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纺织行业为代表,具备创新素质、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三创”人才显得越发紧迫。“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中国顶级学科竞赛,是地方纺织行业高校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重要契机。通过分析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人才培养三大难点,提出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地方纺织行业高校学生的“三创”能力,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三创”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63
1 研究背景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服务国家需求,支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体系中占据战略制高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备创新素质、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以下简称“三创”)的人才培养越发显得紧迫。“三创”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对行业高校来说,更是责任重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为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变革,纺织行业在科技、绿色、智能、品质、特色和管理六大方面的转型升级,无不引领着传统纺织业向高新技术纺织业的发展,机器代替人、智能制造、信息化、智能可穿戴、时尚设计、绿色环保等变革,激发着行业对“三创”能力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倒逼纺织行业高校人才的培养改革。
自2015年以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国家又相继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截至目前此项赛事已开展至第六届,发展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顶级赛事,成为高校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重要抓手。高校以此为契机,加快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推进实践教学平台的更新,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2 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人才培养难点
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为引领,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解决纺织行业高校,尤其是地处经济欠发达、远离产业基地的西部纺织行业高校,在“三创”人才培养上面临如下难题。
2.1 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
目前,在行业高校,尤其在为陕西乃至西部纺织行业服务的高校,一是由于大学专业课理论教学偏多,课堂结合实际不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课,即“到课率、抬头率、接受率”较低,学生普遍缺乏专业学习兴趣;二是专业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容易导致正值青春年少、活泼好动的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致使学生专业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三是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致使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目标,很难愿意今后到艰苦行业去工作,所以学习动力不足。
2.2 学生“三创”能力欠缺,培养不足
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消费市场越来越注重质量品质,注重绿色环保,注重时尚休闲。纺织的流行时间变化越来越短,时尚风格转换得越来越快,不创新就没有市场,所以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能力;二是纺织也是市场化改革最彻底的行业,为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必须要走出去,更多地与国际接轨,需要的人才要有国际化背景,要有走出去开疆拓土的能力,即创业能力;三是纺织的创新发展,现在已经从传统的穿衣盖被,发展到了“上天入地,中间加个空气”的无所不在的高科技时代,也就是覆盖了航空航天、特种防护、军工生产、建筑、环保、智能可穿戴、空气洁净化处理等领域,所以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造能力。
然而,局限于学校的资源和条件,目前行业高校的教学多少还停留在“老纺织”时代,在学校很多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接触实际的机会有限,培养的人才工程和实践能力薄弱,创造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纺织行业一线领军人物的需求,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2.3 西部行业高校学科竞赛项目孵化与训练基地不足
一是行业高校办学经费的制约,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带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奠定基础,而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渗透又为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新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代替人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等。但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行业高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缺少能够真枪实刀动手的实践基地。
二是西部纺织行业高校远离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心。由于经济发展中心的东移,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到了江浙的长三角、广东的珠三角等地区。而原西安纺织城、咸阳纺织企业也都搬迁到了远离城市的纺织产业园,离学校较远,学生实习实践就成了问题。
3 构建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认真研究分析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构建“三创”人才培养的12345实践育人新模式,即树立1个“三创能力导向”理念;形成2个实践育人机制;搭建3大学科竞赛项目训练基地平台;构建4个“1+1”以赛育人模式;形成包含5个方面的完整的竞赛组织体系架构。
3.1 樹立1个“三创能力导向”理念
以“三创能力导向”为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习实训学科竞赛,推进协同育人,面向全产业链培养学生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3.2 形成2个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以“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为引线的合力机制。制定政策,正向激励,使学生乐于到企业进行工程训练(留得住),使教师愿意沉在企业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沉得下),形成学生、教师愿意下企业的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使企业乐于与高校合建并共同经营实践平台,形成“人才共用、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共赢机制。
(3)搭建3大学科竞赛基地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实践教学平台,搭建3大学科竞赛基地平台,补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短板。①搭建竞赛项目研究训练平台。利用基础实验示范中心、专业实践平台及工程训练中心三类校内实践平台,以及学校拥有的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②搭建“5+X”创新实践平台。利用以纺织工程为主的五大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纺织行业龙头企业的“5+X”研究院,发挥其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上的产业实景实训优势,解决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课题研究、项目孵化,形成实践创新平台。搭建竞赛实战平台。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整合各种专业类学科竞赛,形成分层次、梯度递进式的学科竞赛体系,形成完善的竞赛实战平台。
