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动机正在由功利性的“外在动机”向兴趣型的“内在动机”转变。为保持和发展学习者对日语的兴趣,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与相对较少的课时量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尝试了以影视作品为依托的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立体、真实的语境,对增强其信心、提高成绩和社会性的发展均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内在动机 影视作品 合作学习语境
1.我校大学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我校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另外,学生选择日语的动机有了明显变化。在对2012级学生(当时一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时,对问题“你选择二外日语的动机是什么”的回答中,人数最多的是“掌握日语有利于就业”,占48.2%,“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感兴趣”位居第二,为33.6%。而在对2014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回答人数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喜爱日本动漫、影视剧”和“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感兴趣”,共占57.4%,“掌握日语有利于就业”则降至第三位,占22.1%。由此可见,学生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动机,正在逐渐由功利性的“外在动机”向兴趣型的“内在动机”转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展学习者对日语的兴趣,同时对更多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在短暂的两年时间内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是亟待教师思考、解决的问题。
1.1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境。
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量的教学内容与相对较少的课时量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信心的丧失。现用教材《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尤其是中级部分,单词量多(平均每课100词以上),句型数量多且难度大,课与课之间缺少衔接。而且学生普遍要求教师加强口语听力训练,多介绍日本文化。与之相对,每周4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张。因此,教师需要摸索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套可以将日语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持续到结课后的有效方法。
1.2积极因素。
持兴趣型“内在动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是教师得以推进教学改革的强大支柱。同时,我校作为语言型大学,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其专业大多为英语或其他外语,他们可以将日常积累的学习本专业语言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日语学习中。
2.新的教学理念对大学日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001年颁布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提出了多元语言主义(plurilingualism)理念,即不要求学习外语达到母语者的熟练程度,而是要求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特定的对象,运用不同能力,实现有效交流。这个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要学精准的、经典的外语的思路,强调外语学习是为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在我国,2008年出版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日语是高等教育外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同时增强学生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上述外语教学理念,“走出了传统上的以及实际上的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核心的、基于语言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理念范畴,使外语学习更加强调情境学习、合作学习、基于任务或内容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外语学习对人的素养所产生的作用”(赵华敏,林洪,2011)”。
3.建构主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王毅敏,2003)。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学习情境设计,强调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何克抗,李文光,2009)。
4.教学实践及反思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情境设计的要求,上学期以二年级(2014级)二外日语7班和8班为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手段,尝试了以影视作品为依托的合作式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4.1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分组。
以学生自愿组合 教师建议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七八个小组,每组2—5人。有些小组其成员均来自相同的原始班级,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基础。有的小组成员原本并不相识,需要在合作中互相磨合。
第二步:任务分配及练习。
充分利用校园VOD在线点播系统的影音资源,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日本动漫影视剧素材,要求视频长度三五分钟。选好后分工整理台词,分角色模仿配音,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应该强加给学习者,而是同学习者商量决定,或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调整(田延明,王淑杰,2010)。因此,选材阶段教师仅提供建议,由学生掌握决定权。
第三步:课堂成果展示。每次课一组,用时5分钟,静音播放节选的视频并同步配音。结束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讲评,并就视频内容向观众提问,略作讨论,共用时10分钟左右。
一个学期,除去开学初分配任务及准备阶段和学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外,每组能进行两次成果展示,即模仿两段不同情境下的场景对话。
4.2经验总结
4.2.1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多元性、立体性、趣味性、真实性”的语境,“能够促进学习者调动所有的感官通道去理解语义”(刘玉琴,韩兰灵,2014)。而且任务圆满完成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日语学习树立起信心,对学习其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在问卷调查中,对“配音练习带给你哪些收获(可多选)”这一问题,有44%的学生选择“使我对日语学习更有信心”,77.7%的学生选择“日语发音、语调得以改善”,66.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听力、口语水平”。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平均分为65.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8。而考试题中难度最大、较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外阅读理解(满分10分)题”的平均分,实验组为4分,高于对照组的2.8分。
关键词: 内在动机 影视作品 合作学习语境
1.我校大学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我校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另外,学生选择日语的动机有了明显变化。在对2012级学生(当时一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时,对问题“你选择二外日语的动机是什么”的回答中,人数最多的是“掌握日语有利于就业”,占48.2%,“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感兴趣”位居第二,为33.6%。而在对2014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回答人数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喜爱日本动漫、影视剧”和“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感兴趣”,共占57.4%,“掌握日语有利于就业”则降至第三位,占22.1%。由此可见,学生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动机,正在逐渐由功利性的“外在动机”向兴趣型的“内在动机”转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展学习者对日语的兴趣,同时对更多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在短暂的两年时间内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是亟待教师思考、解决的问题。
1.1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境。
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量的教学内容与相对较少的课时量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信心的丧失。现用教材《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尤其是中级部分,单词量多(平均每课100词以上),句型数量多且难度大,课与课之间缺少衔接。而且学生普遍要求教师加强口语听力训练,多介绍日本文化。与之相对,每周4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张。因此,教师需要摸索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套可以将日语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持续到结课后的有效方法。
1.2积极因素。
持兴趣型“内在动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是教师得以推进教学改革的强大支柱。同时,我校作为语言型大学,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其专业大多为英语或其他外语,他们可以将日常积累的学习本专业语言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日语学习中。
2.新的教学理念对大学日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001年颁布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提出了多元语言主义(plurilingualism)理念,即不要求学习外语达到母语者的熟练程度,而是要求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特定的对象,运用不同能力,实现有效交流。这个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要学精准的、经典的外语的思路,强调外语学习是为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在我国,2008年出版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日语是高等教育外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同时增强学生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上述外语教学理念,“走出了传统上的以及实际上的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核心的、基于语言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理念范畴,使外语学习更加强调情境学习、合作学习、基于任务或内容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外语学习对人的素养所产生的作用”(赵华敏,林洪,2011)”。
3.建构主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王毅敏,2003)。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学习情境设计,强调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何克抗,李文光,2009)。
4.教学实践及反思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情境设计的要求,上学期以二年级(2014级)二外日语7班和8班为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手段,尝试了以影视作品为依托的合作式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4.1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分组。
以学生自愿组合 教师建议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七八个小组,每组2—5人。有些小组其成员均来自相同的原始班级,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基础。有的小组成员原本并不相识,需要在合作中互相磨合。
第二步:任务分配及练习。
充分利用校园VOD在线点播系统的影音资源,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日本动漫影视剧素材,要求视频长度三五分钟。选好后分工整理台词,分角色模仿配音,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应该强加给学习者,而是同学习者商量决定,或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调整(田延明,王淑杰,2010)。因此,选材阶段教师仅提供建议,由学生掌握决定权。
第三步:课堂成果展示。每次课一组,用时5分钟,静音播放节选的视频并同步配音。结束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讲评,并就视频内容向观众提问,略作讨论,共用时10分钟左右。
一个学期,除去开学初分配任务及准备阶段和学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外,每组能进行两次成果展示,即模仿两段不同情境下的场景对话。
4.2经验总结
4.2.1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多元性、立体性、趣味性、真实性”的语境,“能够促进学习者调动所有的感官通道去理解语义”(刘玉琴,韩兰灵,2014)。而且任务圆满完成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日语学习树立起信心,对学习其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在问卷调查中,对“配音练习带给你哪些收获(可多选)”这一问题,有44%的学生选择“使我对日语学习更有信心”,77.7%的学生选择“日语发音、语调得以改善”,66.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听力、口语水平”。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平均分为65.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8。而考试题中难度最大、较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外阅读理解(满分10分)题”的平均分,实验组为4分,高于对照组的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