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在大连召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和强国,目前中国也正以同样的气势向世界软件制造大国迈进。这种趋势,于2007年6月20日在中国大连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再次得到明确的展示。
软件产业分工转移机遇
目前,世界软件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下分工格局:美国掌握了最先进的软件技术,控制着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工具,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居于领导地位;日本、英國、法国、德国充分利用本国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在某些系统软件领域和应用软件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欧盟在通信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若干重点领域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形成了挑战。
软件产业是一个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正如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所说,“软件产业的个人生产力并不能如传统制造业一样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机器就能马上有很大的提高”,要完成一定的软件定单,必须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软件工程师。随着世界对软件需求的扩大,在欧、美、日韩等国家软件开发人力成本又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跨国软件集团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纷纷把其低端软件业务转移到中国、印度等人力成本低的国家。这就给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也是近几年印度、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大连、成都等能因为软件外包而迅速崛起的原因。
随着中国传统制造业为迎接竞争而不断升级,它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空前提升,这也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跨国公司也看到了这样的庞大市场需求,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战略投入,IBM、甲骨文、EMC等公司纷纷在大连、成都等设立研发中心。
韩国、日本等中国软件外包主要发包国,也在加大和中国的合作,以提高其世界竞争力。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政务官高木美智代指出,中日韩三国在“ONCS的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标准化等方面开展的努力”,将提高三国的软件产业竞争力。
离高端还有很远
显然,中国看到了这种产业转移的机遇,纷纷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各地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信息产业部先后批准了大连、济南、成都等城市为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这些基地之间相互竞争,出台优惠的税收、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各个城市联合辖区内软件企业以抱团的形式进行推广。
一批软件企业也在为跨国企业“打工”的过程中得到了经验和提升。刘积仁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在与韩日、欧美企业的外包合作过程中,逐渐知道了什么叫按时交付、风险控制、流程管理、成本控制、知识产权保护、外包信誉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这些要求,让发包企业对其产生充分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大的定单。目前,国内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软件企业已经有36家。当然,它们也逐渐不满足于做“低级打工仔”,也开始涉足金融分析、风险管理等高端业务,但业务量不大。
目前,因为软件人才远远满足不了“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东软、中软、中创等公司纷纷设立软件学院,通过大规模培养符合软件流水线需要的“工人”来适应产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但更高级的懂发包方语言,有咨询、业务流程设计和管理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还是“一将难求”。而这正是中国软件业自主创新,走向高端的根本条件。另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是制约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和强国,目前中国也正以同样的气势向世界软件制造大国迈进。这种趋势,于2007年6月20日在中国大连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再次得到明确的展示。
软件产业分工转移机遇
目前,世界软件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下分工格局:美国掌握了最先进的软件技术,控制着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工具,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居于领导地位;日本、英國、法国、德国充分利用本国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在某些系统软件领域和应用软件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欧盟在通信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若干重点领域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形成了挑战。
软件产业是一个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正如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所说,“软件产业的个人生产力并不能如传统制造业一样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机器就能马上有很大的提高”,要完成一定的软件定单,必须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软件工程师。随着世界对软件需求的扩大,在欧、美、日韩等国家软件开发人力成本又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跨国软件集团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纷纷把其低端软件业务转移到中国、印度等人力成本低的国家。这就给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也是近几年印度、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大连、成都等能因为软件外包而迅速崛起的原因。
随着中国传统制造业为迎接竞争而不断升级,它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空前提升,这也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跨国公司也看到了这样的庞大市场需求,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战略投入,IBM、甲骨文、EMC等公司纷纷在大连、成都等设立研发中心。
韩国、日本等中国软件外包主要发包国,也在加大和中国的合作,以提高其世界竞争力。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政务官高木美智代指出,中日韩三国在“ONCS的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标准化等方面开展的努力”,将提高三国的软件产业竞争力。
离高端还有很远
显然,中国看到了这种产业转移的机遇,纷纷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各地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信息产业部先后批准了大连、济南、成都等城市为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这些基地之间相互竞争,出台优惠的税收、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各个城市联合辖区内软件企业以抱团的形式进行推广。
一批软件企业也在为跨国企业“打工”的过程中得到了经验和提升。刘积仁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在与韩日、欧美企业的外包合作过程中,逐渐知道了什么叫按时交付、风险控制、流程管理、成本控制、知识产权保护、外包信誉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这些要求,让发包企业对其产生充分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大的定单。目前,国内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软件企业已经有36家。当然,它们也逐渐不满足于做“低级打工仔”,也开始涉足金融分析、风险管理等高端业务,但业务量不大。
目前,因为软件人才远远满足不了“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东软、中软、中创等公司纷纷设立软件学院,通过大规模培养符合软件流水线需要的“工人”来适应产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但更高级的懂发包方语言,有咨询、业务流程设计和管理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还是“一将难求”。而这正是中国软件业自主创新,走向高端的根本条件。另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是制约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