(4)构建4个“1+1”以赛育人模式。通过举办“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双创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构建4個“1+1”以赛育人模式:“校内指导教师 + 校外创业导师”:实现创新创业指导的多元化;“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化;“专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课程的全程化;“校内实验 + 校外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立体化。
(5)形成5个方面完整的学科竞赛组织架构。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形成包括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三级竞赛平台、培育项目内容、竞赛激励机制、竞赛结果在教学评价和学生发展中的运用等内容的组织体系。①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组织架构。形成以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工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行业企业以及各学院组成的、多部门协同的学科竞赛领导小组。按照一院一品牌、一院一赛事的机制,落实到承办学院具体组织实施。②构建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平台。将大赛项目嵌入到课堂教学中,牵引着第二课堂,通过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形成学中练、练中研、研中出创新灵感。通过在各级赛事中得到锤炼,逐渐凝练出高水平的成果,参加最高级别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③加强学科竞赛项目培育。一是建立导师制,负责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二是从大创项目中选择培育苗子,放到相应基地中进行孵化;三是从比较成熟的基地孵化项目中选择成熟的项目,深化研究培育。④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完善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给予参赛学生、获奖学生在学年考核、优秀评选、学分置换、就业推荐、研究生推免等方面倾斜政策:一是形成学生踊跃参赛、刻苦拼搏、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教师潜心教学、精心指导学科竞赛的良好风气;二是通过鼓励学生参赛,得到大赛的锻炼,真正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三是通过学生参赛反映出来的教学、学生、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倒逼教育教学的改革。四是通过学科竞赛,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⑤规范竞赛结果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通过系列文件制度的建立,将学科竞赛的结果充分运用到学院年终绩效考核、教师聘期考核、职称晋升、教学奖励、名师评选等方面,促进教学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樊刚强,杨勇,杨俊玲,等.地方性本科院校“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23 (14) :215-216.
[2]周珣,刘龙舞,沈洋洋.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 ,2019(16):45-47.
[3]王娟 , 杨森 , 赵婧方.“拔尖计划”2.0 背景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9(3):19-24.
[基金项目]2019年1月10日,西安工程大学,项目名称“以‘互联网+纺织’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特色教育教学的探讨与实践”(项目编号:19JGZD05); 2019年12月23日,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名称“‘互联网+纺织’竞赛提升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9BZ035)。
[作者简介]郭西平(1970—),女,吉林四平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63
1 研究背景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服务国家需求,支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体系中占据战略制高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备创新素质、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以下简称“三创”)的人才培养越发显得紧迫。“三创”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对行业高校来说,更是责任重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为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变革,纺织行业在科技、绿色、智能、品质、特色和管理六大方面的转型升级,无不引领着传统纺织业向高新技术纺织业的发展,机器代替人、智能制造、信息化、智能可穿戴、时尚设计、绿色环保等变革,激发着行业对“三创”能力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倒逼纺织行业高校人才的培养改革。
自2015年以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国家又相继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截至目前此项赛事已开展至第六届,发展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顶级赛事,成为高校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重要抓手。高校以此为契机,加快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推进实践教学平台的更新,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2 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人才培养难点
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为引领,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解决纺织行业高校,尤其是地处经济欠发达、远离产业基地的西部纺织行业高校,在“三创”人才培养上面临如下难题。
2.1 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
目前,在行业高校,尤其在为陕西乃至西部纺织行业服务的高校,一是由于大学专业课理论教学偏多,课堂结合实际不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课,即“到课率、抬头率、接受率”较低,学生普遍缺乏专业学习兴趣;二是专业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容易导致正值青春年少、活泼好动的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致使学生专业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三是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致使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目标,很难愿意今后到艰苦行业去工作,所以学习动力不足。
2.2 学生“三创”能力欠缺,培养不足
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消费市场越来越注重质量品质,注重绿色环保,注重时尚休闲。纺织的流行时间变化越来越短,时尚风格转换得越来越快,不创新就没有市场,所以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能力;二是纺织也是市场化改革最彻底的行业,为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必须要走出去,更多地与国际接轨,需要的人才要有国际化背景,要有走出去开疆拓土的能力,即创业能力;三是纺织的创新发展,现在已经从传统的穿衣盖被,发展到了“上天入地,中间加个空气”的无所不在的高科技时代,也就是覆盖了航空航天、特种防护、军工生产、建筑、环保、智能可穿戴、空气洁净化处理等领域,所以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造能力。
