工“不为”,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更要注意的是,无为而治是在管理者有能人可用的前提下实行的。人才是人力的佼佼者,有时一个人才的作用可能胜过千千万万个人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的盛大酒会上,纵论他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只重,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有人评价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时说:“无智,故能使人智;无能,故能使人能;无为,故能使人为。”这里的“无智”、“无能”、“无为”决非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而是说一个人智力、能力、作为上的客观限制,然而他可以利用他的能力“使众智”、“使众能”、“使众为”,从而达到目标。
总之,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实现由“事必躬亲”向“事不躬亲”的转变,实现由“集权统治”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使管理者用最少的合适的行为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用超脱的手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作者简介:
王飞,男,东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4-140-02
“无为而治”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来源于道家。《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所以 “无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人民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太胡作非为],因而,“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像煎小鱼,意谓煎小鱼时不可乱翻,否则会把鱼弄碎。治理大国也一样,如果玩弄权术,频繁扰民,会造成国家混乱]。统治者要像天地那样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使万物生长不占有,对万物有所推动而不自恃有恩,有所作为不居功自喜]。
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同时,“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人民安居乐业,自然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话说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是很警惕的,他要士人陆贾总结一下包括秦朝在内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借鉴。陆贾根据儒家和黄老学说,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状况,写成论文12篇,主要观点有:“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他主张不要“极武”,不要“用刑太极”,而要“文武并用”,说这是“长久之术”。刘邦很赏识陆贾的意见,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轻徭役,减赋税,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等一系列措施,到文、景两帝时,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一片富足景象,从这个事例来看,刘邦并没有什么都没做,而是做的恰到好处。
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不恣意妄为。为其所当为,止其所当止。
概而言之,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管理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人性,不强作干预,让下属和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相安无事。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不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徭役赋税,接连不断,搞得民众怨声载道,无所适从。要使一个国家安定大治,就要像对待井水一样,尽量不要搅动它,否则会淤泥残渣泛起。因而,“无为”不但不会有什么疏失,而且还能补救“有为”之弊端,“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
在日常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不费力于枝节,而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组织的共有价值观,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而是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以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和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原则。其实无为的思想最易被误解,西方学术界起初在翻译和介绍《老子》一书时,就往往是从字面出发来理解,从而偏离了本义。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地译成‘行动’(action),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李约瑟对“无为”的理解,深得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
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的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
在实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下要遵守遵其道,刻意求真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和群众参与原则。所谓遵其道,刻意求真的原则是计划属于上层建筑,要有科学性,真实反映实际问题,所以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社会个人规律。制定计划要依据可靠的信息资料,符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天时地利,按照人天整体观来作计划决策。确定计划指标要先进合理,实事求是,刻意求真,要进行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和。诸如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可能、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时空等,都要衔接。计划调节要科学,市场调节也要科学,要遵其道,特别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不变是规律,万变是指具体方法。主要指要按客观规律制定计划,来适应时空变化,适应组织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用灵活的计划方法。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搞好预测和决策,制定出科学的计划方案,并采用科学的计划方法,使战略规划和具体计划适应天地万物变化。要使计划灵活而富有弹性,并适时地调整和重新修订。所谓目标性原则指计划体现明确的组织目标,以计划目标作为管理一切活动的手段。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都要围绕计划目标进行。任何活动的开始都要有制定计划目标,执行都要以计划目标为导向,结果要以完成计划目标的程度来评价。目标是一个大事,作为企业领导,不要事无巨细都抓,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目标上,放在长、中、短期目标结合上,特别是要重视战略目标。组织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才能调动人们实施计划的积极性;当实施的结果走到即定目标时,计划执行者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下一步计划的贯彻和实施;计划体现组织目标并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起来,形成一致的终极目标。所谓群众参与原则。依靠群众,吸收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计划工作,体现了无为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千万要注意的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不管,无为而治是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只有这样,首先“有为”了才能让员工“不为”,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更要注意的是,无为而治是在管理者有能人可用的前提下实行的。人才是人力的佼佼者,有时一个人才的作用可能胜过千千万万个人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的盛大酒会上,纵论他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只重,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有人评价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时说:“无智,故能使人智;无能,故能使人能;无为,故能使人为。”这里的“无智”、“无能”、“无为”决非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而是说一个人智力、能力、作为上的客观限制,然而他可以利用他的能力“使众智”、“使众能”、“使众为”,从而达到目标。
总之,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实现由“事必躬亲”向“事不躬亲”的转变,实现由“集权统治”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使管理者用最少的合适的行为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用超脱的手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作者简介:
王飞,男,东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