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生产经营主体
——在坚持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冬日的阳光穿透缭绕的云雾,将温暖洒向山间。
一辆东风厢式货车在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拐。
这天是2012年11月21日,曾令辉驾车赶往南川区水江镇长青社区。
“我去拉一批货到重庆盘溪农贸市场。”曾令辉说。
曾令辉所说的“货”,是长青社区出产的香菇。
自从被南川区政府确定为金佛山香菇微企专业村后,长青社区香菇产业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2年,我每个月仅运输香菇的收入就达18000元。”曾令辉说。
微企破壳
长青社区是个农村社区。
群山连绵,森林覆盖率达76.8%,所以,耕地很少。
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村民清一色地种玉米。
深山老林,尽是黄泥小路,交通极为不便。
因此,长青成为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唯一的“福利”来自村旁的乐村林场。
在林场,每天都有前来拉木材的货车。村民常常跑到林场,捡些废木料回家当柴烧。
1992年,浙江人周禾土和罗永照来到林场。
“高山、林木资源丰富,正是种菇的好地方。”两人开办了香菇种植基地,雇用当地村民到基地务工。
几年下来,周禾土和罗永照挣了不少钱,看得村民直眼馋。
“我也要种菇。”村民王小平第一个宣布种香菇。
2009年,陈福木也弄了五亩地种菇。
但不久,陈福木就尝到了“邯郸学步”的苦滋味。
“我的香菇量少,找不到好买家,鲜货两三天就烂市,不好销。”陈福木一脸愁云。
另一个菇农周光文则直接跑到水江镇副镇长朱昌洪的办公室。
“朱镇长,我们村的电力设备跟不上,咋办?”周光文劈头盖脸地大吐苦水。
种植香菇,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高温杀菌消毒。而高温消毒锅炉耗电量大,全村用电量大大超过了现有负荷。
朱昌洪明白长青菇农之苦——无规模、缺技术、差资金,大棚都是用竹子搭建的简易大棚,经常需要修补。
“这样下去,培育香菇种植大户的计划要泡汤了。”朱昌洪心急如焚。
2010年,陈福木当选长青社区党总支书记。
新“官”上任,陈福木就被水江镇工商所所长罗文举喊去开会。
赶回长青时,陈福木带着一堆资料,表情复杂,火速召集所有菇农开会。
“市里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陈福木照本宣科地念材料。
在场菇农听得云里雾里:“种香菇还要搞公司,怕是太洋气了点哟?”
接连数日,菇农们都没有行动。
“不如你带个头,做个榜样。”罗文举动员陈福木。
“我?”犹豫了一番,陈福木同意了。
很快,陈福木就被安排到南川区参加微企创业培训。
菇农们发现,培训归来,陈福木增加了五个香菇大棚。
“你种植香菇的规模跟我们差不多,怎么有钱扩大规模呢?”有人忍不住问。
“政府给了我23000元的微企补贴。”
“办微企还有补助啊!”于是,菇农们纷纷递交微企申办资料。
然而,一番周折后,只有五个菇农成功申办了微企,不少菇农选择了放弃。
罗文举心生疑惑:“前一阵子还热火朝天的,怎么突然就偃旗息鼓了?”
原来,不少菇农嫌微企的申办手续复杂,而且长青距离镇工商所又比较远,于是选择了放弃。
2012年7月4日,长青微企发展的僵局被打破——通过镇领导努力,区政府决定把长青打造成香菇微企专业村,专事孵化香菇微企。
专家进村
“啪、啪、啪!”2012年8月的一天清晨,敲门声响起。
“谁呀?”陈福木睡眼惺忪地打开门。
“陈书记,刘教授起床了没有?”周光文站在门口问,“我想请他到我的菇棚里看看,等救命啊。”
“刘教授”便是西南大学食用菌研究专家刘朝贵教授。
长青社区被列为金佛山香菇微企专业村后,南川区整合多部门资源,支援长青社区的微企发展。
区人力社保局请来了刘朝贵,为长青社区的微企业主讲授香菇种植技术。
听说专家进了村,周光文便想请刘朝贵给自己的香菇把脉。
“我的香菇结菇率只有60%,这是怎么回事?”周光文急切地问。
察看周光文的大棚后,刘朝贵指出症结所在:“你的杀菌工作没做好,菇棒被污染了,你得升级杀菌炉。”
之后,刘朝贵在课堂上特别介绍了菇棒消毒的知识。
听了刘朝贵的课后,2012年才投资种植香菇的王仕明引进了蒸汽高温消毒锅炉。
支援长青社区的并不只是区人力社保局。
2012年11月19日上午,尽管下着雨,郑华强还是背起了背篓去采蘑菇。
“要是换了以前,一下雨,泥巴路就烂得不行,根本采不成蘑菇。”郑华强说。