然而,局限于学校的资源和条件,目前行业高校的教学多少还停留在“老纺织”时代,在学校很多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接触实际的机会有限,培养的人才工程和实践能力薄弱,创造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纺织行业一线领军人物的需求,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2.3 西部行业高校学科竞赛项目孵化与训练基地不足
一是行业高校办学经费的制约,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带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奠定基础,而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渗透又为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新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代替人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等。但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行业高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缺少能够真枪实刀动手的实践基地。
二是西部纺织行业高校远离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心。由于经济发展中心的东移,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到了江浙的长三角、广东的珠三角等地区。而原西安纺织城、咸阳纺织企业也都搬迁到了远离城市的纺织产业园,离学校较远,学生实习实践就成了问题。
3 构建地方纺织行业高校“三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认真研究分析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构建“三创”人才培养的12345实践育人新模式,即树立1个“三创能力导向”理念;形成2个实践育人机制;搭建3大学科竞赛项目训练基地平台;构建4个“1+1”以赛育人模式;形成包含5个方面的完整的竞赛组织体系架构。
3.1 樹立1个“三创能力导向”理念
以“三创能力导向”为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习实训学科竞赛,推进协同育人,面向全产业链培养学生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3.2 形成2个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以“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为引线的合力机制。制定政策,正向激励,使学生乐于到企业进行工程训练(留得住),使教师愿意沉在企业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沉得下),形成学生、教师愿意下企业的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使企业乐于与高校合建并共同经营实践平台,形成“人才共用、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共赢机制。
(3)搭建3大学科竞赛基地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实践教学平台,搭建3大学科竞赛基地平台,补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短板。①搭建竞赛项目研究训练平台。利用基础实验示范中心、专业实践平台及工程训练中心三类校内实践平台,以及学校拥有的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②搭建“5+X”创新实践平台。利用以纺织工程为主的五大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纺织行业龙头企业的“5+X”研究院,发挥其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上的产业实景实训优势,解决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课题研究、项目孵化,形成实践创新平台。搭建竞赛实战平台。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整合各种专业类学科竞赛,形成分层次、梯度递进式的学科竞赛体系,形成完善的竞赛实战平台。
(4)构建4个“1+1”以赛育人模式。通过举办“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双创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构建4個“1+1”以赛育人模式:“校内指导教师 + 校外创业导师”:实现创新创业指导的多元化;“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化;“专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课程的全程化;“校内实验 + 校外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立体化。
(5)形成5个方面完整的学科竞赛组织架构。以“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形成包括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三级竞赛平台、培育项目内容、竞赛激励机制、竞赛结果在教学评价和学生发展中的运用等内容的组织体系。①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组织架构。形成以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工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行业企业以及各学院组成的、多部门协同的学科竞赛领导小组。按照一院一品牌、一院一赛事的机制,落实到承办学院具体组织实施。②构建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平台。将大赛项目嵌入到课堂教学中,牵引着第二课堂,通过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形成学中练、练中研、研中出创新灵感。通过在各级赛事中得到锤炼,逐渐凝练出高水平的成果,参加最高级别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③加强学科竞赛项目培育。一是建立导师制,负责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二是从大创项目中选择培育苗子,放到相应基地中进行孵化;三是从比较成熟的基地孵化项目中选择成熟的项目,深化研究培育。④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完善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给予参赛学生、获奖学生在学年考核、优秀评选、学分置换、就业推荐、研究生推免等方面倾斜政策:一是形成学生踊跃参赛、刻苦拼搏、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教师潜心教学、精心指导学科竞赛的良好风气;二是通过鼓励学生参赛,得到大赛的锻炼,真正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三是通过学生参赛反映出来的教学、学生、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倒逼教育教学的改革。四是通过学科竞赛,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⑤规范竞赛结果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通过系列文件制度的建立,将学科竞赛的结果充分运用到学院年终绩效考核、教师聘期考核、职称晋升、教学奖励、名师评选等方面,促进教学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樊刚强,杨勇,杨俊玲,等.地方性本科院校“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23 (14) :215-216.
[2]周珣,刘龙舞,沈洋洋.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 ,2019(16):45-47.
[3]王娟 , 杨森 , 赵婧方.“拔尖计划”2.0 背景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9(3):19-24.
[基金项目]2019年1月10日,西安工程大学,项目名称“以‘互联网+纺织’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特色教育教学的探讨与实践”(项目编号:19JGZD05); 2019年12月23日,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名称“‘互联网+纺织’竞赛提升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9BZ035)。
[作者简介]郭西平(1970—),女,吉林四平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