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数学课不但能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教学途径之一是数学活动课的教学.通过活动的趣味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探究
以往的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式的,复习——讲授新知识——举例子——做练习——小结——作业,单纯的传道授业,整节课单调如一,枯燥无味,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地在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学习最终要培养的各种能力无法得以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1 ],教师从中起到适度引导、点拨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既重要又特别的基础学科,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有关数学的活动,即数学活动课 [1 ].活动课通过学生们之间自主参与、探索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知识用在实践活动当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
要把枯燥单调的数学课堂通过活动设计的开展“活”起来,使“教”与“学”融合,教师就要敢于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 ],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体会学有所用,亲身感受知识的魅力.
1 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课的真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活动课的教育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平常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有趣的、生动的、简单易懂的生活案例通过某种活动的形式融入教学 [1 ],它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或玩乐等,它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1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它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或玩乐等.
其次,引导不同学生扮演活动课中的不同角色.
数学活动课注重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 [3 ].数学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开发智力,并学以致用.即使同一班的学生,他们在知识掌握、能力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创造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很有个性,自尊心很强,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活动课氛围中引导学生各抒其见,这样不同角色的学生就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 [2 ],无论对的还是错的,教师都要给予思维过程梳理.对错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答案多少都会促进教学效果的升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受到启发.在活动课中师生互动或学生自主、探究等 [2 ],不但克服了学生学数学的恐惧感,而且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会用所学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要使他们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去研究,在新课标引领中大胆尝试,对各章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2 ].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可以举行这样的游戏活动,要求学生从给出的一组数中选出4个数字,利用加、减、乘、除、乘方进行运算,请先算出24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过程,若有其他算法的同学也可以请到黑板上把过程写出来.课余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多个自由组合进行比赛.学生通过玩游戏活动,快乐地学习,增强学习的乐趣.
在新课标中,数学每章节后都有相应的数学文化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就地取材,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或中外数学史等,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在讲《概率》之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经常见到老师领着一群学生集体过马路,从数学角度运用概率来分析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学生集中在一起过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学生一个一个过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人数一定,集中过马路的次数要比单独过马路与车相撞的次数少很多。这样,既学到知识,又感觉到生活的很多事件都跟数学有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感同身受,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动脑,才能真正体会事件的来龙去脉,主动地思考研究、寻找最佳解决问题方案.数学活动课要真正做到“教”与“学”互动,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不同的角色,自主、独立地活动,展现个性,发挥各自才能 [3 ].如在上《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这一活动课时,把四个学生分成一组,每组带一副象棋,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活动:(1)摆好各棋子的位置 ;(2)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一张象棋的平面分布图,写出各棋子的坐标; (3)让学生开始对弈,在对弈的过程中写出“马”“相”下一步要走的坐标.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寻求结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活动过程.从始至终,学生都占主体地位,学生感同身受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挥 [3 ].
4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巧妙地设计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开发创新思维,学生的求知是一种探求未知并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 [2 ].质疑问难,求异思维,这是发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新课程中很多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活动”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究《线段的条数和点数的关系》时,提出问题:一条直线上的点的个数和在这条直线上有几条线段是否有关?设置以下几个问题(n≥2):
(1)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后,可得到什么规律?得到:①点数越多线段的条数越多;②当点数为n时,线段的条数为 .
(2)引申:①从一个端点引n条射线,可以构成多少个角?②同学聚会上,有n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需要握多少次?
(3)应用:①某条线路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共10个小站,每2站一个票价,总共有多少种票价?n站呢?②若途经10个小站呢?③要设计多少种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互动中学轻松而又有成就. 因此教师教学要敢于突破常规,设想创新,激励多想多问,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鼓励他们在不同的活动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一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员.中学数学要根据各章节特点多开展活动课的教学,给学生有个性的进行学习提供平台,使他们亲自参与实际操作、探究、交流互动,有助于培养分析、综合、归纳、逻辑推理等能力[3 ],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与合作交流,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臣. 活动课程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5-73.
