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阐述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推进提升管理水平、深化财税改革、防范经济风险方面的现实意义,对其存在的环境不优、素质不高、监督不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并从加强领导、落实、管理和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2-01-34
一、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单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对于保障经济活动合法、资产安全高效、信息真实完备、防范腐败风险、提高服务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既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行政事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切实保障制度执行,合理配置单位资源,有效规范工作程序,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深化财税改革的内在要求
在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建立内部控制,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有章可循,促使各类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及时准确归纳各类财务记录和报告信息,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有效保障财务业务安全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防范经济风险的可靠保障
建立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扎紧制度的笼子,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杜绝人情交易和暗箱操作,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保障体系,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减少自由裁量权、限制公共权力滥用、有效避免财政政策制定和资金分配过程中的行政风险、法律风险与廉政风险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切实做到未雨绸缪。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认识不高,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度缺乏了解,不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实施内部控制中的职责,而是简单地把这一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错误地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对制订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较大,致使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对权力具有较高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作用,部分人员对完善实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2.内控人员分工不明,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由于各个领域大力推行内部控制体系,加上薪酬方面的区别,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专业内控人员较为短缺,特别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多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
3.内外监督力度不足,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多挂靠在办公室,内审部门也无从建立。大部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设有内审机构,但多由财会人员兼职,发挥作用有限。
三、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履行组织机构职责,不断深化自身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1.强化领导,营造内控实施良好环境
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把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控制当作本单位、本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由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
2.强化落实,逐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要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坚持便民利民、约束权力、符合实际、便于监督、预防为主的原则,逐步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依制度理财,靠制度管人。
3.强化管理,提升内控人员专业素质
要结合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变化,在优化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调整充实财务机构、内审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其岗位职责,建立完善责任问责制度。
4.强化监督,探索建立内控长效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财政资金属于社会公众,因此内控制度的运行除了接受单位自身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之外,还要自覺接受社会层面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内控制度的监管透明化、程序化、常态化。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由全体人员参与的内控评价监督机制,特别要注重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定期对单位的内控制度运行效果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建立严格的检查问责机制,对内部控制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要加强内审意见的跟踪落实,真正实现通过内审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各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的目的。其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工作业绩考核、两个责任落实等,切实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再次,要建立监督返回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业务经办和审批方面,应对照单位职责将工作流程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再次,要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规定要求,自动及时地控制单位经济活动,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影响,在内部控制方面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促使内部控制执行力进一步加强,控制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各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并且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差别化探索,逐步建立起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郭玲玲.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1(11).
[3]唐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32).
[4]王梅芳.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升的策略思考[J].商. 2016(08).
关键词: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2-01-34
一、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单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对于保障经济活动合法、资产安全高效、信息真实完备、防范腐败风险、提高服务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既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行政事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切实保障制度执行,合理配置单位资源,有效规范工作程序,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深化财税改革的内在要求
在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建立内部控制,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有章可循,促使各类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及时准确归纳各类财务记录和报告信息,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有效保障财务业务安全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防范经济风险的可靠保障
建立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扎紧制度的笼子,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杜绝人情交易和暗箱操作,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保障体系,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减少自由裁量权、限制公共权力滥用、有效避免财政政策制定和资金分配过程中的行政风险、法律风险与廉政风险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切实做到未雨绸缪。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认识不高,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度缺乏了解,不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实施内部控制中的职责,而是简单地把这一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错误地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对制订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较大,致使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对权力具有较高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作用,部分人员对完善实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2.内控人员分工不明,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由于各个领域大力推行内部控制体系,加上薪酬方面的区别,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专业内控人员较为短缺,特别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多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
3.内外监督力度不足,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多挂靠在办公室,内审部门也无从建立。大部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设有内审机构,但多由财会人员兼职,发挥作用有限。
三、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履行组织机构职责,不断深化自身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1.强化领导,营造内控实施良好环境
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把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控制当作本单位、本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由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
2.强化落实,逐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要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坚持便民利民、约束权力、符合实际、便于监督、预防为主的原则,逐步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依制度理财,靠制度管人。
3.强化管理,提升内控人员专业素质
要结合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变化,在优化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调整充实财务机构、内审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其岗位职责,建立完善责任问责制度。
4.强化监督,探索建立内控长效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财政资金属于社会公众,因此内控制度的运行除了接受单位自身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之外,还要自覺接受社会层面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内控制度的监管透明化、程序化、常态化。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由全体人员参与的内控评价监督机制,特别要注重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定期对单位的内控制度运行效果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建立严格的检查问责机制,对内部控制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要加强内审意见的跟踪落实,真正实现通过内审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各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的目的。其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工作业绩考核、两个责任落实等,切实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再次,要建立监督返回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业务经办和审批方面,应对照单位职责将工作流程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再次,要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规定要求,自动及时地控制单位经济活动,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影响,在内部控制方面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促使内部控制执行力进一步加强,控制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各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并且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差别化探索,逐步建立起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郭玲玲.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1(11).
[3]唐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32).
[4]王梅芳.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升的策略思考[J].商.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