如今,在区交委的支持下,总长为四公里的硬化步道修到了长青社区各个菇农的大棚。
“我要建58个大棚。”王仕明一下流转了60亩地。
他的大胆决定,缘于区农委的一项政策——对于验收合格的大棚,给予每亩一万元补贴。
学习取经
2012年10月25日,水江镇镇长杜武组织长青社区五名微企业主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考察——这里因种菇而闻名。
陈福木看到贯岭乡香菇大棚时,“噗嗤”一笑。
“这也值得我们学?”陈福木用手捂着嘴,“我们最小的菇棚都比他们的大。”
陈福木所言不假,贯岭乡的菇棚确实很小。
“最多能放两排菇棒。”朱昌洪说。
但陈福木等人的优越感,随着他们走进大棚后荡然无存。
大棚里放了两个钢架,每个架子又分成六层,整齐地摆满了菇棒。
“这是立体栽培……”当地菇农的介绍让陈福木一行人瞠目结舌。
陈福木这才明白杜武组织这次学习考察的用意。随着菇农种植规模的扩大,土地在长青渐渐成了稀缺资源。
“立体栽培可以解决我们用地紧张的难题。”陈福木说。
不过,陈福木还是希望能找回一点优越感,于是问道:“你们周边没什么大城市,菇很难卖得起价钱吧?”
“我们的菇主要卖到国外去。”
“吹牛吧,鲜菇保鲜期哪有那么长!”
“我们卖的是干菇。”
原来,贯岭乡菇农引进了香菇烘干技术,“每四斤鲜菇可以加工成一斤干菇,每袋干菇可增收六元”。
当地的干菇已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
“我实在太土了。”陈福木的最后一点优越感也消失殆尽。
从贯岭乡回来,陈福木等人就开始筹建立体大棚。
与此同时,水江镇党委、政府则再次为香菇微企专业村带来福音。
“我们准备引进一家龙头企业,搞干菇生产。”朱昌洪说。
如今,长青社区香菇微企已经达到49户,年产香菇240万公斤,销售总额近3000万元。
“看到陈福木等人致富后,现在又有13户菇农加入了申办微企的行业。”朱昌洪说。
打造微企专业村,培育香菇种植大户,长青香菇占领了重庆70%的市场。
——在坚持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冬日的阳光穿透缭绕的云雾,将温暖洒向山间。
一辆东风厢式货车在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拐。
这天是2012年11月21日,曾令辉驾车赶往南川区水江镇长青社区。
“我去拉一批货到重庆盘溪农贸市场。”曾令辉说。
曾令辉所说的“货”,是长青社区出产的香菇。
自从被南川区政府确定为金佛山香菇微企专业村后,长青社区香菇产业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2年,我每个月仅运输香菇的收入就达18000元。”曾令辉说。
微企破壳
长青社区是个农村社区。
群山连绵,森林覆盖率达76.8%,所以,耕地很少。
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村民清一色地种玉米。
深山老林,尽是黄泥小路,交通极为不便。
因此,长青成为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唯一的“福利”来自村旁的乐村林场。
在林场,每天都有前来拉木材的货车。村民常常跑到林场,捡些废木料回家当柴烧。
1992年,浙江人周禾土和罗永照来到林场。
“高山、林木资源丰富,正是种菇的好地方。”两人开办了香菇种植基地,雇用当地村民到基地务工。
几年下来,周禾土和罗永照挣了不少钱,看得村民直眼馋。
“我也要种菇。”村民王小平第一个宣布种香菇。
2009年,陈福木也弄了五亩地种菇。
但不久,陈福木就尝到了“邯郸学步”的苦滋味。
“我的香菇量少,找不到好买家,鲜货两三天就烂市,不好销。”陈福木一脸愁云。
另一个菇农周光文则直接跑到水江镇副镇长朱昌洪的办公室。
“朱镇长,我们村的电力设备跟不上,咋办?”周光文劈头盖脸地大吐苦水。
种植香菇,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高温杀菌消毒。而高温消毒锅炉耗电量大,全村用电量大大超过了现有负荷。
朱昌洪明白长青菇农之苦——无规模、缺技术、差资金,大棚都是用竹子搭建的简易大棚,经常需要修补。
“这样下去,培育香菇种植大户的计划要泡汤了。”朱昌洪心急如焚。
2010年,陈福木当选长青社区党总支书记。
新“官”上任,陈福木就被水江镇工商所所长罗文举喊去开会。
赶回长青时,陈福木带着一堆资料,表情复杂,火速召集所有菇农开会。
“市里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陈福木照本宣科地念材料。
在场菇农听得云里雾里:“种香菇还要搞公司,怕是太洋气了点哟?”
