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95
浅静脉穿刺术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既要做到“一针见血”,又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是其基本要求。传统握拳法一次穿刺成功率在83%~93.1%,且部分患者疼痛较重[1],如何确保一次成功率和减轻穿刺疼痛仍是目前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改进了静脉穿刺技术,并与传统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静脉输液的14岁以上病人186例,男102例,女84例。按病房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4~79岁,平均46岁,个人输液3~20次,平均7次。传统组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龄14~81岁,平均50岁,每人输液3~22次,平均8次。两组患者均无影响静脉穿刺的血管性或凝血障碍性疾病,且年龄、性别,输液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分别由我院技术最好的两位护士完成,以避免技术因素的影响。
方法:①改进穿刺法[2]:选择手背、手臂的外侧或手臂掌侧面中上段的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手背静脉穿刺时,使患者的手自然放置呈休息位,护士左手与患者呈握手状态,不握拳,用拇指绷紧皮肤,尽量采用直刺法,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30°~45°角,快速进针,进针长度0.6~1.0cm为宜。②传统穿刺法[3]:进针部位相同,嘱患者握拳,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5°~20°角,由皮肤上方刺入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一段后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将针刺入少许。
效果评判标准:①一针穿刺成功率。②以马克盖尔法[4]进行疼痛评分。将疼痛分为轻、中、重3度,无痛、有痛感、轻度疼痛属轻度,疼痛较剧烈属中度,剧烈疼痛属重度;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体验,按上述等级对穿刺疼痛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轻度疼痛所占比率进行比较。
结 果
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比较,X2检验显示,改进组疼痛分布轻,两组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讨 论
静脉穿刺部位比较固定,只有一个原则:有利于穿刺,无明显并发症,疼痛尽可能轻。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选择部位应该相同。“一针见血”是基本要求,这与患者的体质、病情、护士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护士的技术水平。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但是也不能为此而增加对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手背部皮肤菲薄,神经较少,血管也较粗大,皮下组织少,血管活动性小,是穿刺最常选择的部位[5]。只有手背血管穿刺失败或无法穿刺时,才可选择其他部位。
改进法的主要技术点在于:①穿刺手处于休息位。②直刺进针。③穿刺角度加大。④缩短进针长度。
手的位置影响手部血管的深浅、活动度及充盈度。握拳时掌骨间距离加大,静脉位置变深,手背皮肤绷紧,血管充盈度变差,使穿透血管的机会增加,穿刺难度加大。而且,在穿刺成功后松拳时,针头易在血管内移动,容易穿破血管,脱出血管,增加疼痛。改用休息位时,手背比较圆隆,血管暴露充分,既可避免以上缺点,还可使动脉血更易流入手部,使静脉更加充盈,同时握住患者的手,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安全感,消除紧张情绪,使手部肌肉放松,减轻穿刺痛感。直刺方法可使血管受压固定,不易向两侧滑动,缩短皮肤到血管的距离,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
穿刺角度是影响患者疼痛最主要因素,随着穿刺角度的不断增加,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进针穿过的皮下组织也减少,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加快,疼痛减轻[6]。但是,过分加大进针角度必然容易穿透血管,影响穿刺成功率。我们体会到,采用30°~45°角,患者疼痛较轻,一针穿刺成功率高,技术难度也较小,护理人员容易掌握。
穿刺深度也显著影响患者痛觉。针头过多地进入血管,明显增加对血管壁的刺激与损伤,增加患者的疼痛,进针越深,疼痛越重[7]。我们认为,在不影响针头固定的前提下,进针长度约短越好,以0.3~0.5cm为宜。这样还可以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延长其使用寿命。
护士的技术是影响患者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护士只有充分掌握血管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层次,准确体会手感、进针力度,把握进针角度,以简练的步骤连续性完成全过程,这样才可有效减少穿刺带来的痛苦。这需要操作者能真心为患者着想,用心体会,反复练习。同时,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增加信任感,使患者默契配合。
参考文献
1 孟荣勤,肖爱华.浅谈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探讨.哈尔滨医药,2004,24(1):34.
2 陆艳华.国内静脉穿刺方法的护理进展.南方护理学报,1999,6(6):47.
3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基础护理学.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6.
4 Bevely Campbell.Arterial waveforms:mornitoring changes in configuration.Heart Lung,1997,26(3):204.
5 杨朝鲜,周玲,邹树芳,等.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位置关系的局部解剖.护理研究,2003,17(11):1251.
6 宋晓波,岳建峰,张颖,等.大角度静脉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的对比实验研究.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1.
7 张秋香,张凤芝.静脉输液疼痛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实用全科医学,2003,1(4):342.
