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唐代送别诗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送别诗是唐代诗篇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承和吟咏。送别诗无论是叙述友谊,还是咏叹离别;无论是记述离别,还是抒发情感,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的精神密切相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唐代送别诗
  所谓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为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来共勉的诗。唐代的人给朋友送别时喜欢以诗相酬赠。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述友谊,二要咏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几首送别诗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在唐代送别诗中,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其豪迈的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首诗的首联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蜀州联系起来,既与题意切合又显示出了开阔的视野。颔联点题,但关键在于把自己与行别之人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在长安,但长安既然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于永久的居留下去,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的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波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能够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这就是所谓的引起了共鸣。颈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犹如近在咫尺。因此尾联告诫说.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有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显然,这样的祝词是有助于鼓勇气、壮行色的。
  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相比之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依依不舍之情外,多少还有些悲壮、凄凉之感。诗的前两句点出诗人与元二饯别的地方和时间。“渭城”是饯别之地,“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朝雨”和“柳色新”说明送别时间是在春天的某一个早晨。“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打湿了地面。而环绕在客舍四周刚刚露出新叶的柳树,经过春雨的洗礼,益发显得青翠柔嫩。这种景象似乎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协调。然而,由于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所以“柳色新”三字在诗中便有了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这一意象被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了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被倾注在一杯酒当中。彼此分别时或许有很多话要说.但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不知一时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把一切感情都倾注于酒中。而离别饮酒,自然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酣畅痛快,总不免有一些苦涩的味道。于是这一斟一饮,便格外地情深意重。“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使这杯酒显得份量更重。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西出阳关”,涉足大漠,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內心不免会产生无限的凄凉之感。而前来送客的亲友也自然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一首乐观向上、积极豪迈的诗。虽然也是送别,却全然没有了凄凉伤感之意,而是叙述了友人对他深厚的情谊,这也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密切相关。
  这是李白别离安徽泾县桃花潭时赠送给送友人汪伦的一首诗。李白斗酒吟诗百篇,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便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在?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在此留待数日,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李白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久传不衰的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不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诗的首句说友人盂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行见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一条无形的纤绳,拉近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到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的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转贴于 中国论诗中四个动词:“辞”、“下”、“尽”、“流”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行者与送行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仅给人以流动之感;而且由于动词自身所具有的动势,使诗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送别诗写得神采飞扬。
  高适的七言绝句《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识、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曰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帅董庭兰),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的不凡抱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在这一点上,颇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同。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诗的一二句很有特色地写出眼前实景,既点名时间是在严冬,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并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千里黄云把太阳遮住了,天气阴沉沉的。呼呼的北风送走了雁群,又吹来了满天大雪。在你即将与我分手登程之时,气候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面对如此景况,前途是吉是凶,很难预料,不免要为朋友的前程担忧了。但三四两句出人意外,笔锋一转,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苍劲的形象。心中悬起的疑虑顿时消失,被一种自豪和喜悦的情感所代替。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己有胆略有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这首诗似乎质朴浅显,但内涵却很醇厚,警策动人,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情色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总的来说,唐代的送别诗,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达深情厚意;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但在我们的实现教学过程中,预习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农村小学生,因为见识少,性格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说话,加上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都是从三年级才起步训练的,引导学生作文入门首先要重视口语训练,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要重视用词造句。使学生乐学爱学,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农村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摘要】计算机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如何依据其特点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一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一线教师,结合我多年来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组
【摘要】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它主要是依靠口語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训练,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口语交际能力诸项因素,每一项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同时又是一個小学生的家长。作为教师,作文教学是我的主要工作;作为家长,辅导孩子作文也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无论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还是家庭教育的任务,都注定我们有责任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作文的兴趣,打好写作的基础。双重身份,双重思考,下边我把自己点点滴滴的建议或意见整理成文,抛砖引玉,供老师和家长们参考与指正。  一、存在着种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