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武训练与儿童盔甲
博物馆的一个大型展柜以“为比武大赛进行的训练”(TRAINING FOR TOURNAMENTS)为题,集中展示了一组儿童盔甲,专门介绍了中世纪至17世纪儿童比武训练和儿童参加比武竞赛的相关资料。
据介绍,中世纪的男孩们从7岁左右开始,就要了解穿着盔甲和使用不同武器的方法,练习徒步比武(foot combat),之后学习骑术,逐渐掌握驾驭马匹的要领。到了14岁左右开始进行骑马比武的综合性训练,采用的方法通常是,骑马持矛在一个环形场地上快速奔跑,最后对准设置的标靶(quintains)进行冲刺,以提高骑术和使用武器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力量与技巧。贵族的孩子最初与同伴在他们成长的宫廷里练习,之后,就有专门为年轻人举办的比赛。1256年,英格兰王室就专门为小爱德华一世举办了一场比武竞赛,主要目的是“让他受到军事纪律的教育”。
展品包括盔甲模型、比武盔甲、巡游仪式盔甲,以及中世纪儿童剑。


一件按比例缩小的16世纪成人战地盔甲模型,可能制作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从头到脚完全是16世纪战斗盔甲的样式,像真的盔甲一样使用小螺栓将各个盔甲部件连接在一起,所有关节处都可以活动,头盔上的“咆哮式面罩”(bellows)制作得格外精致,胸甲上带有长矛搁架,另外还附带了一把骑士长剑。
一个小型半身盔甲模型,约1590年德国制造,其中的一些零部件已有磨损。模型表现的是16世纪徒步士兵的形象,其没有腿部防护,头盔为露面头盔,故活动比较自如,木质的脸和手可能是19世纪后加的。
一个17世纪早期重骑兵样式的小型半身盔甲模型,约1620年法国制造,因没有小腿防护而使用了皮靴代替,将头盔上的面罩抬起来可以看到有趣的带有小胡子的脸甲。
一个小型重骑兵盔甲模型,1630年荷兰制造,头盔上带有漂亮的花边浮雕,如果将这件战斗盔甲的紧身胸甲与皮外套搭配,可以组合成1 7世纪轻骑兵或火绳枪兵模型。
17世纪早期重骑兵小型半身盔甲模型(左),约1620年法国制;小型重骑兵盔甲模型(右),1630年荷兰制
一件朴素的儿童战地盔甲,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欧洲制造,全身防护从头到脚均为钢制,质量约7kg,是专门为战斗训练制造的,也可以在围起来的场地里与其他男孩进行徒步比武使用。博物馆拍摄的一幅儿童照片显示,这件盔甲适合现在的6岁男孩穿着。
一件制作精美的四分之三身盔甲,产地可能是德国,约1620年制造,质量7.7kg,可以与及膝长靴配套,是为3~4岁的男孩制作的。这件盔甲原本带有闪亮的孔雀蓝和金边装饰,现今孔雀蓝已被氧化成棕色。很显然,这套奢华的盔甲非常昂贵,只能出自帝王之家。穿着如此昂贵的盔甲,也绝不单纯是为了好玩,而是在重大的宫廷庆典仪式中,让这位众人仰慕的男孩,以未来军事领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组合式战地士兵半身盔甲,17世纪早期欧洲制造,适合7岁左右男孩穿用。这种盔甲由头盔、颈甲、胸背甲、肩甲、臂甲等不同盔甲部件组合而成,可以看出搭配组装得十分合适。由于盔甲部件可以拆分,男孩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盔甲部件,组合成自己喜欢的盔甲样式,在一起玩“士兵游戏”(Playing At Soldiers)。 威尔士王子的盔甲,约1605年英国格林威治制造。这件盔甲是为当时9岁的威尔士王子亨利制作的,许多部件已经遗失,保存下来的只有头盔和胸背护甲,精美的制作工艺表明它出自皇家工匠之手,当时格林威治皇家工场只有接到国王的命令才能制作。这件盔甲最不寻常、最令人感到惊讶之处是胸甲上有两个孔,这是用来安装长矛支架的,这意味着小王子此时已经开始了长矛比武(joust)训练,通常情况下男童只有到了14岁才能进行这种训练。据资料记载,亨利王子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长子,自小就喜欢室外运动,特别热衷于比武大赛和作战战术,他去世时只有18岁,他的弟弟成为了王位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国王查尔斯一世。
一对护脚甲,约1610年英国格林威治制造,是一套儿童盔甲中唯一的留存件,制作者为格林威治皇家工场著名工匠威廉·皮克林(William Picketing)。这件作品表现出高超的设计制作技巧,一块块钢板的裁剪组合、相互间的连接以及整体构造,都非常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几乎像穿普通鞋子那样可充分弯曲,灵活自如。
“哥俩好”徒步战斗盔甲,约1610年德国奥格斯堡制造。这是德国撒克逊阿尔滕堡大公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为他的两个儿子制造的盔甲,当年兄弟俩一个10岁、一个8岁,穿着这种没有腿部防护的半身盔甲,可以像成人徒步比武那样,手持木棍等钝器隔着栅栏打斗玩耍。博物馆据此将两个孩童模型面对面地陈列在一起,中间设置一个木栅栏,摆了个持械搏斗的动态造型,看起来十分有趣。
与盔甲一同展示的还有2把中世纪儿童剑。其中的一把弧形护手剑是为7岁小孩制造的,于1300~1350年英国制造;另一把十字护手剑是为10多岁的少年制造的,约1450年欧洲制造,是在英法百年戰争卡斯蒂永(Castillon)战场遗址发掘出来的,很可能是战争中使用的武器。
盔甲制造与装饰工艺


