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欣赏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ac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绘画活动中,评价欣赏环节往往不被教师重视而草草收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合理、恰当的欣赏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既能使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幼儿参与创造美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绘画活动的真正意义。那么如何评价欣赏幼儿的绘画作品呢?通过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以孩子的眼光来欣赏评价幼儿的作品
  当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完成一幅画后,即使这张画再难看,但他心中的满足程度并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时的幼儿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如果消极地批评幼儿“画得不像”,对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同时也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和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幼儿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会用好奇的、探索的、创造的甚至是破坏的眼光看待这一切,或许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可笑的,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他们正是在自己的幼稚的做法中,慢慢地认识世界,慢慢地成长起来。例如,有个孩子总喜欢把太阳画成绿色,老师三番五次地告诉他“太阳是红色的”,但孩子始终不愿改过来,还振振有词地说“绿色的太阳比红色的太阳要凉快”。这就是幼儿绘画的独特所在,他已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正是这种“不像”的画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幼儿创作意图时,要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评价幼儿这幅画时,要引导幼儿观察现实生活中太阳的颜色,但不要否定孩子心中的“绿太阳”,更没有必要去纠正孩子的“錯误”。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 不要追求画面的合理与完美,不能用成人绘画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幼儿的绘画作品,要用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它,赞赏其中点滴的创造,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
  二、倾听幼儿的表述,解读幼儿作品
  如果孩子的画,看似一堆颜色的涂鸦,教师不能理解幼儿的画,那么就请孩子来介绍他的画吧。听了孩子的介绍,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孩子眼中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像您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例如有个孩子画了一幅“有许多小人,手里挑着小竿,远处是一排方形物”,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问小作者才知道是一幅《接新娘》的画。小人手里挑着鞭炮,方形物则是小汽车,汽车里坐着新郎、新娘。可见幼儿常常按自己不断变幻着的思路解释他笔下的作品,所以说最能理解幼儿绘画作品的是幼儿自己。这时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抛开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倾听孩子们的解释。多肯定,鼓励幼儿可贵的创作勇气,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以后的创作树立自信心。
  三、尊重幼儿绘画个性,允许幼儿自由创造
  艺术领域是一个个性化极强的领域,在幼儿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由此可见,幼儿绘画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要孩子画一幅多么象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幼儿的画,展现的是个性,他们喜欢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因此评价欣赏幼儿绘画作品不存在一个死板的标准,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只要是幼儿自己创作的画,表现了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大自然的想象,就应该承认它的价值。对于幼儿而言,创造性并不专指那些新得叫人吃惊的发现,一些极其平凡而细致的改革也是创造性。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幼儿的创造性。
  四、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
  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活动中也不例外,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他们的画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也总有几个作品可能有些脏乱潦草的孩子,他们则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其实对于后一种孩子,我们更应该多关注、多指导、多鼓励,使孩子能直接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并增强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树立自信心。例如我班上有个小男孩,每次总是两三笔草草一勾就完成了。在一次画《美丽的春天》活动中,只画了几棵树,见我走过去忙把纸捂住,很明显他也知道不好看。我就启发他说:“春游时还看到了什么,如果你能把你看到美的地方画下来,肯定会很漂亮的”。听我这么一说,孩子又在纸上添上了一些景象。在评价这幅作品时,我发现他画出了小伙伴们头发“随风飘扬”的动感,我立刻表扬他观察的很仔细,画的很形象、很有特点。在今后的绘画活动中,这个孩子的绘画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评价中只有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保护好每个孩子的自尊心,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以积极、认真、细致的态度去欣赏评价幼儿的作品,使他们在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强绘画的兴趣和信心。
  五、鼓励幼儿互评,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地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纲要》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我们教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賞,很陶醉,而对同伴的作品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欣赏同伴的优秀作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评价幼儿作品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很多,只有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评价每个孩子的作品,才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产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其他文献
教师工作的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是教师教育理想的实践地,只有通过课堂,教师的教育方案、教学设计才能尽情展现,课堂教学没有止境,每一位教师能使它接近完美,但却永远不会完美。经过一次次课堂教学的深思,在水与火的磨练中,成长的是教师,不止是学识水平的提高,更有教师人格的完美重塑;对于学生而然,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可以说,课堂教
期刊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几年来,我针对青少年在新时期的性格特点,从大自然的启迪中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对学生教育动情晓理 ,严中有慈,在察微辩细中勤于疏导,言传身教,扶差救劣,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陽光和风。  小时候听老师讲故事,风和阳光比力量。狂风用暴力,万般手段也无法撕破农夫的衣服;而阳光用温暖慈祥的抚爱,便让农夫乖乖地脱下了衣裳。这故事
期刊
教育活動設计与实践反思 借你一把伞
期刊
一、指導思想  本课以小学《小学课程标准》水平一学习领域水平发展目标为依据,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在突出“单双脚连续的向前跳” 动作直观性教与学的同时,体现“单、双脚连续向前跳”练习手段设计的渐进性、趣味性和實效性,使学生在兴趣浓厚中有效学习和掌握“单、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技能。  二、教材分析  跳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它和学生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也是小学生身体和心理
期刊
一、奥尔夫音乐活动培养智障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智障儿童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美妙的音乐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这种和谐、有趣的环境下,智障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集体互动的音乐参与形式,如合奏、集体舞、音乐剧等,在学习、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奥尔夫音乐的知识,发展了自身的音乐能力;获得了音乐美感经验,舒缓了紧张心理、释放了不愉快的心情等;同时增强了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采取集体互动的奥尔夫
期刊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把打击乐器带进课堂,我做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一、利用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沒有动力万事无功  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内在因素的全部艺术是信任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用自己的信任去激发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从老师信任的语言、表情、目光里吸取力量,受到鼓舞。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即使他们做错了事,犯了错误,在批评教育的时候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是平等的表现,学生会对老师的尊重异常珍惜,会把这种尊重当作一种爱或宽容,把它深深埋藏在心底,并与尊重老师作为回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实践,
期刊
美术学科的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我们除了追求技能外,还有情感和创意。而多元化、多样化的传授,能让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教育感到新奇新鲜,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一、导入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要懂得读画与理解,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其引导应为以学生熟悉和喜好的事物入手,这不仅是同课题而言,也因技法和施教的学生素质年龄不同而改变。  1.视频紧密联系乡土情况 
期刊
绿荫遮蔽、古色古香,一座幽静清新的园林,一个典雅葱茏的所在——北师大辅仁校区。在这里,能呆上一整天,与湖南省“未来教育家”班的同学们赏景论史,听洪成文教授娓娓讲座,自是惬意。  中西合璧风格的宫殿式主楼里,传来洪教授与我们欢快地对答: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他列举了三个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精细化,也启发我不自觉地对照过去,丈量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距离
期刊
探究的欲望是学生探究的内驱力和出发点,也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先播放学校附近一个十字路
期刊