浅静脉穿刺术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既要做到“一针见血”,又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是其基本要求。传统握拳法一次穿刺成功率在83%~93.1%,且部分患者疼痛较重[1],如何确保一次成功率和减轻穿刺疼痛仍是目前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改进了静脉穿刺技术,并与传统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静脉输液的14岁以上病人186例,男102例,女84例。按病房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4~79岁,平均46岁,个人输液3~20次,平均7次。传统组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龄14~81岁,平均50岁,每人输液3~22次,平均8次。两组患者均无影响静脉穿刺的血管性或凝血障碍性疾病,且年龄、性别,输液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分别由我院技术最好的两位护士完成,以避免技术因素的影响。
方法:①改进穿刺法[2]:选择手背、手臂的外侧或手臂掌侧面中上段的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手背静脉穿刺时,使患者的手自然放置呈休息位,护士左手与患者呈握手状态,不握拳,用拇指绷紧皮肤,尽量采用直刺法,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30°~45°角,快速进针,进针长度0.6~1.0cm为宜。②传统穿刺法[3]:进针部位相同,嘱患者握拳,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5°~20°角,由皮肤上方刺入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一段后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将针刺入少许。
效果评判标准:①一针穿刺成功率。②以马克盖尔法[4]进行疼痛评分。将疼痛分为轻、中、重3度,无痛、有痛感、轻度疼痛属轻度,疼痛较剧烈属中度,剧烈疼痛属重度;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体验,按上述等级对穿刺疼痛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轻度疼痛所占比率进行比较。
结 果
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比较,X2检验显示,改进组疼痛分布轻,两组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讨 论
静脉穿刺部位比较固定,只有一个原则:有利于穿刺,无明显并发症,疼痛尽可能轻。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选择部位应该相同。“一针见血”是基本要求,这与患者的体质、病情、护士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护士的技术水平。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但是也不能为此而增加对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手背部皮肤菲薄,神经较少,血管也较粗大,皮下组织少,血管活动性小,是穿刺最常选择的部位[5]。只有手背血管穿刺失败或无法穿刺时,才可选择其他部位。
改进法的主要技术点在于:①穿刺手处于休息位。②直刺进针。③穿刺角度加大。④缩短进针长度。
手的位置影响手部血管的深浅、活动度及充盈度。握拳时掌骨间距离加大,静脉位置变深,手背皮肤绷紧,血管充盈度变差,使穿透血管的机会增加,穿刺难度加大。而且,在穿刺成功后松拳时,针头易在血管内移动,容易穿破血管,脱出血管,增加疼痛。改用休息位时,手背比较圆隆,血管暴露充分,既可避免以上缺点,还可使动脉血更易流入手部,使静脉更加充盈,同时握住患者的手,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安全感,消除紧张情绪,使手部肌肉放松,减轻穿刺痛感。直刺方法可使血管受压固定,不易向两侧滑动,缩短皮肤到血管的距离,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
穿刺角度是影响患者疼痛最主要因素,随着穿刺角度的不断增加,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进针穿过的皮下组织也减少,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加快,疼痛减轻[6]。但是,过分加大进针角度必然容易穿透血管,影响穿刺成功率。我们体会到,采用30°~45°角,患者疼痛较轻,一针穿刺成功率高,技术难度也较小,护理人员容易掌握。
穿刺深度也显著影响患者痛觉。针头过多地进入血管,明显增加对血管壁的刺激与损伤,增加患者的疼痛,进针越深,疼痛越重[7]。我们认为,在不影响针头固定的前提下,进针长度约短越好,以0.3~0.5cm为宜。这样还可以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延长其使用寿命。
护士的技术是影响患者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护士只有充分掌握血管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层次,准确体会手感、进针力度,把握进针角度,以简练的步骤连续性完成全过程,这样才可有效减少穿刺带来的痛苦。这需要操作者能真心为患者着想,用心体会,反复练习。同时,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增加信任感,使患者默契配合。
参考文献
1 孟荣勤,肖爱华.浅谈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探讨.哈尔滨医药,2004,24(1):34.
2 陆艳华.国内静脉穿刺方法的护理进展.南方护理学报,1999,6(6):47.
3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基础护理学.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6.
4 Bevely Campbell.Arterial waveforms:mornitoring changes in configuration.Heart Lung,1997,26(3):204.
5 杨朝鲜,周玲,邹树芳,等.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位置关系的局部解剖.护理研究,2003,17(11):1251.
6 宋晓波,岳建峰,张颖,等.大角度静脉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的对比实验研究.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1.
7 张秋香,张凤芝.静脉输液疼痛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实用全科医学,2003,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