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尘埃拯救世界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教授克里斯·皮斯特曾经有过一个疯狂的梦想:人们在地球上撒上不计其数的微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比米粒还小。如今,皮斯特的梦想终于有了成为现实的机会。
  他管这些传感器叫“智能尘埃”。智能尘埃就像地球的电子神经末梢一样,能将地球上的每件事都监控起来。智能尘埃配有计算设备、传感设备、无线电台以及使用寿命很长的电池。智能尘埃能进行观察,实时传输有关人、城市以及环境的数据。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尘埃,而是一种廉价而智能的微型无线传感器,它们互相联系,形成独立运行的网络,可以监测气候、车流量、地震损害等情况。它被誉为“改变世界运行方式的技术”。
  事情也许不完全像皮斯特展望的那样,但总算有了进展。惠普公司最近宣布,他们正在开发“地球中枢神经系统”,在未来几年中,他们计划在全球布下1万亿个传感器。
  这些遍布全球的无线设备,能够检查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能够更迅速地监测到地震,能够预测交通模式,还能监查能源的使用状况。按照这种想法,如果人们实时对世界了解得更多,很多事故就能被阻止,很多能源也可以被节省。
  惠普公司已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在石油探井上安装100万个火柴盒大小的监视器,测量岩层的震动和地球的其他运动。这些传感器每个都能覆盖6平方英里的范围。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智能尘埃部署。
  尽管这些消息令人振奋,但仍有不少人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智能尘埃。从体积上来看,现在已经开发出的和正在部署的传感器比真正的灰尘大了许多。在体积上惠普公司开发的传感器与火柴盒差不多大,如果再在外面加上一个金属盒进行保护,尺寸简直要赶上录像带了。
  大小是一个区别。智能尘埃传感器必须更小,更便于携带,但是现在人们掌握的技术还无法大量生产尺寸仅为几毫米的传感器。无线连接也是一个区别。建筑物的恒温箱大多使用的是硬接线,而智能尘埃是通过无线传播和其他传感器一起把温度数据传送到网络上。因此,数量很多也是智能尘埃与其他监测系统一个很大的不同。
  智能尘埃研究人员一开口,数据就建立在十亿甚至万亿的基础上。有人说,智能尘埃的概念已经给现实带来了严重的偏差,是时候颠覆传统概念了。因此,“无线传感网络”或者“网格”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
  有一点很重要,智能尘埃不是用完即丢的一次性用品。智能尘埃传感器必须为特定目的设计,并且分布在特定的地点,可不像当初皮斯特幻想的那样,像尘土一样随风飘散。
  研究人员说,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将地球监视起来的智能尘埃理论,对保持人类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是有好处的。而且,真实世界有很多项目都在寻求利用传感器来获取地球的“生命体征”。目前,无线传感器监测着农场、工厂、数据中心以及桥梁等地方,目的是掌握系统工作状况,提高工作效率。
  在所有这些地方,传感器网络的部署都是有特殊目的的。例如,一家名为“街线”的公司在旧金山的停车位和公路上安装了12 000个传感器。那些传感器并不能知道发生在停车位上的所有事情,它们只会对停在车位上的汽车产生反应。这些数据将很快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们,计算出到哪里停车最方便。其他的传感器还可被用来监测工厂的机器工作状况,解决其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机器出现故障前将风险排除。还有一些被用来搜集温度、化学物以及声音等数据。微型照相机和雷达也能被用来进行数据搜集。
  显然,如果用智能尘埃将地球监视起来的理论能变成现实,将会对人类和地球环境产生很大的益处。拥有的传感器越多,系统的效率就越高,便可以降低需求,减少浪费。要想对付诸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更多的信息。
  但是,有种声音不能不受到重视,那就是即使这些传感器被部署到科学和公众领域,一些人仍感觉个人隐私会受到侵犯,他们感觉,遍布全球的监视器让自己受到了秘密监视。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就应该停止对智能尘埃的研究工作,而是应该同时考虑到人们隐私的保护问题。
  惠普的高级研究人员彼得·哈特维尔称,尽管“地球中枢神经系统”计划是个商业计划,但智能尘埃背后的动机是利他主义的。“人们问我的工作是什么?我说:我的工作是拯救世界。”
  编辑/申冬梅
其他文献
为解决集中供热管网热力失调问题和分析由于热网局部工况变化而引起的热力工况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基于图论方法,利用空间网络拓扑结构得到不同几何结构热网统一的热力工况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