[2]彭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隋鸣,许敏慧.数学实验活动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4,13(2):93-94.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探究
以往的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式的,复习——讲授新知识——举例子——做练习——小结——作业,单纯的传道授业,整节课单调如一,枯燥无味,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地在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学习最终要培养的各种能力无法得以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1 ],教师从中起到适度引导、点拨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既重要又特别的基础学科,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有关数学的活动,即数学活动课 [1 ].活动课通过学生们之间自主参与、探索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知识用在实践活动当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
要把枯燥单调的数学课堂通过活动设计的开展“活”起来,使“教”与“学”融合,教师就要敢于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 ],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体会学有所用,亲身感受知识的魅力.
1 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课的真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活动课的教育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平常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有趣的、生动的、简单易懂的生活案例通过某种活动的形式融入教学 [1 ],它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或玩乐等,它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1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它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或玩乐等.
其次,引导不同学生扮演活动课中的不同角色.
数学活动课注重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 [3 ].数学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开发智力,并学以致用.即使同一班的学生,他们在知识掌握、能力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创造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很有个性,自尊心很强,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活动课氛围中引导学生各抒其见,这样不同角色的学生就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 [2 ],无论对的还是错的,教师都要给予思维过程梳理.对错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答案多少都会促进教学效果的升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受到启发.在活动课中师生互动或学生自主、探究等 [2 ],不但克服了学生学数学的恐惧感,而且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会用所学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要使他们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去研究,在新课标引领中大胆尝试,对各章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2 ].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可以举行这样的游戏活动,要求学生从给出的一组数中选出4个数字,利用加、减、乘、除、乘方进行运算,请先算出24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过程,若有其他算法的同学也可以请到黑板上把过程写出来.课余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多个自由组合进行比赛.学生通过玩游戏活动,快乐地学习,增强学习的乐趣.
在新课标中,数学每章节后都有相应的数学文化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就地取材,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或中外数学史等,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在讲《概率》之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经常见到老师领着一群学生集体过马路,从数学角度运用概率来分析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学生集中在一起过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学生一个一个过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人数一定,集中过马路的次数要比单独过马路与车相撞的次数少很多。这样,既学到知识,又感觉到生活的很多事件都跟数学有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感同身受,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动脑,才能真正体会事件的来龙去脉,主动地思考研究、寻找最佳解决问题方案.数学活动课要真正做到“教”与“学”互动,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不同的角色,自主、独立地活动,展现个性,发挥各自才能 [3 ].如在上《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这一活动课时,把四个学生分成一组,每组带一副象棋,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活动:(1)摆好各棋子的位置 ;(2)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一张象棋的平面分布图,写出各棋子的坐标; (3)让学生开始对弈,在对弈的过程中写出“马”“相”下一步要走的坐标.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寻求结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活动过程.从始至终,学生都占主体地位,学生感同身受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挥 [3 ].
4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巧妙地设计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开发创新思维,学生的求知是一种探求未知并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 [2 ].质疑问难,求异思维,这是发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新课程中很多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活动”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究《线段的条数和点数的关系》时,提出问题:一条直线上的点的个数和在这条直线上有几条线段是否有关?设置以下几个问题(n≥2):
(1)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后,可得到什么规律?得到:①点数越多线段的条数越多;②当点数为n时,线段的条数为 .
(2)引申:①从一个端点引n条射线,可以构成多少个角?②同学聚会上,有n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需要握多少次?
(3)应用:①某条线路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共10个小站,每2站一个票价,总共有多少种票价?n站呢?②若途经10个小站呢?③要设计多少种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互动中学轻松而又有成就. 因此教师教学要敢于突破常规,设想创新,激励多想多问,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鼓励他们在不同的活动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一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员.中学数学要根据各章节特点多开展活动课的教学,给学生有个性的进行学习提供平台,使他们亲自参与实际操作、探究、交流互动,有助于培养分析、综合、归纳、逻辑推理等能力[3 ],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与合作交流,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臣. 活动课程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5-73.
[2]彭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隋鸣,许敏慧.数学实验活动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4,13(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