接连数日,菇农们都没有行动。
“不如你带个头,做个榜样。”罗文举动员陈福木。
“我?”犹豫了一番,陈福木同意了。
很快,陈福木就被安排到南川区参加微企创业培训。
菇农们发现,培训归来,陈福木增加了五个香菇大棚。
“你种植香菇的规模跟我们差不多,怎么有钱扩大规模呢?”有人忍不住问。
“政府给了我23000元的微企补贴。”
“办微企还有补助啊!”于是,菇农们纷纷递交微企申办资料。
然而,一番周折后,只有五个菇农成功申办了微企,不少菇农选择了放弃。
罗文举心生疑惑:“前一阵子还热火朝天的,怎么突然就偃旗息鼓了?”
原来,不少菇农嫌微企的申办手续复杂,而且长青距离镇工商所又比较远,于是选择了放弃。
2012年7月4日,长青微企发展的僵局被打破——通过镇领导努力,区政府决定把长青打造成香菇微企专业村,专事孵化香菇微企。
专家进村
“啪、啪、啪!”2012年8月的一天清晨,敲门声响起。
“谁呀?”陈福木睡眼惺忪地打开门。
“陈书记,刘教授起床了没有?”周光文站在门口问,“我想请他到我的菇棚里看看,等救命啊。”
“刘教授”便是西南大学食用菌研究专家刘朝贵教授。
长青社区被列为金佛山香菇微企专业村后,南川区整合多部门资源,支援长青社区的微企发展。
区人力社保局请来了刘朝贵,为长青社区的微企业主讲授香菇种植技术。
听说专家进了村,周光文便想请刘朝贵给自己的香菇把脉。
“我的香菇结菇率只有60%,这是怎么回事?”周光文急切地问。
察看周光文的大棚后,刘朝贵指出症结所在:“你的杀菌工作没做好,菇棒被污染了,你得升级杀菌炉。”
之后,刘朝贵在课堂上特别介绍了菇棒消毒的知识。
听了刘朝贵的课后,2012年才投资种植香菇的王仕明引进了蒸汽高温消毒锅炉。
支援长青社区的并不只是区人力社保局。
2012年11月19日上午,尽管下着雨,郑华强还是背起了背篓去采蘑菇。
“要是换了以前,一下雨,泥巴路就烂得不行,根本采不成蘑菇。”郑华强说。
如今,在区交委的支持下,总长为四公里的硬化步道修到了长青社区各个菇农的大棚。
“我要建58个大棚。”王仕明一下流转了60亩地。
他的大胆决定,缘于区农委的一项政策——对于验收合格的大棚,给予每亩一万元补贴。
学习取经
2012年10月25日,水江镇镇长杜武组织长青社区五名微企业主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考察——这里因种菇而闻名。
陈福木看到贯岭乡香菇大棚时,“噗嗤”一笑。
“这也值得我们学?”陈福木用手捂着嘴,“我们最小的菇棚都比他们的大。”
陈福木所言不假,贯岭乡的菇棚确实很小。
“最多能放两排菇棒。”朱昌洪说。
但陈福木等人的优越感,随着他们走进大棚后荡然无存。
大棚里放了两个钢架,每个架子又分成六层,整齐地摆满了菇棒。
“这是立体栽培……”当地菇农的介绍让陈福木一行人瞠目结舌。
陈福木这才明白杜武组织这次学习考察的用意。随着菇农种植规模的扩大,土地在长青渐渐成了稀缺资源。
“立体栽培可以解决我们用地紧张的难题。”陈福木说。
不过,陈福木还是希望能找回一点优越感,于是问道:“你们周边没什么大城市,菇很难卖得起价钱吧?”
“我们的菇主要卖到国外去。”
“吹牛吧,鲜菇保鲜期哪有那么长!”
“我们卖的是干菇。”
原来,贯岭乡菇农引进了香菇烘干技术,“每四斤鲜菇可以加工成一斤干菇,每袋干菇可增收六元”。
当地的干菇已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
“我实在太土了。”陈福木的最后一点优越感也消失殆尽。
从贯岭乡回来,陈福木等人就开始筹建立体大棚。
与此同时,水江镇党委、政府则再次为香菇微企专业村带来福音。
“我们准备引进一家龙头企业,搞干菇生产。”朱昌洪说。
如今,长青社区香菇微企已经达到49户,年产香菇240万公斤,销售总额近3000万元。
“看到陈福木等人致富后,现在又有13户菇农加入了申办微企的行业。”朱昌洪说。
打造微企专业村,培育香菇种植大户,长青香菇占领了重庆70%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