出现在重大庆典仪式上的巡游比武盔甲大多是量身定做的,这样的盔甲十分昂贵,只有皇室和特别富有的人才负担得起。盔甲的外观样式往往追随当时的服装时尚,采用不同的制造工艺进行装饰。博物馆以“量身定做”(MADE TO MEASURE)为题,在若干小型展柜中展出了一批特别精致的盔甲部件,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盔甲制造装饰工艺。
烤蓝 在16世纪,明亮的孔雀蓝盔甲是最受人们推崇的装饰盔甲。钢的色谱在打磨和逐渐加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起始于浅黄色(204℃),终止于灰黑色(332℃),孔雀蓝是在加热到277℃时,通过快速冷却后形成的。因此,这是一项很难把握的技巧。烤蓝还通常与镶金结合,起到互补色的艺术效果。现存的烤蓝装饰盔甲,由于时间的洗礼大都被氧化成棕色。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萨克森选帝侯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半身盔甲和一对护手甲,这两件展品可谓烤蓝装饰工艺的典范。这件半身盔甲用于徒步比武,制作于1591年,出自奥格斯堡著名盔甲工艺大师安东·佩芬豪瑟(Anton Peffenhauser)之手,是佩芬豪瑟制作的12件相似作品中的一件,丰富的烤蓝辅以精巧的金饰镶嵌,使整件作品看起来十分庄重华贵。这件盔甲是萨克森选帝侯的妻子索菲亚送给丈夫的圣诞礼物。可悲的是,她的丈夫在当年9月份不幸去世,并没有看到完成的盔甲,盔甲成了妻子对亡夫寄托哀思的特殊遗物。
汞镀金 汞镀金又称汞齐法涂金。这种在打磨光滑的盔甲上的镀金工艺,相比将金片压在带有划痕的钢铁表面的工艺,具有不同的效果。其采用的方法是,将汞合金涂在镀铜表面,然后加热,汞蒸发后留下金附着在盔甲上。展出的一个采用汞镀金装饰的护面甲及比武使用的加强件,制作于1550年,是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一件盔甲上的部件,由著名皇家工匠马蒂亚斯·弗劳恩普莱斯(Matthias Frauenpreiss)和经验丰富的奥格斯堡工艺大师乔戈·索格(Jorg Sorg)联手完成,索格使用汞镀金和蚀刻工艺进行了最后的装饰,在这件作品上可以看到金色的汞镀金边框和美丽的树叶状蚀刻花纹。


镶嵌 这种装饰方法是先在钢质材料上凿出凹槽,再将金线或银线锤打到凹槽中。为了突出镶嵌的效果,常采用镶金、浮雕与周围金属的烤蓝予以衬托和强化。展出的一只徒步比武使用的护手甲,约1540年产于意大利曼图亚,丰富的镶金装饰分布在手腕、手背和手指关节处的一块块小薄板上,这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风格的基本特色。



第一个展柜内,展出了赛事组织者埃格林顿勋爵的肖像画、比武大赛奖杯,比武参赛者沃特福德侯爵(Marquis of Waterford)的比武盔甲、埃格林顿勋爵侍从在巡游比武中使用的战戟和长柄斧,以及比武大赛纪念品。在展品说明文字中指出,展出的这些盔甲武器都是真实的,不过也指出埃格林顿勋爵肖像画中摆姿势握着的那把佩剑,经考证确定为山寨货。



第二个展柜以“真品还是赝品?”

(ORIGINALS OR FAKES?)为题,展出了一批在当时比武大赛和民间文物市场出现的真假难辨的“中世纪盔甲武器”,包括头盔、胸甲、背甲、护手甲、护脚甲等各类盔甲部件和长剑、手半剑、轻剑、短剑、盾、手枪等,总共16件展品,其中除了一件头盔為真品外,其余均为假货。据介绍,当时伦敦邦德街有一位最大的盔甲经销商,名叫塞缪尔·卢克·布拉特(Samuel Luke Pratt),他在埃格林顿举办的比武大赛中提供了大部分装备,其中包括沃特福德侯爵使用的一件质量上乘的盔甲。从1850年开始,随着民间收藏对早期盔甲需求增大,布拉特开始转为完全销售赝品,这些赝品多是由“盔甲匠”托马斯·格里姆肖(Thomas Grimshaw)制作提供的。为了以假乱真蒙骗收藏者和专家,这两个人还编造了一本带有中世纪原址和产品样本的图册,他们制造的赝品,有的竟然还通过了英国考古协会专家的“鉴定”和“认证”,并堂而皇之地公开展示。但假的终归是假的,骗局还是被彻底揭露了。制假售假的骗子,绝对想不到他们的“作品”最终会以这种方式进入历史博物馆。
编辑/吴潇


【下期预告】
本文下期将转入“狩猎武器”专题,介绍从古到今人类狩猎活动和狩猎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展示不同时期使用的各类狩猎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