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诗歌的文学,诗歌反映了中国人最根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渴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细微的感受与智慧。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大量古代诗歌,现代新诗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文学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其品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情色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也是如此。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但我们也要注意,看结构不仅要看其表层结构,还要注意深层结构。两方面结合,从形式和内容上抓住关键所在。
  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其教学的技巧和规律还有很多,这就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观察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读得多了,理解也更容易。教师用课堂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老师教转变为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必定会带来现代诗歌教学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摘 要】《史学、史家与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精神有深刻论述,尤其在东汉后期表现出严重的不足。首先是士大夫独立人格的丧失;其次是对颓废政治的漠视。  【关键词】余英时 士大夫 东汉  《史学、史家与时代》是余英时先生的12篇论文和演讲稿,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余英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精神有深刻论述。所以,在阅读时着重研究了他关于两汉至东晋南朝时的几篇文章,获益颇多。
【摘 要】本文研究新奇隐喻语篇中互文性的语用功能。有经验的作者往往通过对互文性材料的选择、吸收和改造,建构新的隐喻语篇。互文的语用功能主要在于隐喻创新。  【关键词】互文性 新奇隐喻 建构  互文性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概念,是当前语篇和先前相关语篇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法国符号学家克丽斯蒂娃(1986)首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她指出:“任何语篇都是通过引文的镶嵌来创造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
目的: 周期麻痹性副肌强直是由位于17q23染色体上编码成人骨骼肌钠通道的α亚单位(SCN4A)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早期正确的作出诊断,及时进行临床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产生及其要观点,剖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有限,二是英语学习目的注重考证,三是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要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制订学习计划,要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要将教学的重点着力于培养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要鼓励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估。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角色 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人本主
【摘 要】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已被实践证明。为此,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笔者将合作学习运用于远程开放式英语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合作学习 电大英语远程 开放教学  电大英语远程教学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模式,它是成人在业余时间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
目的:观察瘦素对体外脂质变性人肝L-02细胞甘油三酯含量以及OB-Rb(瘦素受体)、STAT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蛋白3)、MTP(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 mRNA表达的影响,以推断瘦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